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谈何云昌的“一根肋骨”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渴望比现实丰富的多。”
     —— 何云昌,北京,2009年6月4日
    时间:2008年8月8日。

    何云昌躺在昆明亚当医院的手术室中,身旁有一名外科医生、一名麻醉师和六名护理人员。手术室中,一名摄影师和一名摄像师已经准备好记录将要发生的事件。在心智完全正常的情况下,何云昌用了三年时间同这家私立医院解释和协商,最终说服医院做一个医学上并不必要的手术──将他的一根肋骨取出。他原本打算取出一截30到35厘米长的肋骨,但出于安全考虑,医生建议选择他身体左侧的第八根肋骨(巧合的是,数字8在中国象征着好运和财富)。这根肋骨长约30厘米,不过只有中间的25厘米适宜取出,否则可能会伤害到他的胸骨和脊柱神经,这样也可以避免术中和术后出现的并发症。手术原定在8月6日。8月5日,何云昌接受了全身体检,证明自己的健康状况很好。但是手术最终改在了8月8日——碰巧的是,这一天是北京奥运会的开幕日。

    经历了两个小时的手术,这位中国当代最优秀的行为艺术家之一何云昌(1967年生于昆明梁河县)完成了《一根肋骨》(2008年-2009年)的第一部分。这个充满挑战、内容丰富的项目构思于2003年,包括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行为、雕塑、摄影、影像和绘画作品。艺术家解释说:“这些作品不能割裂开来看。它们是一个整体的不同组成部分,也是同一个观念的不同记录和诠释方式。”[1 摘自2009年6月4日在何云昌北京画室对艺术家的采访记录。]1

    何云昌身处紧闭的手术室大门背后;在药物的作用下,他在大部分手术过程中处于无意识状态。正是在这种状态下,他体验着自己的行为作品。他刻意地让自己没有能力在手术实施时去控制它,因而颠覆了他过去作品中的一个核心要素:即行为作品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由其对身与心的毅力强化呈现来决定。例如,他的行为《与水对话》(1999年)历时一个半小时,倒悬在一台吊车上的同时,他一直尝试用刀把一条河劈成两半。在《摔跤:1和100》(2001年)中,何云昌在66分钟内依次与100个人摔跤。在《铸》(2004年)中,他把自己浇铸进一个水泥空间长达 24 小时。

    在何云昌早期的行为作品《预约明天》(1998年)中,他浑身涂满泥巴,花了75分钟,用一部未联线的电话不断地拨打随机号码。从那时起,艺术家一直在刻意表现外表上看起来无效或无助的行为,以此隐喻他对现实的态度。对他而言,不可能产生结果的行为并不会构成障碍。何云昌有着出人意表的清晰思维,一旦他制定了新行为的计划,并事先考虑好了每一个因素环节,他就会开启一段全新的体验。虽然这些行为在大众看来可能比较极端,或是难以理解,但它们从存在主义角度重申了艺术家的意志和思维独立;此外,它们也代表了艺术家对各种不论是大众普遍接受的道德准则还是社会政治规则等统治力量的反应。因此,有些事情他是不在乎的,如在《摔跤:1和100》中,何云昌输82场,赢18场;或是在实施作品后他需要大概三个月才能恢复元气等等。比赛之前,艺术家就清楚地意识到他不可能打败所有的对手,于是他用给对手付钱的办法来激励他们全力投入比赛。其实,何云昌赢得的比赛并不是和对手的摔跤比赛,而是他为完成作品而与自己疲惫的身心的争斗,也与胜负无关。艺术家回顾说:“我们不仅有一个肉身的自我,还有一个内心的自我。当然,肉身非常宝贵——我们需要身体才能实现任何想法和行为。但是内心的自我也非常强大。它可以几乎不受任何限制为所欲为。身体和生命都非常重要,但还有其它许多东西对我来说意义更加重大。我愿意为这些事情付出,我其实已经付出了四十二年的代价。如果我因此必须忍受点伤痛,我觉得没什么。”[2 同上。]2

