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李小镜:我很怕是一颗流星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李小镜

    《创世纪》的开篇写道,上帝造人是为了让人统治鸟、鱼、牲畜;于是米兰·昆德拉说:《创世纪》是人写的,而不是一匹马写的,因此,并不能完全断定上帝是真的希望人类统治其他生物;对于人与动物的界限究竟在哪里,李小镜却告诉我人比动物聪明,所以人今天主宰了这个世界,然而从内心的欲望和需求来讲,人和动物本质上应该是一样的。在人类发展的岁月长河里,人与动物总有着千回百转的联系“几百万年以前,人类也过着和动物一样的生活,无论是东方的轮回学说还是西洋的达尔文进化论,都让我坚信,每个人身上都有动物的特质!” 李小镜试图运用数码摄影技术不断放大存在于人类身上的“兽性”,无论是《十二生肖》里我们看到的中国传统动物属相,还是《108众生相》里隐喻的芸芸众生,艺术家总能精心寻找到一个基点为我们演绎一段人与动物的传说。

    采访李小镜之前,我被告知他身体不适,可能需要间歇性的中断以做调整,然而在采访过程中,艺术家虽以缓慢的声音作答,却依然掷地有声。眼前年过六旬的长者身形消瘦,然而精神矍铄,淡定自如,虽已是名声斐然的艺术大家,谈笑间的幽默气质却舒展的相当有亲和力,在这样的氛围中,李小镜带着我们一起回首了自己摄影艺术的种种过往。

    上个世纪70年代还在纽约做美术指导的李小镜偶尔被带进了一个摄影师的工作室,于是让他懂得了要想在纽约成为一个受人瞩目的商业摄影师,你唯一需要奋斗的目标就是得奖。而对于学艺术出身、又具备丰富设计经验的李小镜来说,得奖似乎并不是一件难事。当他将16面奖状骄傲的悬挂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的时候,却意外的发现商业摄影做的再好也没用,这并不是自己内心真正想要得到的。“我学的是艺术,我想我还是去做艺术家吧,随后就搬到了纽约的soho区。那个时候正值70年代末期,soho区曾经是整个世界的前卫艺术中心,我常常在那里逛画廊,观看各种艺术活动,并强烈的感到把摄影做成艺术会更具挑战性”。于是李小镜淡漠了商业摄影带给他的种种光环,他相信摄影的功能不仅仅只是一种纪录,进而将精力与热情投入到全新的摄影艺术的创作中去。



《十二生肖》

    从八十年代直到1993年首部作品《十二生肖》的诞生,李小镜在摄影方面做过众多尝试,这主要源于在人们当时的意识流里受到尊重的摄影作品往往都是黑白的,生性反叛的李小镜一定要反其道行之,决心要用彩色摄影来做艺术。“并不是说彩色摄影是一种新发明的技术,我就是不服气。为了表现色彩的变化,我当时做过很多包括色光的转化实验,反光色彩、光影处理等,在人体摄影上也做过不寻常的结构处理,通过不一样的摄影技术和自己当时对摄影的理解尝试一种新的摄影艺术表达”。这些技术在今天看来都是可以在电脑上轻松实现的,但在当时李小镜确实也都做到了。

    “以前的摄影技术是有局限的,但电脑科技给了摄影一对翅膀,让它无所不能”。1992年,李小镜拥有了自己第一台麦金塔计算机quadra 950,利用应用软件,艺术家可以从事复杂、精准而且细腻的数位影像处理工作。至此,对摄影技术的极致追求让李小镜看到了除了摄影暗房外的另一个崭新天地。谈到运用数位摄影艺术创作之初的灵感,便不能不提到nancy burson——最早利用电脑对人像进行变形处理的美国艺术家。在她的启发下,李小镜开始了自己第一次关于人与动物关系的探讨,也就是后来《十二生肖》的诞生。东方传统文化给了李小镜运用数位影像创作的新载体,从此他让数位影像技术不仅仅只停留在技术本身的层面,更让他懂得如何从一张人类的脸孔,开始漫长的寻根溯源的精神自省历程。

