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倪汉克捐赠明清贸易瓷展 93件明清外销瓷归国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图:展览中的我国当年外销瓷盘。

    十七、十八世纪,大批制作精美的瓷器在欧洲形成了一股中国热。这些融合中西方艺术特色的外销瓷,不但体现了当时瓷器烧造的精良工艺,更反映出商业贸易的繁荣。二三百年后,一批中国贸易瓷器经由荷兰收藏家倪汉克之手回到中国。昨天,“海帆留踪——荷兰倪汉克捐赠明清贸易瓷展”在上海博物馆揭幕,其中展出93件。

    2008年,荷兰收藏家倪汉克将珍藏的97件瓷器捐赠上海博物馆。据介绍,这批藏品是倪汉克的外祖父、父亲及其本人历年来努力收集而来的。他们都十分喜爱中国瓷器,尤其是17世纪中国销往欧洲的产品。这批捐赠瓷器均是贸易瓷,除一件是日本彩瓷外,其余均为景德镇窑产品,其中有一部分还是中国国内不常见的瓷器。它们的烧制年代为明代万历至清代(绝大多数是康熙时期作品)。其中,一对绘有帆船图景的瓷盘是中西合璧之作。盘壁图案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纹样,上面画有青鱼、白鱼、鳜鱼各一条和三名手执莲花的童子(明清景德镇瓷器上常见有青、白、鲤、鳜四种鱼,象征封建社会上层人士标榜清高气节的清白廉洁)。据悉,这对瓷盘烧制于乾隆后期,盘心所绘帆船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海船形式,当时的东印度公司就是用这样的帆船前来中国进行贸易运输的。

    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告诉记者,许多年来,国内的贸易陶瓷研究进展缓慢,主要原因是缺乏研究资料。随着近二三十年来处于古代航线上许多沉船的发现以及大量中国瓷器的打捞出水,使得国内外的中国外销瓷研究进入了纵深阶段,同时使世人对历代运销国外的中国瓷器历史有了更多的认识。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