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ndex}}/{{bigImglist.length}}
-协调人比利安娜·思瑞克(biljana ciric)、fabienne bernardini介绍研讨会主题、嘉宾与此届艺术营的相关活动与艺术工作坊历史的传承关系;
-卢森堡艺术工作坊导师paul de felice 与sylvie blocher对艺术工作坊及合作机构casino卢森堡当代艺术论坛的介绍;
-10位艺术家对于身份问题的探讨、以往艺术创作及此次为艺术营参展创作项目所作的构想介绍;
-4位特邀嘉宾:艺术家及策展人richard streitmatter-tran(陈德良)、策展人及理论家徐文瑞、艺术家徐坦、时尚设计师张达针对身份主题的系列讲座及与观众的互动讨论。
10位参展艺术家:陈航峰(中国)、abhishek hazra(印度)、ingrid hora(意大利/德国)、anh tuan nguyen(越南)、潘剑锋(中国)、matthias reinhold(德国/波兰)、kata sangkhae(泰国)、christoph schwarz(奥地利)、elisabeth smolarz(德国/美国)、mayura torii(日本/法国)等。
相关展览:迁徙、异变与相互干扰的身份——第七届亚欧艺术营暨2009/2010视觉艺术工作坊
关于
继2009年7月于卢森堡当代艺术论坛举办的“第七届亚欧艺术营——2009/2010视觉艺术工作坊”圆满完成后,亚欧青年艺术家驻地工作坊计划第二部分活动作为2010上海世博会卢森堡国家馆正式文化项目落户上海。为期两周的艺术工作坊将在上海东大名创库举办,其后艺术家针对此届主题《迁徙、异变与互相干扰的身份》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将于东大名展出,展期将从9月7日开始,持续至是年十月中旬。作为卢森堡当代艺术论坛上诸位欧洲演讲内容的延伸,此次的专题研讨会将由亚洲发言嘉宾与参展艺术家、专业参与观众们一起对于“身份”这一议题展开观点、态度与讨论,也或许可作为10位艺术家在上海艺术营驻留期间的创作先期引发的启迪与方向。
现场参与的专业艺术观众包括东大名创库负责人郑为民、新单位创始人刘妍、来自新加坡、台湾等地的若干独立策展人等;崇真艺术网作为此届亚欧艺术营沪上的官方合作媒体将为全程活动提供深度报道。
卢森堡艺术工作坊 luxembourg art workshop
发言人:paul de felice
fabienne bernardini(左)paul de felice(右)
2003年,卢森堡艺术工作坊首次与casino卢森堡当代艺术论坛接洽,sylvie也首度作为艺术家与导师的双重身份开始与我们进行合作。至2007年,我们首次开始了双城交流活动,与罗马尼亚的青年艺术家进行交流驻地项目。2009年,由于卢森堡世博馆的文化艺术规划,我们作为驻华项目之一正式开始了我们首届与亚洲艺术家驻地合作的项目,同时受到卢森堡文化基金与上海东大名创库的资金与场馆支持,促成了此次艺术营与艺术展览的成功举办。
paul de felice是卢森堡大学视觉艺术实验室负责人,艺术史和视觉艺术教育学讲师。此外,paul也是一名艺术评论家和国际当代摄影展独立策展人。他是国际艺评人协会(aica)会员,并与巴黎、柏林、罗马、维也纳、布拉迪斯拉发、莫斯科等城市合作,在卢森堡联合举办了“欧洲摄影月”。
casino卢森堡当代艺术论坛
发言人:sylvie blocher
会上,sylvie展映了两部她的艺术短片,其中一部时长5分钟,是总共14分钟短片的一个片段。镜头前是一群14~17岁、各样肤色、不同人种、就读于法国中学的青少年,他们一个接一个缓慢经过镜头,正视着拍摄者,神情各异,或多或少怀着好奇心。其中有三位少女已身怀六甲,脸上是抹不去的浓重青春气息。sylvie之所以选择青少年作为短片的拍摄对象,是因为她对这一年龄段的迷恋:这是一个所有人生都尚未定论的时期,也是性别等各个身心方面非常复杂、难以解释、充满可能性的阶段。
