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宣化上人 禅门沩仰宗第九代传人 宣化上人开示之一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宣化上人 禅门沩仰宗第九代传人

黑龙江省双城人,俗姓白,父富海公,一生勤俭治家,务农为业。母胡太夫人,生前茹素念佛,数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好善乐施,有求必应,认为“为善最乐”。乡里称赞不已,称为“活菩萨”。上人是禅宗沩仰宗第九代祖师。

在美国建立三宝第一人。西元1918年(民初戊午年)农历3月16日生。俗姓白,名玉书,又名玉禧。父富海公,一生勤俭治家,以务农为业。母白太夫人胡氏,生前茹素念佛,数十年如一日。怀上人时,曾向 佛菩萨 祈愿;生上人前夕,梦见 阿弥陀佛 大放光明,遂生上人。

上人生性沉默寡言,天赋侠义心肠。11岁那年,见邻居一死婴,感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毅然有出家之志。12岁,闻双城王孝子──上常下仁大师,尽孝得道,发愿效法。忏悔过去不孝父母,决定每日早晚向父母叩头认错,以报亲恩,自此渐以孝行见称,人称“白孝子”。15岁皈依上常下智老和尚为师。同年入学,于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医卜星相等,无不贯通。求学期间,参加万国道德会等慈善团体;又为不识字者,讲《六祖坛经》、《金刚经》等;为贫寒者,创办义务学校。

19岁,母亲逝世,结庐于母亲墓旁,期间礼请三缘寺上常下智老和尚为剃度师,法名安慈,遂披缁守于母墓旁。守孝期间,发“十八大愿”,拜华严、礼净忏、修禅定、习教观、日一食、夜不卧,功夫日纯,得乡里人民之爱戴礼敬。感动 诸佛菩萨 护法龙天,故灵异之事多不胜数,人称“奇僧”。一日打坐,见六祖大师至茅棚,告曰:“将来你会到西方,所遇之人无量无边,教化众生如恒河沙,不可悉数,此是西方佛法崛起之征象。”言毕,忽而不见。守孝期满,暂隐居长白山支脉弥陀洞内修苦行;后回三缘寺,任首座。居东北期间,观机逗教,点化迷蒙,济世活人,感化无量龙蛇、狐狸、鬼神,求,改恶修善。

1946年,慕上虚下云老和尚为宗门泰斗,遂束装就道,前往参礼。途中备经艰苦,踪迹遍及内陆各大梵刹。1947年,赴普陀山具足戒。1948年,抵广州曹溪南华寺,礼上虚下云老和尚,受命任南华寺戒律学院监学,后转任教务主任。云公观其为法门龙象,乃传授法脉,赐法号宣化,遂为沩仰宗第九代接法人,摩诃迦叶 初祖传承之第四十五代。


大法西传

1958年,师观察西方机缘成熟,为将佛教之真实义理传播至世界各地,遂令弟子在美成立中美佛教总会(法界佛教总会前身)。1961年,赴澳洲弘法一年,以机缘未熟,1962年返港。同年应美国佛教人士邀请,只身赴美,树正法幢于三藩市佛教讲堂。初住无窗之潮湿地窖,待缘而化,自号“墓中僧”。时值美苏两国有古巴飞弹危机之事,为求战争不起,世界和平,故绝食五星期。绝食毕,危机遂解。

1968年机缘成熟,应美国西雅图市华盛顿州州立大学30余名学生之请,开设“暑假楞严讲修班”;96天结业后,美籍青年五人恳求剃度出家,创美国佛教史始有僧相之记录。随着日益扩大的僧团,原有的佛教讲堂不敷使用,于1971年成立金山禅寺

1976年购置国际性大道场万佛圣城;尔后金轮圣寺、金佛圣寺、金峰圣寺、华严圣寺、法界圣城等各分支道场相继成立。上人不遗余力致力于弘法、译经、教育等事业,广建道场,培植人才,订立宗旨。集四众之真诚,光大佛法事业。

在弘法方面,上人教导弟子天天参禅打坐、念佛拜忏、研究经典、严持戒律、日中一食、衣不离体,和合共住,互相砥砺,在西方建立行持正法之僧团,以图匡扶正教,令正法久住。又开放万佛圣城为国际性宗教中心,并于1994年成立法界宗教研究院,提倡融合南北传佛教,团结世界宗教,大家互相学习,沟通合作,共同追求真理,为世界和平而努力。

“只要我有一口气在,就要讲经说法。”上人讲经说法,深入浅出,数十年如一日;并极力栽培四众弘法人才,观机逗教,化导东西方善信。多次率团至各大学,及世界各国弘法访问,以期引导众生改恶向善,开启本有智慧。

