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罗伯特·劳森伯格:豪华落尽见真淳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 1925-2008),美国多媒材拼贴艺术家,因为使用绢印技术而被归为波普艺术家之一。事实上罗伯特·劳森伯格的成就主要在多媒拼贴上,而他的多媒拼贴,一点也不波普。二oo八年五月在纽约sotheby,罗伯特·劳森伯格的「超速、过度疲劳」(如下图) 以约合台币4亿 8183 万拍出。
 



robert rauschenberg overdrive 1963

    jackson pollock 和我一样,也是想把人包覆在绘画里
    千年以来,视觉艺术 (绘画雕塑) 有很大的一个部分,在于再现大自然原貌。所有的动物、植物、大自然的动静变化,无一不充满造物的神奇,只要单纯 的再现就足以带来感动。演变到现代艺术,不再是单纯的「再现」,而是试图找出更贴近人类心灵的抽象语言,从古典的「外景再现」进入现代的「刻划心灵」境界。

    罗伯特·劳森伯格将「再现大自然」此一古典原则,推进到「再现周遭的文化环境」。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即是我们的大自然。说来伤心,现代城市人跟广告、高楼大厦接触的机会,远多于跟高山峡谷的接触,现代人跟大自然的关系已经疏远了。

    上图「超速、过度疲劳」,以我们周遭的文化符码,堆砌出一幅浮光掠影、疲劳且超速的现代生活。

    罗伯特·劳森伯格以艺术家的「裁剪力」,再现周遭的文化环境,已经很不容易,但如果我们吹毛求疵地说,罗伯特·劳森伯格的作品,并没有到达「周遭文化环境的抽象感受」。当然,高明的「外景裁剪」,也能暗示抽象感受,但这困难度毕竟比直取抽象感受稍逊一筹。也就是说「超速、过度疲劳」这幅作品,是现代世界的写实具象画,而不是更高阶的心灵抽象。



robert rauschenberg monogram 1955~1959

    罗伯特·劳森伯格的代表作品之一,如上图「姓名缩写」。签名不必一定用写的,签名可以是立体对象,套着轮胎的山羊,矗立在有如草原的画板上,后方放了一颗象征排泄物的网球,其姿势既像是守卫艺术又像是啃食 (破坏) 艺术,这是罗伯特·劳森伯格自喻之作,既守卫又破坏,也是罗伯特·劳森伯格在艺术史上的签名。

    或许罗伯特·劳森伯格也藉由此作和观者开了个玩笑,签名比底下踏着的那张多媒油画醒目得多,一般观众只重签名,不重作品内涵?看画展只是在找名艺术家的签名?



robert rauschenberg gift for apollo 1959

     笔者最喜爱的罗伯特·劳森伯格作品,是上图最前方的「给阿波罗的献礼」。太阳马车看似华丽,却不再闪耀原本的光和热,反以黑色块带来黯淡与哀伤,连同灰沉沉悬挂着的水桶,有如一个没落的老贵族。希腊罗马神话里太阳神apollo有很多故事,这件作品的背后是太阳神之子的死亡:

    太阳神apollo的儿子phaeton,向父亲借驾太阳马车,因为不会驾驶,太过靠近地球,将地球严重灼伤,天神jupiter (zeus)大怒之下,将phaeton一箭射死。这是apollo记忆里的伤心事。

    这件「给阿波罗的献礼」以追念来释放情感,像个纪念碑又像是那不幸事件的本身,有一种从悲苦走向平静,接受「人生就是如此」的寂静了悟。
 ^^



robert rauschenberg winter pool 1959

    罗伯特·劳森伯格描绘的,通常不是单一静止的状态,而是整个事件的过程,如上图「冬井」。冬天井水干涸,徒见两壁风霜,两壁的块面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冻结静止的空寂感,彷佛是水位一阶一阶下降的时间刻痕。



robert rauschenberg canyon 1959

     我觉得以真实对象做成的绘画,会更像真实世界
    如上图「峡谷」。左右两边上部深色,下部浅色,形成一个居高临下的视感,实物标本猛禽低翔于峡谷,下方吊挂着一包重物,猛禽的飞翔感、速度感,峡谷的深度都得到了加强,左右峡壁的颜色也与猛禽相呼应,是一件统一和谐的多媒拼贴佳构。

    有论者谓这个吊挂重物的灵感来自rembrandt van rijn (1606-1669) 的作品「rape of ganymede」(如下图),吊挂的重物就是被老鹰叼着的男孩等等。笔者觉得这两件作品关系不大,表现方式不同,题旨不同,没有什么值得比对之处。不过读友倒是可以借机感受一下艺术从1635年到1959年,三百年来的转变。



rembrandt van rijn rape of ganymede 1635

    本文标题来自元朝诗人元好问 (1190-1257)「论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本是元好问以诗评论陶渊明的诗 (以诗评诗,古老中国实在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原意是在赞赏渊明诗的平淡高境,本文转借以指罗伯特·劳森伯格的多媒拼贴,乍看极为华丽混乱,在一切繁复华丽的表象下,隐藏着罗伯特·劳森伯格的真心真意。

    「艺术家的工作是见证所处的时代。」罗伯特·劳森伯格的作品真正抓住时代的脉动,真正和我们一起见证、生活在这不断变化的现代世界,允为反映我们这个时代面貌的多媒拼贴大家。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