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督受洗》是尘封500年后再次声名鹊起的一幅画,也是被印象派追宗认祖的一幅画。此画体现了精确的构图原则,高超的透视技巧,不同寻常的表现手法和对色彩的独到理解。
画家将基督受洗的场景安排在他自己生活过的自然环境中:小河边,灿烂阳光下,基督欣然受洗。画家对光和色彩非常敏感,并以此在画作中创造出深远的空间感。他将透视与光色结合起来塑造艺术形象,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个性。因此,这幅画作是具有科学性的技法探索的成果。
画名:《基督受洗》
作者: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意大利)
时间:1440年
类别:板上蛋彩
尺幅:167×116cm
收藏:英国,伦敦,国家画廊
【名画探秘】
历史真是变幻莫测,令人费解,它可以让人们很快忘记一位杰出的人物,也可以使人们后来再次想起这个人时,给予其无以复加的荣耀。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的命运便是如此。
皮耶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优秀画家、数学家。文艺复兴时期,满怀激情地去研究古希腊的数学与几何学算不上是什么新鲜事,但皮耶罗的狂热与成就却无人能敌。在拓展欧几里德几何学方面,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他还写出了众多关于数学与几何学的学术著作,其中有一篇保留至今。在这篇文章中,他运用大量繁复的数学技巧,详尽阐释了有关焦点透视的法则。无疑,在绘画中,他也不吝如此精深的研究。《基督受洗》就是这样一幅作品,不过,要正确理解他的作品并不容易。
《基督受洗》是皮耶罗为家乡一座施洗者约翰教堂作的祭坛画。由于祭坛画的限制,画板的外形被分为两部分,分别由半圆形与方形组成。皮耶罗巧妙而神奇地运用了这种分割,使《基督受洗》成为天才之作。观察画中的白鸽,我们会注意到,它被画成了正面透视的样子,圆圆的头部刚好是半圆的圆心,而伸展的双臂又恰好与方形的上边线持平。不仅如此,围绕圆心,观众可以在画面内部找到另外的半圆,从而享受到一种近于神圣的圆满旅行。
查阅当时的资料,我们会知道,皮耶罗从未加入过任何一间绘画作坊。因此,他的画作好像游离在观众的期待之外,只表露着他自己。当时,从乔托开始,很多艺术家试图通过描述《圣经》故事进行艺术创作。这类尝试的确诞生了一些艺术奇迹,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米开朗琪罗的《创世纪》等。皮耶罗在《基督受洗》中同样如实描绘了《圣经》故事,并把它“讲述”得动人心魄。圣约翰给基督受洗,当圣水洒落到基督头顶时,圣灵仿佛鸽子一般从天空降下,落到耶稣头上。天上随即有声音传来:“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此时,圣父、圣子、圣灵实现了圣三位一体。在这个重大而激动人心的时刻,作为人子降生到世间的耶稣找回了原本属于他的所有神性,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终将走向十字架的救赎使命。与此同时,地上的河水在基督脚下停止了流动,流转到另外的方向去。它预示着此后的世界必将有所不同。不过,皮耶罗似乎并没有把太多的精力放在叙述《圣经》故事上。正如我们所看到,画中的人物都克制了自己的感情。以至观众几乎无法猜测他们内心的喜悦与震动。画面中,约翰身后的人占据了重要位置,不过很奇怪,他在脱衣服。这对表现故事本身似乎无关,倒是他身体的白颜色与鸽子的白颜色、基督的白颜色及天使的白颜色形成某种微妙的呼应关系。并且,他还是圆满构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皮耶罗冷静的分析与审视,赋予画面一种不同于仅仅真实再现故事的内在空间。这一点,让画家的同时代人感到难以理解,但却是改变了现代绘画面貌的一个重要思想源泉。
透视与几何形式在皮耶罗的作品中是显著而精确的。不仅如此,他还能够运用比同时代画家更为复杂的技巧,使立体空间兼备平面空间的张力。皮耶罗喜欢使用大面积平涂的色块,然后把它们与潜在的透视法、几何形式按照最完美的图示、尺寸和比例结合在一起。比如,左侧两根树干,仅仅依靠颜色深浅的不同就可以把画面上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大的层次空间划分出来。画面上,那些柔和而明亮的色彩总是散发着令人愉悦的光辉,其中还有大量的白颜色。在过去的绘画传统中,画家一般忌讳使用白色,而皮耶罗却使它具有了一种至为纯净的气息。这幅取自《圣经》题材的绘画,描绘了基督受洗的情景,人物造型准确,刻画细腻,背景运用了透视画法,加强了特定空间的纵深感,烘托了画面的宗教气氛。虽然并未完全摆脱宗教绘画的僵化,但却悄悄地透出一种清新的人间气息。(新浪博客)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