在译经方面,于1973年成立国际译经学院,致力于将佛经翻译成世界各国文字,至今有百余本译为英文,中英文双语佛书也陆续在出版中;另有西班牙文、越南文、法文、德文、日文等译本。并发愿将《大藏经》译成各国文字,使佛法传遍寰宇。近40年历史的《金刚菩提海杂志》,先是纯英文版,后逐渐演变为中英对照月刊,至今已发行四百六十多期。至于中文fo教书籍,更是不下百部;多种语言之CD/DVD/MP3、录影带,亦不断发行中,以为众生闻法修行之良箴。

在教育方面,万佛圣城设有育良小学、培德中学、法界佛教大学、僧伽居士训练班等教育机构。分支道场于周末、周日亦附设佛学班、中文学校。这些融入佛教精神的教育机构,以“”八德为做人的基础;以 大公无私 、 慈悲喜舍 为究竟目标。男女分校,提倡义务教学,培养品格高尚、具备真知灼见的人才,以期利益世界人类。


上人开示之一

参禅是开悟的方法

参话头的功夫,需要经过长时间才能有所成就。

◎一九八○年十二月禅七开示

佛教传到中国之后,演变成五宗,就是禅、教、律、净、密。禅是禅定,教是教理,律是戒律,净是净土,密是持咒。现在是打禅七期间,只讲禅的道理,其它四宗,暂且不谈。

禅那,译为“思惟修”,常想这件事。什么事?就是话头。研究“念佛是谁?”这句话,这叫参禅。其实参话头也是妄想。不过是以妄制妄,以毒攻毒的办法,用一个妄想来消灭多个妄想。参话头的功夫,需要经过长时间才能有所成就。所谓“久参有禅”。

“参”好像用锥子来锥木头一样,不透不停止。不可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参禅,第一要忍耐,忍耐到最高峰,就能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就能开悟。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百尺竿头上,再向前迈进一步,这时,十方世界现全身。可是,这个法门,要念兹在兹才有效,不能放松,不能放逸。

在《证道歌》上说:

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顿,就是立刻觉悟一个理,所谓“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在“事”上要一步一步地修,在“理”上要立刻就明白。顿悟的时候,知道井在哪里,可以去取水。没有顿悟的时候,常听辘轳(汲水的工具)响,但不知井在何处。这个譬喻,是说明佛性从什么地方来的?怎能证得佛性?证佛性别无二法,唯一的方法,就是参禅打坐。

六度,是菩萨修行的法门。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嗔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这六度修行圆满,才能开悟。

我们都在做梦,所谓:

人生一场梦 人死梦一场

梦里身荣贵 梦醒在穷乡

朝朝是做梦 不觉梦黄粱

梦中若不觉 枉做梦一场

在梦中明明有六趣(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觉悟之后,三千大千世界也化为乌有。为什么?因为没有执着。没有执着,把万事万物都返本还源,又怎能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统统都没有了。有人听到这四相没有了,就不敢修行。误认修到极点,人也没有了,众生也没有了,寿者也没有了,怎么办呢?那么,什么工作也没有了,成为失业的人。

一定要有工作吗?那就继续颠倒吧!修行到了无四相的境界时,就能扫一切法,离一切相,证得诸法实相的道理。所谓“一法不立,万法皆空”。不是说我明白这个道理,而是要真正证得这种一法不立,万法皆空的境界,那时候,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我们在世界上,不是执着名,就是执着利,或者执着财,或者执着色。所以看不破,放不下。想看破,想放下,又舍不得。为什么舍不得?因为有精细鬼和伶俐虫在作怪,所以把很多事情当面错过,失之交臂,对面不识观世音。观世音菩萨就在我们的对面,我们还要到处去找,这就是受颠倒妄想所支配。

参禅的“参”,就是观。观什么?观照般若。教你念兹在兹观自在,不是观他在。观观自己在不在?自己在,就能参禅打坐,用功修行。若是不在,在那儿打妄想,想入非非,那就身在禅堂,心跑到纽约去观光或是到意大利去旅行,到处去攀缘,所以就不自在了。

观自在,就是菩萨;观不自在,就是凡夫。观自在,是天堂;观不自在,是地狱。如果观自在,心未跑出,才能行深般若波罗蜜。此身在参禅的时候,继续不断地参,绵绵密密地参,这才是行深般若,找到智慧。得到大智慧,才能到达彼岸。

参禅的秘诀,就是“朝也思,夕也思”。思什么?思“念佛是谁?”今天也参,明天也参,天天在禅堂里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不是在短期能尝到禅的味道。要经过长时间才可以。有了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功夫,才能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又叫五阴。蕴是集聚的意思,阴是遮盖的意思。我们为什么得不到自在?得不到解脱?就因为被五蕴所覆的缘故。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