另一部短片拍摄自她来到上海的第一天晚上,她把行李安置好后就抱着相机走出酒店,在人民广场熙熙攘攘的人流间反向穿梭。在酒店的旅客须知上最显眼处,用英文标注了:别反着人流走。而sylvie正是这么做,在这1分半长的黑白短片中,sylvie扛着相机,冲着人流,无数张脸孔和好奇的眼睛透过镜头注视着我们观众;直到某人将sylvie的相机推倒。
sylvie blocher在巴黎-赛尔齐国立高等艺术学院开设研究生课程,因此,在参与本次工作坊的探讨的同时,她还在巴黎就同一主题展开研究工作。早在1993年,sylvie就提出了“我是我们”(je nous sommes)以及“全球本土艺术”(ula)等概念,并通过“活体图片”(living pictures)影像艺术系列不断实践并展现这些新概念。2005年,应策展人侯瀚如之邀她参加了在维他命艺术中心举办的广州三年展。
^^
艺术家
1、christoph schwarz(奥地利 /德国)
官方网站:http://www.christophschwarz.com/
“此外,现代人的出行方式也是我所关注的一个焦点——我希望向大家展示即使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摒弃高排放的非环保旅行方式也充满很多可能性;我也希望进一步凸显“旅途本身是一种回报”的理念。或许我的想法比较老派,但是我觉得即使要前往远在地球另一端的遥远国度,路途中花的时间久一些也无并无妨。
在现场视频中,他用镜头记录下了他的“航海日记”:一望无垠的碧蓝海洋,平静的海浪轻轻拍打又退却;巨大的远洋轮的宽大甲板上,他穿着牛仔裤坐在地上抱着吉他弹唱民歌;海上明朗的日光照进控制室,他翘着二郎腿,搁在控制台上,双手捧着口琴把玩简单的曲调;在巨大的船舱储藏室内,浅绿色的各色管道和设备中,他拿着拖把做着清洁。一个人、一艘船、一个月、一方目的地;他说其实在最后的一个星期,他已经无法再忍受那种独自一人的与世隔绝了。
christoph schwarz,1981年出生,现在维也纳生活、工作。他擅于运用各种日常制品来讲述关于数字化社会的故事,其表现形式亦十分新颖,包括在画廊中举办虚拟新闻发布会、展示手机装置、呈现虚构的欧盟机构或兜售垃圾邮件。用艺术家daniel bleninger的话来说,schwarz的艺术实践从不拘泥于任何一种特定的媒介,他用极具反讽意味的手法展现了一种对于平淡之美的欣赏与喜爱。他擅于运用各种日常制品来讲述关于数字化社会的故事,其表现形式亦十分新颖,包括在画廊中举办虚拟新闻发布会、展示手机装置、呈现虚构的欧盟机构或兜售垃圾邮件。用艺术家daniel bleninger的话来说,schwarz的艺术实践从不拘泥于任何一种特定的媒介,他用极具反讽意味的手法展现了一种对于平淡之美的欣赏与喜爱。
2、abhishek hazra (印度)
3、陈航峰 / hangfeng chen (中国)
官方网站:http://www.chenhangfeng.com
下一个场景转到英国北部一个主要由移民构成的小城市。在那里,陈航峰碰到了一位艺术家,她的身份颇具代表性。作为一名白人,因为受周围移民大环境的影响,她主动皈依伊斯兰教,在他看来,这是很有趣的现象,于是便有了《talking to the wall》这件作品的诞生。通过作品,陈航峰试图解读文化中的身份认证和转化,以及特定文化语境对个体身份的界定和重新定义。
艺术坊的创作活动还在继续,陈航峰说,接下来的作品可能会继续围绕商品与人固化的关系,探讨人的各种身份及隐藏其后的本质问题。
陈航峰,上海人,主修绘画专业。近年来,他主要以视觉和多媒体艺术家的身份活跃于艺术领域。他的“疯狂标志”系列(logomania)对国内外众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品牌标志进行排列组合,组成各种灵动而繁复的图案。这些图案以剪纸、版画、刺青、挂毯等多种形式呈现,游走于艺术与实用品之间,超越了不同领域之间的藩篱。陈航峰对于商业化、环境主义、全球化和文化嬗变等主题抱有浓郁的兴趣。他的艺术实践还包括摄影、影像、行为和装置。
4、ingrid hora (意大利 /italy)
