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台湾行旅」典藏展策展论述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图:廖繼春《墾丁公園》1975油彩、畫布45×53 cm

    旅行最简单的解释是「出游」,与「观光」、「游历」是相似词,而与「家居」则为相反词。深入一点来说,旅行是享受人生的方式,不但可以欣赏旅途风光,也能体验各地文化,它可以是搜集生命经历的过程,也可能累积许多乐趣或是难忘的记忆。对于当今文学与批评研究者而言,「旅行」指的是跨越空间与时间的运动,以及与离开家园相关的经验书写(注1)。而对于画家而言,描绘旅途风光不仅是个人的行旅记录,同时也可能受到异地经验的启发,从而开展新的创作历程;而透过策划展览的方式,其它观众也可参与艺术家的旅行体验,透过欣赏画作的过程,观众也成为另一个意义制造的主体,并且各自再经历一段视觉或心灵之旅。

    海洋环绕的台湾,在16世纪后半期,航海而来的西方人即以这个岛屿环境优美,而将之称为美丽之岛。台湾气候属于亚热带,但却拥有百座三千公尺以上的峻秀高山,因而人们也可以观赏到冬日雪景;岛屿的南端因为长年温暖,所以名为「恒春」。自然样貌变化多元的台湾,却也因为多山、平原狭窄、河流湍急,经过岁月更替,有些美丽景致不免随着天灾地变而消逝,但无论自然界如何变迁,艺术创作者却已透过视觉图像,为自己、也为观众,留下了许多沧海桑田,以及片断的「永恒」。

    1696年清朝康熙年间的《台湾府志》已有台湾八景的记述(注2)。曾刊印在地方志书上的台湾八景木刻版画,属于格套景色与实景较无直接关连,而与文学记叙较为相关。1927年日本政府透过《台湾日日新报》推动台湾八景票选活动,选出了当时台湾最具代表性的八景十二胜,所谓的八景是:旭冈(基隆)、淡水(台北)、八仙山(台中)、日月潭(南投)、阿里山(嘉义)、寿山(高雄)、鹅鸾鼻(屏东)、太鲁阁峡(花莲),景点几乎遍及全台,这些地点将来皆有开发成国家公园的考虑。十二胜则为:草山、新店、大溪、角板山、五指山、狮头山、八卦山、雾社、虎头埤、旗山、大里、太平山,似乎各个行政区都被公平地分配到了一个名胜地点,1935年画家吉田初三郎也发表了台湾八景的系列实景写生作品,无法亲自前往旅行的民众,藉由明信片发行,看图即可游览。1953年台湾政府又重新推定「玉山积雪」、「阿里山云海」、「鲁阁幽峡」、「清水断崖」、「大屯春色」、「双潭秋月」、「安平夕照」及「澎湖渔火」为台湾八景,而2005年也有一次最新的台湾八景票选。但是,无论官方版本的台湾八景是如何变化,一般民众心目中其实都有其最想一游的处所,而这些私房景点,虽然不一定是台湾著名的风景胜迹,但对每个人来说,却都具有深切的意义。至于艺术家们的彩笔,又是如何挥洒这些台湾「名所」呢?「台湾行旅」规划展出50件描写台湾各地风景的平面创作,包含了大家耳熟能详、外国旅行者向往的日月潭、阿里山、鹅鸾鼻等台湾名胜,这些作品都是由台北市立美术馆目前所典藏四千余件作品中精挑而来,展览将透过8个展示区,呈现画家独到眼光所掌握的台湾风采,而希望观赏者不只能得到浮光掠影般的印象之旅,而是有所感动的心灵行旅。

    贰、展区介绍:
    一、东北角的山与海:金瓜石、九份山区,以及野柳海边,都是台湾北部著名的海滨山城。黄昏夕阳余辉更是这些区域的赏览重点。画家也喜欢以此为题来创作。

    这个区域共有5件作品,林克恭「金矿—九份」藉由严谨构图及简洁造型,将九份山城层迭的建筑物与坡地峦峰,条理有致的安置着,全图以调和的金黄、灰绿、乳白色,营造明净亮洁的气氛,整张作品闪耀着纯粹而饱和的光彩。