    从《十二生肖》之后,艺术家又不断推出《审判》(1994年)、《缘》(1995年)《108众生相》(1996年)等作品,由于李小镜创造性的制造了一个个人们视觉经验之外的人物肖像,在当时的美国、欧洲等地掀起了巨大反响,报纸杂志都竞相报道,李小镜不但名声远扬,他的作品也相继被编入包括美国耶鲁、西北、华盛顿、英国牛津、利物浦等大学出版的艺术教材里。对于这意料之外的关注,李小镜告诉我当时的他确实有种被冲昏的感觉,但自己却一点也不敢高兴,因为他清楚的知道发生在眼前的一切都会随时间悄然而逝的。“我是有点担心,很多艺术,特别是当代艺术,他们走的都是好莱坞的明星制度,当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好的时候大家都会吹捧他。如果是在明星制度下受到大家肯定的话,那是很可怕的。一旦有新的明星出来,他就不会再有观众。我同样也怕自己会是一颗流星,而不是真正意义上能够进入艺术主要运作阶段的艺术家”。这样的顾虑显然在今天的李小镜看来是过度的,时代在变,艺术家的思想也在变。2001年《夜生活》是李小镜依托纽约夜生活状态演化而来的作品,他在现代大都市人们生活的真实场景中,找寻人的“兽性”所在。“我从头到尾都是觉得人是有兽性的,这个兽性尤其是在华灯初上或是酒过三巡的时候就会显现出来,白天的时候衣冠楚楚,晚上的时候可能就是衣冠禽兽,大都会繁华的另一面其实是充满了很多野性的危机”。2006年上海双年展参展作品《夜上海》也正是这一系列的延续,无论哪里,大都市里汇聚的躁动不安都让李小镜的作品里充满着深深的焦虑。



《马戏团》

    2011年李小镜《马戏团》全球巡展的第二站在上海拉开帷幕,这是艺术家在人与动物关系的探讨上一次更加多元的展示。作品形式除了数位摄影,还有雕塑、影像、装置等多媒介的尝试。“《马戏团》是比较综合性和自由的表达,没有那么多的观念和压制。在传统的马戏团里,你可以看到空中飞人、跳火圈、走钢索……人在做着当初作为动物时所作的一种行为,而动物呢又要配合人,人模人样的做着似人的表演。人和动物天天生活在一起,表演在一起,而马戏团本身就好像人生的大舞台,有上台也有下台”。《马戏团》让李小镜仿佛洞彻到了人生的真谛,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时候似人,有时候似动物,在物欲至上的今天,我们看到更多的却是动物不断在扮演着人的角色,只因它们回报予人类的是最朴实和忠诚的情感。

    艺术巨匠勃拉克说“如果艺术不能打动人心,那它算是什么呢?” 这或许也是艺术家李小镜常常思索的问题。在走过艺术的巅峰后,他对人与动物的探讨也到了叩问生命终极追求的阶段,正如艺术家所言“任何形式在今天看来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所要阐释的一种对生命的思考”。伟大的作品都是艺术家用精神创造的力量去构筑的,正因此,李小镜才试图不断创造一个比现实更为强大的人类的精神现场。
^^

    t=崇真艺术网
    d=李小镜(daniel lee)


    t:1993年作品《十二生肖》在色彩处理上也选用的是单色。
    d:我这样做是有原因的。任何一种新的媒介发生的时候是很难被主流的艺术接受的,尤其是新的媒材出现一定会被排斥。所以那个时候,我觉得还是应该用很严肃,很谨慎,很传统的方式来创作,这样可能会让你看后有不敢随意批判的这种力量呈现在作品里,也才不至于被人家拿来开玩笑和不严肃的方式对待。慢慢的我的艺术受到大家肯定了之后,就觉得可以做一些比较随意、比较自由一点的东西,甚至是在色彩上都可以做很多变化。

    t:您在《十二生肖》里创造了一种人们日常生活经验之外的形象,当时带来了怎样的反响?
    d:基本上每天都能接到来自国际上众多媒体和美术馆的报道和接触,这是我自己没有想到的。你也提到这是一种传统视觉经验之外的,这就是“数位艺术”当初提供给我,让我带给大家的一种影像艺术。当初美国还不觉得,中国甚至还不知道,欧洲是非常的惊讶于我做的艺术,因为大家都没有见过。

    t:那个时候会有人反感这样的形象吗?
    d:美国人反感,他们看了会有点怕,这是因为他们的文化还比较肤浅。在欧洲的文化里,是有人长久尝试探讨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相对的经验累积的比较多,对于我做的艺术在他们看来是一种延续,但却是一种新的面貌,所以他们为之惊讶。

    t:当时您在创作《十二生肖》,半人兽的形象应该也不是您脑海中一个既成的形象?
    d:对,是一个不断试验后才得出来的形象。它本身来讲应该说是一个题目。譬如说你属什么,你说你属羊,那你说你什么地方像羊呢?我怎么样才能做出一个人,然后大家看了说这是一个人,但是他像羊,在这个过程中也确实碰到很多的困难。