在会场,她说自己非常关注中国家庭的独生子女这一独特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身份认同问题。独生子女在享受万千宠爱集一身的同时却也意味着需要承担巨大的责任,他们被动地成为一个家庭甚至家族的全部和未来。当这重压不能承受时,总要有渠道将这负面能量发泄出去,变装活动便是其方式之一。热衷参与变装活动的这群人正是通过外在服饰的颠覆试图完成身份转化,哪怕这只是表象,只是暂时的,但却有助于他们在社会固化的身份重压下暂时逃脱,短暂喘息。
ingrid hora,1976年出生,现主要在伦敦、柏林开展艺术创作。她的作品表现的是混沌杂乱(或过分井然有序)的社会生活,关注现代生活带来的各种冲突与矛盾。人们在自己周围竖起重重壁垒,以此营造出边界与秩序。hora所感兴趣的是展示壁垒背后所发生的故事,那里正是膨胀的欲望、萦绕不散的迷思与天马行空的幻想潜伏之所在。她的一些作品看起来与家具有几分形似,却很难用一个现有的概念去定义这些作品:它们所支撑的是无形的行为而非有形的肢体。另一些作品则更像是面对持续性状态被短暂打破后发出的轻声的惊呼。
她近期创作多围绕“功能性逃逸”(functional escape)这一主题。“功能性逃逸”是她自己创造的一个词语,用以描述希望通过某些特别的活动、目的或任务从令人不悦的现实中寻求慰藉和消遣的倾向。故事中孤独寂寞与希望、祈愿共存,游走于“出世”和“入世”两种精神境界之间。
5、kata sangkhae(泰国 /thailand)
他创作的一件作品名为《轮胎花园》,寻常的轮胎中间居然生长着花草,茂密丰美,充满生命的绿色气息。他是这样阐述的,“在街头冲突中,燃烧的轮胎往往被作为进攻武器来使用,轮胎便成了暴力的象征。我希望通过《轮胎花园》的创意,传达出爱和和平的美好愿景。”
kata sangkhae,1976年出生于泰国曼谷。2002年,sangkhae毕业于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获得艺术硕士学位(雕塑专业)。目前,他担任曼谷大学画廊艺术指导兼主席。作为一名当代艺术家,他的作品多围绕着都市身份、城市、旅行游历和文化环境等主题。
^^
6、elisabeth smolarz (德国 / germany)
“我从小就听一辈子没理开过波兰的外婆讲美人鱼的故事:王子遇到一位异常美丽的女子,想和她终身厮守;她答应了,但有两个条件,一个是每个星期要给她一天独自呆着的时间;另一个就是要为她建一座城堡,可以有她自己的空间,王子答应了。在最初的几年中,他们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但渐渐地,王子越来越好奇,想知道在星期中的这一天,她究竟在城堡中做些什么。于是他偷偷跟着她来到城堡中联通海的湖泊旁,躲在树后发现了她美人鱼的真身,惊讶地发出声响。她发现了他的背叛,不再信任他,依然离开了王子回到海洋世界。我对这故事无比着迷,因为她始终隐藏着一个身份,而以另一个身份生活。”
笔者不由联想到patricia highsmith笔下的天才雷普利,身份的独立转换,成为另一个人。
elisabeth smolarz,1989年随家人离开正经历政治巨变的前共产主义波兰,移居德国。当时13岁的elisabeth smolarz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成长,受到后共产主义和民主体系的影响。特殊的成长经历让她对于个体所处的环境以及文化、政治、社会、经济条件会对意识和观念所产生的影响抱有浓厚的兴趣。她的作品在国内外进行过广泛的展示,包括巴登-符腾堡州艺术协会、埃斯林根摄影三年展、卡内基-梅隆大学、塞浦路斯当代艺术独立博物馆(imca)、布鲁克林艺术委员会、雷克雅未克摄影博物馆、西班牙卡斯特罗当代艺术馆、雕塑中心、莫斯科双年展(2009)等。smolarz获得的奖项和驻留机会包括对外文化关系研究所旅行奖金、karin abt–straubinger基金会、里约热内卢capacete艺术家驻留项目、北京红门画廊艺术家驻留项目等。
7、matthias reinhold (德国 / germany)
