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灵山》与《灵山行》
?
这一次高行健个展“呼唤文艺复兴”展出的摄影作品是高行健还在中国时拍摄的。八十年代初,他曾多次远离北京,去中国南方边远的水域和山区流浪,最长的一次1983年,穿越了八个省、七个自然保护区,为时五个多月,行程达一万五千公里。他拍了几千张照片,可惜大都已丧失。这里展出的仅仅是他1987年底为了写《灵山》带到巴黎的一小卷胶片中选出的二十张。他从1982年起就着手写《灵山》这部小说,1989年七月在巴黎完稿,为时七年。这部小说如今译成了三十九种文字出版,可说是世界当代文学的一部经典。
△ 《灵山行》摄影:白日梦 ?1980
△ 《灵山行》摄影:石窟 ?1980
▽ 《灵山行》摄影:孤帆远影 ?1980
高行健是南方人,他祖籍江苏泰州,出生在江西赣州,对南方文化一直很有兴趣;1980年代由于政治控制有些松动,他开始有机会远离北京前往中国西南山区旅行。西南山区地处偏僻,管理不便,因此南方文化传统在中国文化中发展出多样的民间文化,他走访了黄河、开封、洛阳、云南、贵州、四川、青海、西藏等地,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南到云贵交界,北到大熊猫保护区羌族山寨和大雪山,他几年之间的多次旅行是沿着整个长江流域从源头一直旅行到东海,总共跨越了13个省,直接接触了苗族、彝族、羌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
△ 《灵山行》摄影:苗家少女 ?1980
▽ 《灵山行》摄影:雾雨 ?1980
高行健的灵山之行早已届满三十周年。巴赫汀(Mikhail Bakhtin)“众声喧哗”揭示了主体的存在,同时指涉对于开放性的向往,即使当时还不流行这个文化理论,从众声喧哗的角度看来,高行健的旅程早已是体现他心之所向最关键的一次实践。高行健曾指出,与北方比较,南方文化更活跃、也更早形构出文化;踏上旅程,他便与单一而强大的文化支配力保持距离,亲身体验多元文化并思考其背景中某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历史言说者,他在《灵山》里写下这样一段:
这禹陵里如今残存可考的古迹
只有大殿对面的一块石碑
斑驳的若干蝌蚪般的文字
专家学者尚无人能辨认
我左看右看,琢磨来,琢磨去
恍然大悟,发现可以读作:
历史是谜语
也可以读作:历史是谎言
又可以读作:历史是废话
还可以读作:历史是预言
再可以读作:历史是酸果
也还可以读作:历史铮铮如铁
又能读作:历史是面团
再还能读作:历史是裹尸布
进而又还能读作:历史是发汗药
进而也还能读作:历史是鬼打墙
又同样能读作:历史是古玩
乃至于:历史是理念
甚至于:历史是经验
甚而还至于:历史是一番证明
以至于:历史是散珠一盘
再至于:历史是一串因缘
抑或:历史是比喻
或:历史是心态
再诸如:历史即历史
和:历史什么都不是
以及:历史是感叹
历史啊历史啊历史啊历史
原来历史怎么读都行,这真是个重大的发现!
身为一名创作者,《灵山行》系列摄影用影像呼应文学《灵山》,而写作则是他远离政治中心行脚过程中的感触与独白。高行健以批判视角,转化民族志的研究精神,将之贯注到《灵山》和《灵山行》的创作中,使他的文学写作具有风趣的性格,摄影作品则有人性关照的温度。两者对照来看,不免令人神游、莞尔、浮想联翩。
△ 《灵山行》摄影:芦笙响了 ?1980
△ 《灵山行》摄影:坝上 ?1980
▽ 《灵山行》摄影:必经之道 ?1980
合作单位
联合文学
联经出版公司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