    如果我们将“痛苦”比作一根红线(file rogue)把何云昌所有的行为编织在一起就会发现,这并不是他创作作品的目标,而是他为了实现自我的目标而心甘情愿付出的代价。

    《成年人的童话》是何云昌2002年应邀写的一篇关于自己作品的短文。这篇思路清晰、感人至深的文章阐释了他对于艺术和生活的态度。在文章的前几段,何云昌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97年,主角是昆明的一个下岗工程师。他在买肉时谈起了自己的悲惨境遇。出于同情,卖肉的人多切了不少肉给这个付不起这么多钱的年轻人,但是他无法忍受这个社会给他带来的耻辱感。在和妻子商量了之后,他为全家做了一顿下了毒的“最后的晚餐”,以此结束苦难的生活。同工程师的决定不同,何云昌在他的文中写道: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包括他自己,不论经历了怎样的困境都会继续活下去。“现实的锋芒只能穿透他们的肢体,但不能伤害意志。这种弱势群体坚忍不拔的精神意志又令我振奋。”[3 何云昌 (2002年),《成年人的童话》,希克 (sigg, u.),塞曼 (szeemann, h.) (2002年):《中国当代艺术访谈录——中国当代艺术奖 1998-2002》,中国北京:东八时区出版,35页。]3

    同何云昌早期的作品相比,《一根肋骨》充满了更加私密而带有情感宣泄性的存在主义内涵。无疑,这是一个强悍浪漫而疯狂冷酷的项目,也是一件充满诗意的杰作。取出肋骨不仅代表了这个行为艺术的终结,也标示着其它关联作品的起始。但不同于早期作品的是这个作品通过一个物体——肋骨——来实现何云昌所称之为的“整个项目中最重要的文献”[4 摘自2009年6月4日在何云昌北京画室对艺术家的采访记录。]4。充满象征意义的肋骨被做成了一根项链,在后续的五张摄影作品中承载了至关重要的观念含义,还反复在纪录了整个项目不同阶段的影像作品中出现。
^^
    项链名为《夜光》(2009年),是件由肋骨和400多克黄金制成的首饰。何云昌将一种粗糙、坚硬、有乌青色泽的材料(未经处理的肋骨)和另一种珍贵、柔韧、暖色的材料(黄金)组合在一起,表达了人们通常对赋予各种事物的价值上的质疑。支撑着肋骨的磨砂黄金支架看起来像是双头的神兽,龙头列在蛇一般颀长的主体的两端。艺术家设计的灵感来自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的饰物。两个龙头衔着肋骨的两端。

    在中国文化中,龙是正义、活力和吉祥的见证,有“阳”的特质,代表着雷电、风和雨等元素的力量。龙也是皇权的象征,人们相信龙可以呼风唤雨,变换形状,也可以随意隐形现身或改变大小。有关龙的变形能力在西方传说中也找得到例子,这类动物却通常被看做成邪恶的化身,是宇宙黑暗力量的体现,但最终会被某位英雄消灭;而巨兽的死亡则被用于体现征服者高尚的道德情操、力量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年-1961年)的分析心理学认为,与“内心的龙”的斗争可以用来比喻个人与自己的“暗影”的冲突,投射出个性中不受欢迎的、隐藏的或是压抑的意识部分。一旦一个人成功地控制并同化“暗影”,他/她的自我就能够战胜无意识心理的逆向力量,最终会获得成熟面对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变化的能力。通过实施行为,何云昌进行了个人的自我发现之旅,而从这个“旅途”回归之后,他在心理上实现了转变。这一点在他的作品《石头大不列颠漫游记》(2006年9月24日-2007年1月14日)中清晰的体现了出来。他从英国东北部的海岸城市boulmer捡了一块石头,逆时针沿着英国海岸走了112天,历程3,500公里,最后把石头放回原处。艺术家解释说:“有时候,艺术创作过程有着很大的能变性,它能暴露人的潜能(潜伏的力量)和阴暗面。与此同时,人勇敢、坚决的一面也能一展无疑。”[5 同上。]5

