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特立独行的艺术家张充仁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图:张充仁《爱情与责任》

    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出洋留学的艺术家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他们不但传递海外艺术的经验,开创国内新的艺术空间,而且拓宽了中国本土艺术的边界,加深了中国本土艺术的精神内涵。在众多留学生中间,20世纪30年代留学与比利时的张充仁是具有特殊魅力的人物,他走了一条特立独行的道路。

    张充仁的早期艺术启蒙,已经显示了中西合璧的时代特色。他是中西文化交流先驱马相伯的曾外孙,1907年9月15日出生于上海七宝乡村,成长于徐家汇天主教徒家庭。在教会小学读书时期,就已显露了卓越的绘画才能。小学毕业后进入著名的土山湾印书馆照相部学习摄影、素描和法语,他对西洋艺术的敏悟,预示着他讲在这一方面作出贡献。1930年,他在外太公马相伯的指点下,准备去比利时留学。1931年进入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学习油画,他的老师就是曾经先后直到过多为中国留学生的画家巴斯提昂(旧译巴斯天),次年转入雕塑高级班研习雕塑。

    张充仁在布鲁塞尔学习阶段的记事,充满了获得各种奖赏的记录。中国赴欧留学生素以勤苦好学著称,而张充仁具有一般留学生不同的教育背景,凭借其家学和少年时期接受的多种艺术训练,使他在皇家美术学院的众多学生中很快出人头地。到他离开比利时回国的时候,他已经掌握了精湛的雕塑和绘画技艺。

    1935年11月,张充仁回到战火逼进的祖国,在上海筹办兼授雕塑和绘画的画室,招生授徒。先后在他的画室里接受美术教育年轻人,其中有许多成为有影响的美术家——哈定、王晖、翁逸之、费声福、何振志、陈哲敬、沈默、王季迁……在沪上众多私人画室中,张充仁画室是成绩突出的画室之一。从30年代的私人画室,到60年代进入上海美专,“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到上海油雕院和上海交通大学,提携培养美术新人,是他终生关注的事。

    1949年以后,如同林风眠、吴大羽、王子云、沙耆等留学西方的同行一样,张充仁在国内美术界的影响和地位相当有限。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他只是一个曾在欧洲留学的雕塑家,对他在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对他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所作的贡献,都缺少恰如其分地评价。一直到20世纪末期,张充仁和其他留欧美术家才被人们重新认识。

    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张充仁之值得重视,首先在于作品的精致和高雅。与其他雕塑家相比,张充仁并没有为自己预设宏大高远的目标,也就很少出现声过于实、力不从心的艺术状态。张充仁没有提出艺术上的“终极目标”,但他却真正掌握了近代欧洲主流雕塑艺术的形式趣味。他不好高骛远,粗制滥造,而是力求每一件作品都具备精致的完成度。类似的状况也表现在他的绘画上,三十年代中期描绘威尼斯、翡冷翠名胜的水彩组画,运笔简洁而潇洒,水与色的调配恰如其分,堪称20世纪中国水彩画中扛鼎之作。现藏于中国美术馆的油画《比利时京城风景》(1932),其沉着丰富的色彩表现,与专事油画创作的同时代画家相比,也绝不多让。画家在《艺术的使命》(1939)一文中认为理想的艺术应该是“以冷静的眼光,作忠实的描写,天才的润泽……”。从传世的作品看,他确实是这种理想的身体力行者。

    张充仁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集中表现在他与《丁了历险记》的作者比利时画家埃尔热的友谊中间。这不是一般的异国友情交往,而是意义深远的文化交流——如果20世纪的中国与西方在文化艺术交流方面有过成功经验的话,张充仁与埃尔热两位艺术家在《丁了历险记》创作过程的交流与协调就是最突出的例证。

    1934年,埃尔热开始策划他的连环漫画《丁丁历险记》的最新内容——让丁丁到遥远的中国去历险。但他像当时大多数欧洲艺术家一样,心目中的中国除了遥远和离奇之外,可以说一无所知。这时,比利时leuven的中国学生辅导员gosset修道士,写信劝埃尔热先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再开始创作。他热心地介绍了在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张充仁。张充仁在1934年5月1日的《留学日记》中有简略的记载:“herge为《二十世纪报》绘星期画报,欲取中国材料,索余帮助”,“余欲尽心而为……”。

    张充仁确实“尽心而为”了,他从多方面为埃尔热提供“中国材料”。首先是中国的形象材料:如中国人的相貌特点、衣着打扮、城乡屋宇、风土人情以至中国的文字;第二是中国的绘画材料,从绘画技法、审美趣味,从绘画工具到《芥子园画传》;最后(也是最不易的)是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现实境遇方面的材料,其中包括“九一八”事变的真相——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按预定计划,自行炸毁沈阳柳条沟附近的一段铁路,反诬中国军队,借此炮轰中国军队营地,开始侵占中国东北三省,而他们在国际上宣传的是“在中国建立秩序”……在埃尔热求真求知精神的鼓动下,张充仁“尽心而为”,无保留地向埃而热提供了中国题材创作所需要的一切。他俩的合作使《丁丁历险记》的《蓝莲花》从通俗的连环漫画上升为具有伦理立场的历史性艺术品。读者在追随丁丁奇异的遭遇时,接触到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了解到日本人在中国的罪恶勾当。

    张充仁为埃尔热所做的一切,既是意义深远的,又是十分困难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欧洲人对中国的印象往往是女人缠小脚、男人留辫子、富人残忍地杀害燕子的雏鸟以吞噬它们的窝……而经过两位艺术家从艺术到感情的交流,人们在《蓝莲花》里看到的,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和勇敢抗争精神的中国。《蓝莲花》被评为第一本用艺术形象揭示中日战争真相的欧洲读物。可以从两国政府的反应了解当年《蓝莲花》的巨大影响——日本大使向比利时政府递交了一份外交抗议书,要求查禁广泛流传的《蓝莲花》;而宋美龄则代表中国政府热情邀请埃尔热访华。

    大战的爆发和后来的中国国内战争,阻碍了埃尔热中国之行,也中断了两位艺术家友谊联系。战后埃尔热到处打听“chinachang”的消息,为此跑遍了比利时的中国餐馆。也许是艺术家的预感催促埃尔热上天下地的寻找他的朋友,那时候张充仁作为上海油画雕塑界“反动权威”正在“文化大革命”的炼狱里经受煎熬。张充仁告诉朋友,“文革”的残酷遭遇,足足能写成一部书。

    睽违半个世纪的埃尔热与张充仁,在1981年早春重逢于布鲁塞尔机场,他们热泪盈眶,相互拥抱……他们的重逢成为比利时新闻媒体的报道热点。

    难以以往的友情和无法消解的中国情结,促使埃尔热创作了又一部中国题材的作品——《丁丁在西藏》。丁丁去西藏,在雪域高原寻找并解救被雪人控制的张充仁。这部作品流露了作者对友谊的思索和对人性的思考,作品结尾的画面是张充仁和解救他的人们在雪山间越走越远,善良的雪人在暗中送行……这意味无穷的场面表现了画家思路的深化。

    张充仁自己最了解他与埃尔热在艺术与心灵上交流的分量,在回想留学期间尽心协助埃尔热的经过时,他说:“要让全世界知道真正的中国,这可比我学美术更重要!”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