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8年出生于意大利卡塔尼亚,艺术家皮诺·皮奈里 (Pino Pinelli) 的艺术旅程从早期单色绘画到“散置”系列,通过对材料的创新运用和形式上的实践探讨了绘画的本质。他创作中富有动态、组合式、和广阔式的探索,都让他的绘画活力超越了画布的框架。作为被艺术评论家 Filiberto Menna 定义为分析绘画领头艺术家之一的皮诺·皮奈里,其作品透析了绘画的材料元素,以及绘画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
随着德国“零派”运动 (Zero Movement) 的兴起,皮奈里的艺术从1960年起,开始将分析绘画和理想零派运动的影响结合成独特风格。零派运动意味着艺术和历史层面上的一个崭新开始,将艺术既定的传统原则抛在脑后,并运用带有光感的单色的绘画语境来表达艺术形态。皮奈里的作品展现了零派运动从表现主义绘画到纯色,光感,共鸣和连续性的蜕变过程。
《画作 R》, 综合媒材, Pittura R, Mixed media, 52 x 82 cm x 2 elements, 2007
单色绘画系列
作为它的基础元素和同时期主题,皮诺皮奈里的艺术有空间和色彩,也有绘画。在四十年都没有更改的创作基础上,艺术家排出了这些元素的优先顺序。首先是空间,其次是色彩,然后是绘画。空间是最原始的元素,色彩是为了让空间突出的必要元素,而绘画则是艺术家所选择最有效的工具以实现他的目标,并同时为另外两个元素提供历史支撑。
六十年代时,受到 Lucio Fontana, Piero Manzoni, 和 Yves Klein 等人的影响,皮奈里开始深思如何展现绘画的本质,并尝试在改革和传统之间创造联系。他的第一个关注点开始于绘画的表面,即从绘画的 “振幅(vibrato)” 到绘画的 “焦虑状态(state anxiety)”,寻找一种横跨两者的深度。在这期间,皮奈里创作了《拓扑学》和《单色画》系列,使用大量的单色画布表达自己的艺术理念。单色画的深度和画布的触感共同创造出了一种动态的活力,抽象而隐喻。
《画作 GR》, 综合媒材, 22 x 54 cm x 6 elements, 1996
绘画为它本身提供了一种色彩所专注的纯粹敏锐感,并拉开了皮奈里所自认的心理和感知上的纯粹性绘画创作序幕。单色绘画中色彩的纯粹活力缩影了零派的无边自由精神,以及对于光、动态和空间的创意理念。色彩成为了一种客观化标志,与之周围的空间产生共鸣。单色画表面的触感和质感与建筑空间相融合,创造出了一种无限的感官天地。
通过对其原始元素、色彩、领域、线条和光的画面进行分析,皮奈里将绘画看为一种明亮的化身,它拓展了空间,也创造出超越几何形式的张力。七十年代,皮奈里的艺术和十位其他艺术家共同被称为“分析绘画(Pittura Analitica)”以及“新绘画(Nouva Pittura)”。分析绘画风潮的艺术家不断地尝试利用新的材质,为绘画的表面寻找新的表达方式。从1973年到1976年,皮奈里创造了他代表性的红色(Pinelli Red)单色画系列作品,名为“画作(Pittura)”,并在其后标明色彩的第一个字母。
《画作R》, 综合媒材, 22 x 32 cm x 3 elements, 1996
散置系列
1975年,皮奈里突破了单色绘画的画布框架,开始了他的“散置 (Dissemination)”系列创作,在这个系列中,他将单色绘画分解,使作品分散在墙面上,让空间和绘画重新结合。这个散置系列包括了将画布改成墙面,打破了绘画中永恒不变的关于“开与合”,“满与空”的辩证关系。通过在形式上改革创新,皮奈里说,“我的第三只眼是愿意去看到形式中最小的元素基础的,并且,我想将它们作为元素的力量,组创不同的绘画本质。”
《画作BL》, 综合媒材, 25 x 8 x 6 cm x 3 elements, 2011
皮奈里解开了单色绘画之中的奥妙,并因此创造了由绘画元素组成的新空间性。它通过不同的形状和其之间的间隔、或利用色彩的新特质、又或是改变高度和方向, 犹如地形结构上的错乱;它上下交错地在墙上或其它的支撑面上,展现了新的符号价值。更重要的是,它邀请观者自行在缺失的画面中发挥想像力,创造可感知的空间感。这些色彩和散置的元素,比如叉形、侧杠形,就像是一群群在更大的建筑空间中存在的符号群组。
皮诺·皮奈里于意大利卢卡 San Matteo教堂的展览
皮奈里的作品象征了零派运动脱离观者关注并探索画布的表现主义绘画的蜕变,转而让观者改变观念和视角。在他近期一些使用双色彩想法的作品中,皮奈里发现了一条新的视觉道路,一条新的空间轨道。其中,色彩有了些许跳动的脉搏与活力,光感的流露让让作品表面产生柔和而蜿蜒的感官。
皮奈里散置的绘画装置中,这样脉搏的韵律经历了一种永恒不变的静止变迁,随之,让观者的目光也在不断的改变,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或是整体的视野。皮奈里的离心式作品扎根于它周遭的一切,映射了周遭对于中心内容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同时也变成了一个能量和力量的集合。他的作品典型呼应了零派艺术家对于光感和无限视觉领域的跃动性诉求。这样扩展的维度也激起了强烈的精神动力,这样的动力附于对作品形式的诠释和对色彩律动的改变。
《画作 GR》局部细节, 综合媒材, 每件 35 x 40.5 cm, 1993
同一时期,皮奈里也停止使用了画布,转而使用各种不同的材质,比如法兰绒,来提高作品的触感和质感。也因为他所使用的颜料是真的被翻掘过的,所以他作品表层的质感十分突出。就好像一片有着不规律构造的土地,被深深的挖掘过,才能体现出它强大的生产力。像其他零派艺术家一样,皮奈里开始使用不同的艺术材质,从而逃脱艺术的惯例束缚。Marco Meneguzzo 提到,皮奈里是第一代在“领域范围内的领域”中工作的艺术家之一,创造了绘画和雕塑之间、有层次、有语言艺术的联系与桥梁,高出了先锋派的概念。皮奈里自己则说,“我的目标是将我的作品传播出去;我的作品代表了我研究的主要特点,从七十年代的单色画到1976年散置系列的,我让元素散置到了空间中,就好像他们重写了绘画的‘创作句法’一样。”