    何云昌项链中的龙仅仅是他诸多作品中对神话传说和哲学理论的引用的一个例子。例如,在行为《抱柱之信》(2003年)中,艺术家将手浇铸在水泥柱中24小时——这是他对中国道教代表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一则成语的变换和个人阐释。成语是说一个年轻小伙子不顾暴雨站在桥下等待爱人。河水不断上涨,他不得不抱住一个柱子,最后不幸溺亡,而他等的姑娘一直没来赴约。行为持续了一天,代表生命的轮回,这个行为严肃地警告了那些不守承诺的人。[6 参见《庄子》,第14卷。]6

    除了引用中国文化的元素之外,《一根肋骨》还参考了基督教传统的元素。《圣经》给何云昌带来了灵感,特别是“创世纪”第2.21-2.23章中的记载:上帝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制造了夏娃。何云昌感兴趣的不是将这个上帝造人的神话用艺术转换的方式在今日重现,而是肋骨的象征意义——男人和女人之间永恒的关联性。

    这种关联通过《一根肋骨》的图片进一步得到了强化,这组图片由何云昌分别与五位曾经或现在和他有着非常亲密关系的女性所拍的照片组成,其中有他的母亲、夫人和前妻。在这个像是某种供奉仪式的场景中,这些女性戴的项链是一个为避免肋骨变形而采用普通未经加工的金属材料制成的“临时”版本——项链最终将用黄金打制。艺术家决定用这个“简版”项链的原因可能是为了强调他需要给项链一种更清晰的表现形式和正确含义──这个尚未承载了那些能将使其成为一件独立艺术作品的借鉴之物。

    这五张在不同时间和地点拍摄的照片(159.8 x 126 cm)有相似的构图:画面中的人物都在相同景深的距离内相依而坐,背景相同,照片有着能令人想起老式家庭照片的椭圆轮廓——当然老照片颜色没有这么鲜艳,人物着装也没有这么现代。照片中的背景是用在不同的照片中喷上不同颜色的干花做成;照片中人物则有着复杂的表情、姿势和细节,使人能察觉到他们的情感和关系——即便有的关系已成为历史。由于何云昌对这种半遮半掩自嘲在作品中的拿捏,俗气的背景板和人物之间的对比使这些照片有了各自的特点。艺术家说道:“在现实当中,事情的真实状况和我们的想象有很大的距离感。我通常会把那些不太可能的事情,或者是一些已经过去不存在的一种情怀、情结、或者一个事件重新做得很结实,就像是真的一样。我觉得这种努力本身就有一种幽默感,和一种唯心的、一意孤行的态度。”[7 摘自2009年6月4日在何云昌北京画室对艺术家的采访记录。]7《一根肋骨》(no. 1)是艺术家和他母亲的合影,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母子之间那种自发的深厚感情。两个人的表情都很放松,母亲牵着何云昌的手,何云昌搂着母亲。照片的光线、衣服和背景之间透着一种微妙的和谐感。相比之下,他同前妻的合影《一根肋骨》(no. 3),我们立刻能从他们僵硬的姿势、紧闭的双唇和无神的双眼中察觉到一丝不安和局促,也能感受到这种气氛和背景中有各种色彩但看起来非常假的干花之间的紧张感。

    和他早期的许多画作一样,何云昌通过《一根肋骨》项目而完成的现实主义油画忠实参照了用来纪录整个行为艺术的照片。如果这些作品可以被看作是另外一种帮助大众理解他的行为艺术的方式的话,那么,对于艺术家来说,它们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知识形式。借助这些作品,他可以采用另外一个角度去观察并重现这个行为艺术。

    在完成过去的行为之后,何云昌为开启他生命中全新的篇章而结束当前的这一章。这个肋骨会成为他的“成年人的童话”的有形纪念:“生命中有许多荒谬的事情,我们都喜欢去维护一些不重要的事情。我觉得我们可以用另一种方式看待现实。如果有些东西对你非常重要,那么不管你怎么做,你总是会觉得这些东西还不够。做完作品后,我都会想,生命中的每一秒钟都比金子还有价值。”[8 同上。]8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