(一)色蕴:有障碍为色,有形相为色。色蕴不空,见到色被色尘所迷惑,闻到声被声尘所迷惑,嗅到香被香尘所迷惑,尝到味被味尘所迷惑,触到觉被觉尘所迷惑。如果把色蕴空了,就是内无其心,外无其形,远无其物的境界。

色,有种种颜色,能令你眼花缭乱,认识不清楚,迷迷茫茫,好像瞎子一样。在《道德经》上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这些境界,都是被色蕴所执着。若能破了色蕴,山河大地、房廊屋舍都空了,就没有这些麻烦了。

所以说,色蕴不空,便执着在色上,若着色上,见惑不能破。 见惑,就是“对境起贪爱”。境界,就是色,对着境界生起一种贪心和爱心,就执着了。见惑有八十八品,如果断尽,就证初果罗汉。我们修道人,先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然后再断三界八十一品思惑。思惑,就是“迷理起分别”,也就是对一切理认识不清楚。如果断尽三界八十一品思惑,就证四果阿罗汉。

(二)受蕴:就是领纳的意思。境界来了,不加考虑,就接受了,有舒服之感觉。譬如吃一种好东西,觉得很自在,这就是受。穿一件好衣服,觉得很舒服,这就是受。住一间好屋子,觉得很漂亮,这就是受。坐一辆好汽车,觉得很舒服,这就是受。乃至一切身所接受的,觉得不错,这就是受。

(三)想蕴:就是思想的意思。因为五根领受了五尘的境界,就生出种种的妄想,种种的念头。忽起忽落,起了作用,去想色,去想受。

(四)行蕴:就是迁流的意思。随来随去,随去随来,没有停止,川流不息。作善作恶的动机,由妄心所支配,而反应于身口的行为。

(五)识蕴:就是分别的意思。境界来了,就生起分别心。例如:见到美色,生欢喜心;听到恶声,生讨厌心等等的分别。

若能把五蕴破了,才能度一切苦厄,也就是没有一切的灾难。我们为什么有灾难?就因为有我执、有法执,二执不空的缘故。

《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说:“五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五蕴本来没有自性,犹如空中的浮云,自然而有,自然而无。不明白这个道理,被五蕴所覆,不得自在,不得解脱。我们修道,就是破五蕴,好像浮云,来,随它来;去,随它去,不需要注意它,不需要执着它。贪嗔痴好像水中的泡一样,本来没有实体,它自己生,它自己灭,不执着就没有了。

在《永嘉大师证道歌》又说:

证实相,无人法,剎那灭却阿鼻业;

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

实相,就是无相,无所不相,也就是扫一切法,离一切相。可以说返本还源,证得自性清净。到这种境界,也无人,也无法,人法双亡。也没有人执,也没有法执,这就证得实相理体。在剎那之间,能将无量劫以来,所造的无间地狱罪,统统消灭无余。永嘉大师说:“如果我用诳语来欺骗众生的话,我心甘情愿到拔舌地狱,去受尘沙劫那样多的苦。”

我们在禅堂里,要实实在在来修行,好像抽茧丝一样,要有忍耐性,一点一点来抽丝,才不会乱。不可自作聪明找快捷方式,用科学方法来开悟,那是妄想。如果科学能开悟,那些科学家不会在牛角尖里乱钻,早就开悟了,不会有你的份。不要异想天开,还是按部就班来参“念佛是谁”吧!腰酸要忍耐,腿疼要忍耐,忍耐到时候,自然会开悟。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各位注意!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要晓得一分努力,便有一分功夫,修行讲真功夫,不是口头禅,能说不能行,是无用处。不但对开悟无帮助,反而成为障碍。所以说:“不说话,才是禅。”

一念灵光能彻照天地,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无二无别。为什么我们不能证得佛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因为我们凡夫的妄想太多,所以把智慧遮住,没有光明,成为无明。整天起惑、造业,要受生死的苦报。

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应(化)身。四智,就是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五眼,就是天眼、肉眼(非人眼)、法眼、慧眼、佛眼。六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若没有一切的妄想,就能证得这些境界。这并不是玄妙的理论,而是自然现象,是从实践功夫中得来的,一点也不为奇,这是平常事。

我们从无始劫以来,就被无明所覆,遇不到善知识的指引,不知什么是明心见性(明悟自心,彻见本性)?

什么是返本还源?我们在参禅,要明心见性,要返本还源。得到解脱,就无挂无碍,远离颠倒梦想,得到究竟涅槃。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