    陶晴山1995年秋游写生水墨之作,他以斧劈干擦、赭石晕染,将「龙洞」晚霞绚丽尽搜画底。

    席德进融合水墨意趣的水彩画「金瓜石山势」,是他生命将近之时所画的夕阳之景,特别引人入胜。

    二、观音山、淡水河:淡水港是清朝咸丰10年(1860)后台湾对西洋开放的通商口岸,这个区域充满历史与岁月更迭的痕迹,自然与人文景观皆变化丰富。

    这个区域共展出4件作品,不同的艺术家对观音山、淡水河各自都有深刻体会并各自展现特别取景,并且都在画作中展现自我独特的画风。例如郭柏川采用宣纸来画油画,揉合东、西方文化艺术的的个人风格,使用灵活笔触及强烈对比色彩,描写阳光下淡水河畔观音山景,画面耀眼活泼。而与之对比的则是廖德政夏末秋初「观音山远眺」的润泽诗意。

    三、台北城内城外-城乡风光与街景:从大稻埕到台北城,从碧潭到剑潭,从西门町到东区101大楼,台北这个台湾首善之都,不断改变着城里与城外的边界,而有些画里的景点,如龙思良所画昔日的士林夜市及中华商场,现今都已不复存在,只在画中留下耐人寻味的景点。

    这个区域共有7件作品,而杨三郎「台北旧街」厚涂的暖色调和短笔触表现出缤纷斑驳的岁月痕迹,而可爱的点景人物则使画面凭添怀旧之情。

    马白水用层次分明的蓝绿色块创造出碧潭周边的青翠山峦,而许武勇虽然也是采用灰蓝色系,但因不同的结构,两者画面气氛有着极大差异。

    四、台湾西部:北港朝天宫的古迹庙会热闹活动,以及新竹、台南古迹的典雅幽静,两者有颇大的对比效果,却都能深深络印在旅人心中。桃园石门水库、南投日月潭、埔里碧湖,这些台湾西部的川湖水库,各自展现着独有的明媚风景。而从台南赤崁楼、孔子庙、安平夕照的景致以高雄港都风光,让人从豪放的画面整体表现,体验南台湾的历史温度及其热闹繁华。

    这个区域共有11件作品,李泽藩以独特的「洗画法」,凭着过去对东门城美丽的深刻记忆,画出了东门城昔日风光,透过画面人们也能感受那份与土地接近的和谐感受。

    江明贤所作的「北港朝天宫」捕捉了妈祖庙香火鼎盛的热闹气氛,以及庙宇建筑繁复结构,画面在虚、实之间,产生有趣的效果。

    江兆申曾经担任台北故宫副院长,1991年退职后因喜爱南投埔里风光,因而移居埔里揭涉园。对于喜爱的行旅之地,有些人不只追求「可游」,而且企求「可居」。

    五、台湾中部高山:从南湖大山的神秘、奇莱山的险峻以及玉山的高耸,看见台湾高山群峰原始粗犷的俊秀之美。似乎昔日「台湾八景」都少不了美丽的「阿里山」,而「阿里山云海」又是阿里山最不可或缺的景观。许多台湾画家都不约而同的描写阿里山云海,而阿里山云海也因此留下了许多不同的动人风貌。
^^
    这个区域共有10件作品,林玉山以阿里山的云海为主题,构图笔法精简大方,彩墨明亮流畅,这是作者描绘从阿里山远望塔山的记游之作。奇莱山山势陡峭,是台湾山难发生频率最高的山群。陈慧坤在他六十多岁时跋涉上山,写生创作了这件作品,却将此山画得柔和。

    六、垦丁海角乐园:从垦丁大尖山及台湾最南端的海岸,旅人可以领略到的是南台湾炽热的温度。随着时代不同,艺术家们描绘风景的创作观点也有所不同,纵使面对相同的视野角度,也会营造出全然不同的画面风貌。