德里克derek-2010  104x74cm  数码印刷archival print

    t:为此您应该也收集过很多动物的素材来做参考?
    d:也还好。一般来讲,我们如果做艺术,相对是自由的,观众也有一定的自由度去欣赏我们的艺术。它不像插图画,素材很重要,甚至需要完全正确。像我们就不会去讲究完全正确,太正确反而失去了艺术家创作的乐趣,艺术创作的意义就没有了。

    t:你是绘画专业科班出身,您在之后的艺术创作中还会去选择绘画类的元素呈现在作品中吗?
    d:基本上不会。做我这类东西,他最大的力量、可以震撼别人的力量就是因为它是摄影,你一定不要把摄影破坏掉。如果把摄影做成了绘画,那么它的力量就不见了。我的作品都是运用摄影的素材,重新放大、缩小、变形、强调或者弱化其中的部分。

    t:有人理解您的摄影艺术是一种观念摄影,您同意这种说法吗?
    d:我认为不算是观念摄影,像是《十二生肖》算是观念,是一个观念呈现给大家十二张整整齐齐的作品,每个人可能都会有一个自己的看法和结果。我的其他作品,应该来讲不算是观念。事实上,我都觉得还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名称给它们,也就是说,它们是不是艺术,是不是摄影,应该叫什么摄影?是数位影像吗?是数位摄影吗?这些在整个艺术发展的进程中都还没有固定下来。因为它才刚开始,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还没人知道呢。

    t:您希望它能变成什么样子?
    d:现在才刚刚长出一个小苗,将来开什么花,结什么果,我应该不知道才对。很多艺术工作者被问道未来,那么我的作品中就有我看到的未来是什么样的,譬如说未来人如何利用动物去实现什么愿望等等。事实上,没有人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子的。



《w猴子monkey w -2010  104x74cm 数码印刷archival print》

    t:《阿凡达》中的人物形象和您的作品中塑造的形象很相似,您自己怎么看?
    d:我有参与过。同样一个公司,曾经有一个导演想要做一个完全3d的动画电影,于是找到我来做美术指导,我觉得蛮有趣,配合他做了三个月,帮忙造了几个形。由于当时技术的限制,3d电影并未按照预期制作出来。但是他们手上确实是有我创作的原稿,当然我也有签协议允许他们使用。这件事对我来说有损伤,但损伤不大,希望就这样过去吧。

    t:您从事摄影艺术创作至今已经快二十年了,摄影技术日新月异,为创作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您在这个过程中有着怎样的体会?
    d:我曾经很努力的在研究摄影的技术,当我决定从美术指导转做摄影的时候,想过给自己两年的时间看自己是否能做出来,可是两年时间到了,我才发觉摄影不是两年的事情,至少要五年吧,五年之后我又发觉应该是十年才可以做到把所有摄影技术研究的很透彻。虽然这些技术对我在日后的创作中是有益的,但现在我越来越发觉技术并不是最重要的,一张好的摄影作品一定要有感觉,要有作者所要传达的讯息贯穿在作品中,而这些讯息只有艺术家具备一定的深度才可以在作品中营造出的一种人文关怀吧。

    采访后记:
    当采访接近尾声的时候,李小镜用一种善意的狡黠目光告诫我知道的太多对我没有好处,我当然也以善意的笑容应对,可是究竟是什么让他如此小心谨慎呢?莫非是他在高中时代,曾经在黑板上描绘了一幅地理老师的画像,不同的是他将老师的脸移植到一只罗汉鸟的身上,因此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我戏称这是李小镜艺术的渊源所在,而他也告诉我这是他第一次把人与动物结合在一起。少年时代的我们或许也有过这样类似的经历,然而当李小镜与我们分享那些往事的时候,我分明感受到的是一种对生命最温暖的释然……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