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阳明像
“圣人“在中国历史之中属于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尽管无数的贤达赤子都在“景行维贤,克念作圣”的路上孜孜以求,然而千百年间,能够达到 “ 圣贤 ” 标准的英杰不过孔孟、朱熹、阳明先生寥寥数人而已。
王阳明生活的明代中期,武宗皇帝宠信权臣,朝堂昏暗,皇族之间争权夺利,江西宁王甚至起兵谋反,山贼流寇遍野,天下纷争,人心丧乱,正是需要“心学”矫正社会重整纲常之时。
畅怀—古代书法夜场
王守仁 复罗整庵太宰书
纸本手卷
本幅25.5×294cm;题跋25.5×45cm
出版:《中日阳明学者墨迹》P38,台大出版中心,2008年。
著录:《阳明佚文辑考编年》P640-645,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备注:1.罗钦顺上款。
2.诸允修题本幅。
3.成亲王、赵怀玉、马广芬题跋。
4.王问、沈景初、英和等旧藏。
行书《复罗整庵太宰书》是王阳明作于四十九岁时的一封传世信札,为答复友人罗钦顺关于《朱子晚年定论个》一书的问难而作,内容涉及阳明心学中的诸多重要命题。
黄宗羲曾说,自阳明之前,明代知识界的气氛相当沉闷,朱熹理学一统天下,学者不能有丝毫非议,陈陈相因,脱离现实。而“自姚江(王阳明)指点出良知现在,一返观而自得,便人人有个作圣之路。故无姚江,则古来之学脉绝矣!”在王学中人看来,王阳明的思想是极具革命性的,他开启了后人获得生命彻悟的大门,因此在中国乃至整个东亚产生了及其持续而广泛的影响。
朱子像
讲究名正言顺是中国的特色,思想家们都想争儒家正统的地位。朱熹为了宣扬他的思想,减少反对他的阻力,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补輯《大学》,按自己的意愿进行解释。
同样聪明的王阳明的心学完全是靠批判朱子之学发展起来的,但是在刚开始他至少在表面上他也不敢和朱熹的思想分道扬镳,为了减少阻力,王阳明先后撰写了几本书:《大学古本》中说心学才是儒家的嫡传。《朱子晚年定论》中说朱熹晚年已经逐渐向心学靠拢了,又把儒家按照自己的心学理论进行解释。
然而随着王阳明《大学古本》、《朱子晚年定论》等理论的发布以后,引起了当时另一位著名学者罗钦顺的疑问与不满,并致书“问难”。而王阳明根据怎引用心学的观点一 一解答,遂有此卷。
关于王阳明所著《朱子晚年定论》一书的是非问题。王阳明依据心学理论,将朱子一些具有心学倾向的言辞汇编成书,将朱子塑造成一个到了晚年颇具“心学”色彩的人物。关于这一点,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曾批评其:“颠倒早晚,以弥缝陆学而不顾矫诬朱子,诳误后学之深”。王门后学也多有不同意见,孙锵便曾说过,“王学独有千秋”,此书之出,适足以予人口实。而此书对于传播“王学”起到的作用是相当大的,颇有一些“借古改制”的意思。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王阳明在此信中阐述了自己的苦衷,言明他并非不知有些言论不是朱子晚年所说,只是“不得已”而“委曲调停”。其“不得已”的地方,在于当时之世,人人尊崇朱熹理学,若不自内部攻破,则不能有效传播阳明心学。在此阳明感叹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其内心对于真理的自信和善于借势的处事作风由此概见。
王阳明写这通信札时,距离其“龙场悟道”的大彻大悟过了十二年,而且也已经平定了宁王朱宸濠“江西之乱”,事功卓著,正是其思想、阅历最为圆熟的时期。这通信涉及到王学诸多课题,而且洋洋洒洒,反复申明,其重要价值与意义自不待言。
更多精彩内容
敬请关注匡时书画部官方微信
↓↓↓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