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未未的“葵花籽”近观
伦敦报道——就艾未未在泰特现代艺术馆涡轮大厅上亿颗葵花籽的艺术项目,本站记者对艾未未进行了专访:
记者:陶瓷是一种年代久远的中国材料,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7世纪,但选择葵花籽意欲何为?你怎样将这两者联系起来?
艾未未:这是中国最日常的自然产品之一。甚至在野地里都能生长。我父母文革时被下放,我在戈壁滩的恶劣环境中长大。即使在那种地方,都经常在周围见到向日葵。我将它用在作品中有两大原因。首先是政治层面的原因:毛主席被比作太阳,而广大人民则被比作葵花,朝向太阳,以显示其革命忠诚。同样,葵花籽也非常日常——开会、度假、看电影、婚宴上人们都在一起嗑瓜子。家家户户都有葵花籽。所以它们与我的记忆有些关系。同时,这件作品中的葵花籽出自不同的人之手,经过了漫长的创作时间。数量是如此巨大,有一亿多颗,与英国的民众共享。人们可以走在这些葵花籽上,将它们捡起来,体验其质感、声音——这件作品是一个总体环境。
记者:为什么在今天使用陶瓷这种古老的中国材料?
艾未未:陶瓷在中国的历史或许是最悠久的,曾被制造为宫廷使用,由此工艺发展得极为精湛。它如此传统,而我希望它能够成为一种当代语言。如今我们有塑料,有各种各样的金属,然而陶瓷与人类的基本行为相联系:烧泥土,将其转变为某种耐久之物,比石头还坚硬。所以在这里,它象征了一种努力和时间的积聚。还有厌倦。
记者:自从你1995年的三联摄影《掉汉瓶(dropping a han dynasty urn)》之后,你越发频繁地在作品中运用历史器物。你仿佛将它们当作现成品。
艾未未:文化总是对我们以前做过的事的评论,而对其进行重新阐释是一种在当下大胆说出我们的态度的手段。这是当代思想的一部分。
记者:意识到杜尚的遗产对理解你的作品而言很重要。你甚至将你自己比作一件现成品。
艾未未:我是一件现成品,我的文化背景和政治形势都是现成品。中国是一件现成品。
记者: 你是否觉得你是一场更大的艺术追问中的一员?在中国有别的艺术家处理同样的主题吗,你觉不觉得孤独?
艾未未:我非常孤独,但我不觉得有什么大不了。你只需要一个人说出他或她想什么,并让他们听听你说的。问题不在于你是一个个体,而在于为你的声音找一个载体。
记者:为涡轮大厅做这个项目,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艾未未:最大的挑战与它作为一项公共项目的事实有关。你确实需要将其献给公众。你不仅需要表达你的态度,还需要考虑如何介入这个非常公共化的空间。
艾未未在英国泰特现代艺术博物馆涡轮大厅展出的颇有影响的作品于10月14日被临时关闭。该馆官员表示,这是因为游人踩这些陶瓷瓜子的时候有可能产生“有害粉尘”。
艾未未的名为《1亿颗陶瓷瓜子》的作品自从周一开展以来受到观众的极大欢迎。但这并非是涡轮大厅头一次因健康和安全原因关闭的展览,之前遇此恶运的艺术家还包括carsten höller和doris salcedo。
目前尚无复展消息传出。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