皮诺·皮奈里首次亚洲个展,《画作》于2015年在香港苏豪藝術門展出
【零派运动】
1958年4月24日,Heinz Mack 和 Otto Piene从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毕业,而后创立了艺术组织“零”。“零”这一代号具有“关键时刻”(zero hour)以及火箭升空倒计时的最后一个数字这两重含义。受到战后乐观主义的激发,这次运动表达出一种从如同20世纪初期表达主义艺术那样更加感性、更加主观的角度重新出发的愿望。用 Otto Piene 的话来讲,“零”这个词意味着表面上看来一片沉寂的空间但实际上却散发出来的一种仿佛一切皆有可能的气质。
(左至右) Heinz Mack, Otto Piene, and Günther Uecker. 图片来源 Zero Foundation 网站
? 单色美学
在50年代,一批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尝试大量减少对多样的颜色组合的使用,而是选择运用单色进行他们的艺术创作。这一转变代表着对于主导40年代到50年代以塔西主义、无具形艺术以及抽象表现主义为代表的欧洲和美国前卫艺术场景极富表现力的创作方法论的反抗。单色的艺术表达方式展现出了一种超越艺术家本身以及高过外在世界可表达范畴的强劲艺术潜力。因为颜色本身是可感光在人类感知系统中的呈现,所以颜色实际上是光的一部分。对单一色调的运用突出了一件艺术品的表面、亮点以及阴影。例如,艺术家 Yves Klein 对于单一蓝色的突出使用展现出对类似物质、空间以及空虚等形而上学概念和抽象概念的讨论。
图片来源Hirshhorn Museum and Sculpture Garden 网站
? 光与振动
光是“零”团体几乎所有艺术家进行创作所围绕的主题。“零”的艺术家们围绕光的反射以及光的运动进行过诸多艺术实验。如评论家 Lawrence Alloway 所言,“零”是第一个专注于光及其运动这一主题的艺术家团体。光的连续性也为“零”的艺术家们所津津乐道,他们对连续性的思考与运用能够有效的帮助他们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空间组织,进一步暗示出一种无限的潜力。运动、振动以及动能本身的意义是更为重要的。之后,诸多“零”的艺术家进入代表此时期光和运动这一艺术主题的展出之中,德国1964年第三届卡塞尔文献展就有相关的记录。
Otto Piene 于古根汉美术馆的 《Light Ballet》 图片来源 Solomon R. Guggenheim Foundation 网站。
? 日常原料
“零”的艺术家们通过对原料的使用使得动态艺术表达出原料的生命力,发光的过程和振动所带来的视觉幻象。日常原料不仅带来了一种象征和情感价值,他们也代表着在充斥大规模生产和消费活动的战后社会下的新型日常体验。对日常材料的运用也源于艺术家们通过向外界介绍他们作品中可辨别的原料以尝试消解艺术与生活的边界,并希望能够远离传统的艺术实践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开始通过新的形式、材料与内容来进行自己的艺术实践,例如动态艺术、玻璃与金属、黑白相间的网格图案以及非自然光。
Arman, 《Les petites gourmandises》, 铝箔纸, 玻璃柜 , 93 x 53 x 39 cm, 1961. 图片来源 Solomon R. Guggenheim Foundation 网站
(翻译:张雨涵 |整理编辑: Vicky Chu)
参考资料:
(1) "ZERO: Countdown to Tomorrow”, October 10, 2014 - January 7, 2015, http://exhibitions.guggenheim.org/zero/.
(2) Marco Meneguzzo, “Before Painting,” Villa La Versiliana, Marina di Pietrasanta, 2010.
(3) Art Market Italy: Pino Pinelli, Auction Central News, April 16, 2015.
(4) Pino Pinelli, International Art Gallery Angels. http://www.iaga.eu/ArtistController/artist/71.
(5) Art Market Italy: Pino Pinelli, Auction Central News, April 16, 2015.
(6) Claudio Cerritelli, “Harmony and Dissemination: Regarding the painting by Pino Pinelli”, Chiesa di Santa Caterina, Lipari, 2012.
(7) Marco Meneguzzo, “Before Painting”, Villa La Versiliana, Marina di Pietrasanta, 2010.
(8)Marco Meneguzzo, “Before Painting”, Villa La Versiliana, Marina di Pietrasanta, 2010.
(9) Marco Meneguzzo, “Before Painting”, Villa La Versiliana, Marina di Pietrasanta, 2010.
(10)Pino Pinelli, Pearl Lam Galleries.
(11)“ZERO: Countdown to Tomorrow”, October 10, 2014 - January 7, 2015, http://exhibitions.guggenheim.org/zero/.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