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从《天书》到《地书》: 徐冰的“书”系列作品回顾展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书,在中国以及其他亚洲文化中具有近乎神圣的地位。从《论语》到《毛语录》,书成为中国历史、记忆以及权威的象徵。「书」的象徵意涵,一直是徐冰艺术创作的中心议题。本展览透过徐冰历年来以书为主题的作品,探讨语言、艺术、权力与文化之间的交互作用。

  生於知识份子之家, 徐冰从小在北京大学校园里长大, 母亲在北大图书馆学系工作,徐冰从小就生活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图书馆学系资料库这样的环境中。在1974到1977年间,徐冰下放到北京远郊山区花盆公社务农,并且靠自学开始了版画的创作。文革之後徐冰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正式接受学院式的美术教育。在毕业之後他持续进行教学与创作,并在1988年於北京首度展出他最受瞩目也是最具争议性的作品《天书》,一件由精装古典书籍和卷轴所组成的装置艺术作品,然而书中每一个字都出自於徐冰的创造,完全不具有任何意义。精心印製装订的古典书籍所象徵的知识与权威,与其内容的全然不可解读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在1990年移居美国之後,徐冰的创作生命与「书」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惊异於美国图书馆的开放之馀,徐冰也不免对於无法阅读英文书籍感到苦恼与挫折。徐冰90年代初期的作品,如《后约全书》及《文盲文》传达了这种对於语言屏障的挫败感。然而在他近年来的作品之中,徐冰重新建构了文字语言的沟通性,并且传达他打破中西文化藩篱的企图心。以《新英文书法》为例,徐冰将英文字词以中文方块字的造字原则重新排列组合而创造出独特的「英文方块字」字体,让西方观众不但能够阅读这貌似中国书法的作品,更能够亲身体验书法创作的乐趣。他的《地书》则是运用艺术家几年来搜集整理出的一套“标识语言”写成的。读者不管是何种文化背景, 只要他是被卷入当代生活的人, 就可以读懂这本书。

  二十年前的《天书》是一本包括艺术家自己在内,谁都读不懂的书。《地书》却是一本说什么语言的人都能读懂的书。徐冰说, “这两本看上去截然不同的书, 又有共同之处, 不管你讲什么语言,也不管你是否受过教育,它们平等地对待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天书》表达了我对现存文字的遗憾. 而这本《地书》,则表达了我一直在寻找的普天同文的理想。我知道这个理想有点太大了,但意义在于试着去做。”

  从《天书》到《地书》,从否定语言文字的价值到寻求无国界沟通,徐冰的艺术始终围绕著语言与书籍的文化意涵而运行。

  本展览为全美版画协会年会之相关活动之一。徐冰在三月二十三日获颁终生成就奖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这个奖项每年颁给一位长期以来对版画界有重要影响和贡献的艺术家. 徐冰获奖的理由是: “对文字, 语言和书籍溶智的使用,对版画与当代艺术这两个领域间的对话和沟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spencer美术馆新闻稿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