matthias reinhold于1998至2004年间在德国斯图加特国家艺术学院学习。自2007年起,他一直在斯图加特和华沙两地开展视觉艺术工作。reinhold是巴登-符腾堡州中国美术学院奖学金获得者。近期展览包括“汇编iv”,杜塞尔多夫艺术馆(2009);“ikonolog”,walbröl画廊,杜塞尔多夫(2008);“年轻的艺术”,pfalzgalerie kaiserslautern画廊(德国)/stadtgalerie saarbrücken画廊(德国)/路德维希艺术协会(德国)/schlassgoart画廊(卢森堡)(2008)等。
8、mayura torii孔雀鸟居 (日本 / 法国)
鸟居小姐的所有创作都很拘谨、很干净、很简练、很有条不紊,她的创作灵感总是来自对她而言最强烈的情感:害羞、丢脸、尴尬、耻辱和惭愧。而她作品中的棱角分明与简明扼要,以及那种几乎令人窒息的“干净”,来自她的个人洁癖。在展示她的代表作品中,其中众人最喜欢、印象也最深刻的一张同样不出所料是她最羞于示人、自我暴露的一张。这张摄影作品是她在某天回家后脱衣时偶然产生的创作灵感,她发现逐次脱下的外衣在地上呈现了一种如同花朵般的美感;于是她整理出现在的图样与模式,用摄像机记录下来,就好像是把自己最隐秘的一面暴露在观众面前,探讨她自我的身份认同与性格认同。
mayura torii于1998年离开日本前往美国、德国、法国等地,在那里,她不仅学习了不同的语言,还体验了不同的文化与生活方式。这可以视作她艺术创作的起点。语言在mayura torii的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论是一个盒子、一个物件、一件装置、还是一幅绘画、一张照片都可以在标题中获得共鸣。而如果不是标题,则文本也一定会激发共鸣。她的作品对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不稳定和不可靠因素进行了探究。
^^
9、潘剑锋 / jianfeng pan (中国 / china)
潘剑峰,1973年出生于浙江省的一个艺术家庭,1996年获得中国美术学院硕士学位。1999年,他又以优等成绩获得了伯明翰中英格兰大学硕士学位。潘剑峰的艺术创作横跨绘画、瓷器、设计、影像、装置、动画等多种媒介,聚焦人类的共同关切,以作品为概念表达的纽带。他用自己天马行空的创造性展示了对于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种全新的认知,创作的作品既充满奔放的生命力,又显得奇趣而富有想象力。
10、anh tuan nguyen (越南 / vietnam)
anh tuan nguyen,1981年出生于河内,曾分别在开放大学和河内艺术大学攻读平面设计和艺术专业。除了布上油画作品,nguyen还尝试通过装置、录像艺术、概念艺术和行为艺术等媒介来进行创作表达。他曾多次在德国、中国等各地参加国际展览、表演和驻留计划,作品曾入选胡志明国际当代艺术节和河内国家当代艺术节。作为一名艺术家,nguyen最关注是对于人类本质的深刻认识。因此,他希望对自己有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致力于对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复杂联系的探索。nguyen的作品游走于现实与幻境之间,融恣意的想象与深邃的洞察于一体。
特邀嘉宾
张达
张达,时装设计师,既受到传统中国技艺的熏陶与启迪,同时又对“即穿即扔”式的现代文化抱有浓郁的兴趣。张达出生于1970年,现在上海居住、工作。2005年,他设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和自创品牌“boundless”。他的作品在瑞典bonnier konsthall美术馆、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馆、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等各处展示。
