
▲PSA “市民都会——上海:现代城市主义的样本”展览现场
“市民都会——上海:现代城市主义的样本”展览尝试将上海这座特殊的城市作为范例,探讨中国本土滋生的现代性。这种“现代性”不仅局限于城市建筑上的体系,更渗透于市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老上海一直被称为摩登都市,其中“摩登”一词正是来源于英语Modern(现代)的音译。“摩登”意味着不甘落后,接受新奇事物,追求时尚风潮。这一精神也体现在老上海市民的身上,始终赶时髦,钟爱翻花样,追求现代都市文化。
“市民都会”展览的第二部分“孤岛——现代生活的样本”中呈现了上海租界这一块时空区域,我们不由地感叹70年前的上海市民们时髦得让人“弹眼落睛”。不如让我们跟着展览,探寻一下老上海的都市文化!
老上海的都市文化
如果将镜头落脚于一位生活在上海租界里时髦女士的身上,追寻她一整天的日常生活,就可以慢慢拼凑起一幅老上海的都市文化拼图。
这位女士早起洗漱后,穿上雅致的中式旗袍或新颖的洋装,少不了佩戴一两件考究的首饰。穿戴完毕后,出门去法租界喝咖啡,和朋友聊刚看完的张爱玲小说,翻阅手边的《良友》杂志晃过一整个上午的时间。下午去大光明电影院看部新上映的外国电影,逛逛南京路。到了晚上,就去理发厅做头发,赶着去百乐门里跳跳舞。
这些日常生活细节呈现了当时都市文化的景观。景观中少不了杂志、文学、咖啡馆、电影院以及舞场等景色。
▲PSA “市民都会”第二部分“孤岛——现代生活的样本”现场
印刷文化是上海的现代性的传播媒体,期刊、画报起到了巨大的推助作用。这些印刷物为市民们提供了获取最新资讯于潮流的途径,让他们通过纸张的缝隙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
▲《良友》杂志往期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
1937年,在上海出版的杂志已达到了320种,其中画报占27种。而画报的种类繁多,囊括了综合性、社会性、娱乐性,其中最受人们欢迎的就是电影画报和女性画报。画报与摩天百货大楼和现代公寓,提供了现代的物质生活的模板,让这些“弄潮儿”争先恐后地模仿。
▲PSA “市民都会——上海:现代城市主义的样本”展览现场
当时本土的文学文化也十分浓厚,文学作品中描述的上海摩登的现代生活让读者心之神往。其中,最为我们熟知的就是女作家张爱玲。而张爱玲本人的传奇一生也是都市文化的缩影。
▲“市民都会”展览中有一个“张爱玲”的专属空间
张爱玲1920年出生在上海的公共租界。祖父张佩纶是清末重臣,祖母是李鸿章长女。1940年代初,在上海,张爱玲像流星般划过现代文学的天空,那是她最重要的创作时期,也是她在现代公寓的日常生活背景中结识胡兰成,与之结婚、离婚,这一段匆匆的罗曼史,成了文学史中刻骨铭心的谈资。她在《传奇》序言中的感言:出名要趁早,可视作上海现代性的时间象征。
▲张爱玲像,《杂志》,1944 年第2 期
第二天我去看张爱玲。她房里竟是华贵到使我不安,那陈设与家具原简单,亦不见得很值钱,但竟是无价的,一种现代的新鲜明亮几乎是带刺激性。阳台外是全上海在天际云影日色里,底下电车当当的来去。张爱玲今天穿宝蓝绸袄裤,带了嫩黄边框的眼镜,越显得脸儿像月亮。
——胡兰成《今生今世》
1930年代,上海至少有140家影片公司,明星、大中华、联华等,是其中的佼佼者。到1939年,电影院已多达50家,大多数集中在英、法租界。装饰艺术风格的电影院建筑,成了上海市民眼中的新都市风景线的物质载体。这道风景线,也是上海的现代建筑国际化的隐喻。这些建筑包括了大光明电影院(1933),百乐门舞厅(1933),丽都大戏院(1935),美琪大戏院(1941)……
▲国泰电影院,图片来源于网络
▲明星分布图1935,出自《老上海地图》,上海画报出版社,2001,PSA“市民都会”展览现场
电影,尤其蒙太奇技巧,被用来表现都市景观。上海都市空间是电影镜头的聚焦点,被叙述的影像世界。电影镜头对现代都市想象和建构,透过镜头,可以窥视上海摩登时尚的各种“西洋景”,拼出一付现代生活的样板;或者镜头的视点,可以捕捉“殖民气息”,传统的叛离,“颓废堕落”,对都市空间“异化”的批判。
咖啡馆是上海的现代性的一个公共空间,在1930年代,与电影一起成为最受欢迎的休闲场所。除了信息交流,也是上海现代都市空间中的一种新的社会行为方式,尤为受西方影响的现代文化人喜爱。咖啡馆也是谈生意、政治性密谋和活动的地点。至1946年,上海已有咖啡馆186家之多。
当时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张若谷就特别爱去上海的各个咖啡馆,与朋友长时间消磨时间。他还写了不少与咖啡馆相关的作品,如《俄商咖啡馆》(《战争·饮食·男女》),《茶·咖啡·麦酒》,《现在都会生活象征》,《珈琲座谈》等,都有关咖啡馆的主题。
▲《珈琲座谈》,张若谷,上海真美善书店出版,1929
跳舞,是上海的摩登身份必不可少的道具,也是“弄潮儿”们最爱的消遣活动之一。一九三零年代,上海出现了名闻遐迩的“四大舞场”:仙乐斯、大都会、百乐门和丽都。这一时期是上海的舞厅的全盛时期,登记在册的,常年维持的舞场在30家以上。
▲百乐门的外立面,图片来源于网络
▲“都会的刺激”,《良友》, 1934 年第85 期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