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阮海蓉 图 / 林柏樑
2014年8月-9月,台南海马回光画馆举办林柏樑个展“私人备忘”,展出30幅其1970-1990年代以来的经典作品。2015年夏瑞象同事游访台南期间,幸获林先生所赠《私人备忘》一套。这部“影集”作为展览相关的出版物发行,拣选48帧影像,别出心意地制成一套自述式的编年卡片,配合杂置其间的复刻明信片、信笺、剪报、杂志内页,这一张张私人备忘串联起摄影师的心路历程、人生记事,也见证了台湾四十年风土人情的流转更迭。瑞象馆意与读者共同分享这套珍贵的礼物,并借此契机对林柏樑先生及其作品做一次简单的引介。
“每个人都有这么一只盒子……像某种无意识的收藏,一种陈列……每件东西都透露出主人的一些秘密。”在电影《尾随》(Following, 1998)中,溜门撬锁的人生窃贼最衷于猎寻屋主的“宝盒”:照片、珠宝、电话卡、药丸……盒子中所纳置的碎片和痕迹,杂乱无序却千丝万缕地编织出主人的人生一隅。舍弃了“摄影书”的形式,《私人备忘》最终正是以这样一个记忆“宝盒”的情态呈现在观者眼前。
除林氏广为人知的经典之作,这部影集特别收录了一些鲜少公示的、与艺术家个人记忆切切相连的画面和物件,并以时间作为线索,构建出一个松散而饱含真情的叙述框架。从最初在恩师席德进先生的启蒙下发现乡土世界的妙趣,开启对“乡土传统”的探索,记录原住民生活与地方民俗,到随后拍摄公娼、为作家肖像,艺术家1972-2009年间贯穿三十余载的摄影创作和点滴回想都以一种回顾式的视点交织于此。《私人备忘》的发行人李旭彬先生在阐述这部出版物的构思逻辑时,特别强调了其在编辑上的极大克制和留白,这样的努力为画面本身和私化的叙事几乎留下了全部空间,使得每帧影像都充盈着它所饱负的历史价值和个人意义。
发轫于1960年代的台湾的社会纪实摄影实践在1980年代到达高峰,王信的“兰屿”系列、谢春德的“家园”系列、阮义忠的《人与土地》、陈敬宝的《片刻浓妆》、关晓荣的《八尺门报告》等都是此期台湾纪实摄影经典之作。《人间》杂志的出现(1985年)同时开启了报道摄影在台湾的蓬勃发展时代,藉由风格鲜明的影像与文字记录完整地关涉和考察着种种社会现象和文化图景。杂糅着新闻精神、人文关怀和社会批判的思考取向,此时的摄影家纷纷将目光聚于庶民阶层和边缘社群,试图借影像考察和文字记述驱动社会的反思与改变;台湾的纪实摄影在观念上逐渐认同回归、关注本土。
林柏樑是此时期活跃的摄影家,也可说是台湾纪实摄影的先锋。其早期作品便关涉乡土民风,呈现村野生活掠影,同时敏感地注视着台湾独特的文化景象和社会情态,捕捉下民间庙会、槟榔西施、公娼运动、原住民村落等种种动人瞬间。而这些题材也成为他此后几十年间一贯的关注和坚持。
有意思的是,林柏樑的作品,纵然几乎触碰到届时兴盛的乡土和纪实题材中的所有元素和现象,却也显露出一种“浅尝辄止”的简单和散漫。在那个乡土关注和纪实摄影趋于运动化和范式化的时代之中,相较于其他摄影家系统完整、甚至颇具仪式感的作品呈现方式,他的影像似乎只是星星点点地勾勒出台湾图景的一个侧影,幅面广阔、情态万千,却有些模糊和跳跃,显得不够浓重、“关怀”不足。
对乡土社情的关注在1980年代成为有关台湾本体性与身份探索命题的一个相当主流的方式,甚至发展成为一种范式和“趣味”。由妇女、老人、儿童、原住民部落为主要对象的作品,常常精心勾画诗意悠远的乡野场景和情绪,表露出浓重的对边缘空间和过往时光的“乡愁”和缅怀。相较于此,向来依据自己的喜好与感知来进行创作的林柏樑,确实是一个有些与众不同的纪实摄影家;自1977年背起相机走入田野现场,此后也从未脱离这种处境式的叙述和表达。
林氏的影像在彰显主体情绪的同时,也常常记录环境,标识出自己身居同处的印记。无论所拍之事是乡野孩童的顽皮姿态、盲眼诗人的平静目光,还是醉卧河边的流浪汉、自信回望的妓权领袖,拍摄者在画面另一端无数次的相视、聆听和追随都可以在这种镜头表现中得以显证。这样“并行”或“同在”的感觉呈现指向一种拍摄者和被摄者之间的关联,甚至是映射,也重新构建出彼时彼处的氛围和情形。
“如今回想起来,我喜欢交待环境,好像在为时代作纪录,而友人也在为时代做纪录,只是他更关注自己的影像表现。”(《逆向》,1981,北港)
这段话出现在林柏樑为《逆向》这幅作品所做的阐述之中,既道出了拍摄这幅作品时的际遇,也是他对自己创作方式的回看和总结。文中提到的友人即台湾摄影师阮义忠,那张被“去掉现实空间”的“妇人近身的黑白照”则被收录于阮义忠的著名系列《人与土地》之中。这样的一次摄影“撞车”事件交待了两位摄影师在处理同一对象的不同选择,台湾学者龚卓君通过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所提到的“照明的逻辑”(logic of lighting)和“光线的逻辑”(logic of light)为这两种艺术选择和风格提供了一种很有意味的解读视角。
在阮义忠所代表的“光线逻辑”中,光线本身和光线所制造的物形表现是反映的重点;而林柏樑作品所印证的“照明逻辑”则呈现一种更“朴直的中介状态”,因为“摄影家的机器与‘风格’,并不是林柏樑刻意经营的重点,重点是如何像照明一般,让这些对象呈现出其存在与环境中的殊异关系,就像毕生风霜、环境与变异与其个人存在合刻出来的某种综合印记。”(龚卓君,《逆向:照明的逻辑与光线的逻辑》)
此时细读《私人备忘》中林柏樑为每张照片所亲述的背后故事,也自然能更加深切地体味到他对作品和所拍之人所倾注的深情和思虑。通过画面和叙事来共同回忆并建构这些拍摄情境,也是一个再现人的境况和社会情态的过程;当个体在历史演进中所闪现出的或不安、或茫然、或自信满满的状态通过画面凝结成一帧帧切片,人们对背后故事的想象和渴求也呼之欲出。我想这也是《私人备忘》得以成立的原因——这样的档案化的摄影记录,在借助创作者的自述和辅助资料来强化个体视角和作品叙事性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空间/历史与摄影在交互和碰撞下产生的有趣的结果和反应。
参考文献:
蔡文祥,《台湾摄影发展源流简述》
龚卓君,《逆向:照明的逻辑与光线的逻辑》
郭立昕,《再写摄影》,台北市:田园城市文化,2013
关于林柏樑与《私人备忘》
《私人备忘》由台湾海马回光画馆出品,是对台湾纪实摄影家林柏樑先生毕生创作和回忆的一次精选和梳理。作为台湾纪实摄影的先锋,林柏樑长期记录在地人情文化与社会景象。1994年获吴三连奖,1998年为国家台湾文学馆拍摄台湾作家群像。2004年起接受国家文艺基金会委托,记录台湾社区营造及人文景况。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