(右图)1954年5月,时代恐怖与分化,在伦敦托特纳姆麦加舞厅里,一位太保点燃香烟。太保之名得之于他们模仿的爱德华式服装,直筒裤和长礼服。(太保即50~60年代的反叛少年,身穿爱德华七世时代的时代服装,行为放纵反抗权威)。
^^
陈德良 richard streitmatter-tran
徐文瑞
作为2010上海艺博会当代艺术博览会的特别项目策展人之一,同时也是台北当代艺术双年论坛的主策展人,以及其他大大小小国际性、地区性的艺术项目策划人,徐文瑞是个“飞人”,护照上满满的签证意味着他每年十指数不过来的航班与国际旅行。作为这样一名“地球村人”,徐文瑞的艺术视角则更针对全球化国际背景中的身份问题。
展览作为公共性的建构,有两个作用:一是使作品公共化;二是公众的形成。作为策展人,我也会问自己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把双年展的全球模式带到一个城市?二是如何透过双年展的展览建构新的公众?或,提出新公众的提案?全球化的抗拒,非正式政治中的行动,自己动手做的行动主义,新主体性的形成,都可以成为上述问题的答案。
徐文瑞在会上展示了五段影像作品,其一是荷兰设计师、艺术家michel garrison的一段对视觉艺术宣言式的视频创作,应该理解为讽喻地对视觉艺术与市场经济的宏观把握与阐释。作为一名理性的国家主义者,garrison通过冲锋陷阵般的文章、字句对印刷术(typography)发明以来的大众视觉进行了统揽回顾。徐文瑞也将这段视频作为其台湾双年展的策展前言进行展映。在双年展的主展厅中,他设计了一群战火硝烟中顾盼求生的难民场面,这些立体的装置作品构建出了浓厚的恐怖主义气氛,而他给了一个erorist(错误主义者)的名字,来对所谓的反对恐怖主义者(horrorist)的愚昧政府武装镇压进行嘲讽,抗争中的人们竭力抵制资本主义的压迫,并挣扎着寻求自主自由的生存空间。
其二是英国的一个影像恶搞团体the yes man针对英国一家化学公司在印度数十年前犯下的恶性所做的公众媒体惩罚。该化学公司设在印度的工厂在20年前发生了严重的泄露事故,当地居民立时死了上千人。但公司没有做出任何的赔偿措施,在印度引发了强烈的暴乱。但国际社会在当时并没有给该公司施加任何道德压力。于是yes man将矛头对准了该公司,煞有介事的建立了一个号称该化学公司官方致歉网站,表明会为印度当地居民赔偿所有损失,并将变卖公司所有上市股份来支持当地的重建。这个网站被著名英国电视台bbc的一名编导在网上瞎逛时无意中发现了,并邀请这家公司在bbc上发布致歉申明。the yes man欣然应允,并在法国接受了直播采访,代表该化学公司公开致歉,并发表了变卖公司股份的申明。节目播出当天,印度当地人民欢欣鼓舞,化学公司估价大跌20%。当然第二天,化学公司官方发言人立即出面澄清,印度人民也白开心一场,但这样的公众媒体行动却是力申人权的典型案例。
其三是由台湾青年影像艺术家崔广宇(tsui kuang-yu)创作的系列短片“隐形城市”,由三个独立短片组成,分别采摄在台湾当地通过海报、建筑等形式模仿国际知名建筑景观(埃菲尔铁塔、凯旋门、旧金山大桥)前合影的人,从特定的拉伸镜头出发,逐渐揭露出令人哑然失笑的真相,讽刺了对地标建筑的荒唐模仿与公众的讽喻反映。
其四是一个创意团体设计的乞讨者一号机器人(beggerv1.01)在地铁中、大街上的暗访视频,普通公众对其的反馈在镜头前一览无遗。该团体日前已将该机器人的制作程序开源放在网络上,欢迎所有有识之士改进其设置。
其五是荷兰的一个艺术家摄制的一段影像作品,讲述了一名算命女巫用马克思的《资本论》来为两名年轻女孩算命,煞是讽刺有趣。
作家john burger对公共分享的书写对徐文瑞的策展思路有着很大影响,作为“台湾人”,国际性的策展人,徐文瑞对展览的公共性、艺术家的艺术领域、独立策展人的特殊客观立场、华人的身份认同、对各类艺术话题的研究与实际策展等问题的探索与创作,仍在继续。
徐坦
特邀嘉宾的压轴、艺术家徐坦就其“关键词”艺术项目进行了比较系统地阐述,笔者将结合9月4日他在喜玛拉雅中心做的关键词学校项目与讲座独立成篇,敬请期待。
{{flexible[0].tex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