    这个区域共有3件作品,廖继春笔下充满绚丽韵律感的「垦丁公园」,画面以高彩度、高明度的色彩旋律,让小小画幅展现大大的生命力。

    高业荣1992年勘查垦丁史迹时现场写生,他用急速的笔触描绘被落山风狂风吹动下的垦丁大尖山景致。他是一位研究原始艺术的学者,画风也反映了一种真率质朴。

    「枋山夕照」,是陈隆兴对家乡南台湾的飘浮记忆,他使用超广角的视点,以几何造型简化景物,规律平涂鲜明色彩,结合想象、写实、回忆与境幻,藉由创作安抚空虚心灵,召唤大家对大自然的热爱。

    七、台湾东部:对于台湾东部高山峻谷与海峡惊涛拍岸的壮丽奇景,画家都以巧思一一呈现。景色壮丽惊险太鲁阁是自日治时期以来,便是台湾东部观光的必到之处。

    这个区域共有4件作品,除了太鲁阁峡谷奇景、天长山的神秘绝境及知本山谷的雄浑壮丽,此区还展示台湾东北海岸的奇峋。傅狷夫对于台湾画坛影响最深的是长年观察台湾山川创发的「裂罅皴」,以及云水双绝的写生山水画。他用自创皴法表现台湾东北海岸嶙峋岩石,海水用花青色及清水晕染,展现水彩画一般的轻透感,波涛也越显灵动而富立体感。

    八、绿岛、兰屿、金门、澎湖:绿岛、兰屿、金门、澎湖是环绕于台湾的外岛,每个岛屿都有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并且各有其丰富的历史文化渊源,每一座岛屿都值得细细品味。

    这个区域共有6件作品,颜水龙对兰屿情有独锺,曾经多次造访兰屿。独木舟是达悟族人重要的捕鱼工具,而「兰屿之舟」为颜水龙创作中重要的主题,画于1984年的「兰屿风景」以色彩来表现空间层次,并以色块来表现画面的造型构图。而艳丽富于乡土气息的色彩、扎实的构图及肌理的掌握,让作品呈现严谨庄重。而另一幅「兰屿即景」则为女画家袁枢真的晚年之作,下笔天真随性,疏放漫妙的画作与颜水龙的作品产生极大的对比。

    参、结语
    旅行可以跨越疆界,当2008年「台湾行旅」这个台北市立美术馆典藏专题展首次在台北展出之时,台北的时报文化出版社不约而同的也于2008年出版了《旅行台湾-名人说自己的故事》一书(注3),书中提倡私人景点,讲求透过深度旅行沉淀浮动的心情,鼓吹每个人去经营自己的旅游故事。相同的我们也希望,当观众进入美术馆之后,也可以透过观赏「台湾行旅」的过程,和自己既有的台湾印象进行对话,这是一场简单却深刻的旅行邀约。

    作为台北市立美术馆第一档典藏品海外巡回展,挑选「台湾行旅」这个专题应该是符合时代脉动的适当议题,在当下压力繁重的匆促生活步调下,如果可以挪出一些时间,容许跨越疆界、回顾时空过往,人们透过旅行,可以重新发现自我与土地的对话,并藉之沟通或抚慰彼此的心灵。当2009年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也以「博物馆与观光」(museums and tourism)为年度主题,讨论观光及文化资产的对话意义时,更能启发我们从「文化观光」的角度来看「台湾行旅」这个展题,当观众透过这个展览,不仅可以分享50幅画作所展现出来的台湾自然、人文风光,并且能够导引观众进行一趟台湾平面艺术发展之旅,它所带来的将是多层次、多面向的彼此沟通的意义。

    注释
    注1:廖炳惠编着,《关键词200:文学与批评研究的通用词汇编》,(台北:麦田,2008年6月,初版12刷),页263。
    注2:清初的台湾八景为:安平晚渡、沙鲲渔火、鹿耳春潮、鸡笼积雪、东溟晓日、西屿落霞、斐亭听涛、澄台观海,景点多数集中在现今台南市。
    注3:蒋勋等着,《旅行台湾-名人说自己的故事》,(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2008年3月,初版3刷)。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