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待把扬州描绘,更与他人赏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江源作品

提起扬州,我们不禁会想起李白的“千古丽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同时还会想起早已誉满天下的扬州炒饭或是“扬州三把刀”。自扬州建制以来,她一直就是美好与富庶的代名词。“十年一觉扬州梦”,对生活之美与生活之趣的追求成为众人对扬州城的集体记忆。扬州自古文史兴盛,无论是杜牧的“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还是姜夔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历代文人骚客不惜笔墨演绎和怀想着或楚楚动人或凄美的盛世扬州。及至清代,盐商聚集,扬州八怪崛起,书画盛极一时。自此,扬州人骨血里不断搀揉了几百年积淀下来的文化因子。

画家江源便是携带这些因子的扬州人。按照精神分析学的说法,文明“集体无意识”的在数代生活在相同地理和文化环境的人之间传递。长期受到扬州文化浸染的江源,身体里保留并延续着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外界条件的刺激或者机缘的出现,它们会迅速由无意识的潜在变成活跃的主动行为。这样说来,江源确实与绘画有着不解的缘分,或许注定他是要与绘画相伴一生的。虽然主修建筑的江源并非从小学画,但从十岁开始随意画,到参加工作后还坚持去学习水彩,再到与“师傅”一起练习毛笔字,生活与工作中点滴积累都为其日后拿起画笔,进入美术学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江源是个幸运的人。说其幸运,包括三个方面:一则是扬州这个文化大环境给予江源的文化态度和学术视野,同时还有家庭这个小环境给予他潜移默化的影响。富庶的扬州常常与盛世文化相伴,盛世不仅是繁荣更是包容与兼收,当然还有无处不在的创新,这点从扬州八怪的画风里不难体味。文化发展的动力来自内外部不同力量的碰撞,中与西,现代与传统的冲击,从小就在江源的内心激荡,他至今记得儿时翻看的《文心雕龙》以及当时理解不了的外国文学,然而,正是这些给予江源一种“和而不同”的文化态度,使他能够超然绘画的固囿,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回望中国画发展百年,得出中国画乃“文化概念”这一判断,用中国画非从中国文化中产生不可来定义这个当初与“西洋画”相对而起的概念,以一种文化身份的角度重新诠释了当代中国画,并成为指导其创作的一个根本所在。

二来,江源从开始学画就接触到了中国画的命门。“笔不周而意周”,中国画尤其是文人画,历来重写意。自当代中国画流行制作和工艺风,当空泛开始成为当代中国绘画创作的软肋时,大写意花鸟往往被看作是保留中国传统文人画精要的正脉。而这个正脉的根结就在笔墨。“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所以,我从书法入手,以书法入画。将书法中圆浑的、有弹性的、有节奏、干湿并用的线条,灵活应用到绘画之中,中国画才能立骨、立格。”江源如此评价书法入画之妙。跟从林散之曾经授业之人学习书法开始,江源每日小草、行书之功自不待言。用功写字,用心作画,成为其创作的一条座右铭。

三则,博采众家的学习经历。有人说,江浙书画源一家,但家家自有家中道。师承是学画绕不开的话题。从初入浙美的入门、感知、观气氛,到在南艺不问不谈重观画,直到来京拜谒张立辰,体悟画中之道。江源一步步走来,从自学到入科班,没有重走普通美院学生的素描、写生、创作之路,却是独辟蹊径,回归传统中国画传道授业之途,不可谓不幸运。想必,没有人告诉他,“这里不对,要这样画。知道吗?”,而更多的是,“你的画不够狠,对自然研究不够,要重神采……”之类需耐心参悟之语。

中国美协名誉主席靳尚谊曾说过,中国画是属于未来的艺术。显然,他是站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得出的此判断。当然,其中暗含着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腾飞后,主体真正自觉时在反思与反省中,一种对自身文化价值再造的向往。这种主体文化价值体系的重塑,不是靠几张天价书画拍品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真正热爱艺术的人不断上下求索努力建造的。江源这个扬州文化丰厚土壤中滋养起来的画者,在平衡世俗商业与率真自由之间游刃有余,在画里画外的理性与感性之间往复游走,郑燮的“画舫乘春破晓烟,满城丝管拂榆钱”, “量今酌古情何限,愿借东风作小狂。”可能非“新扬州八怪”之一的江源所求,如今扬州城里的一草一木,曲径通幽的个园,斜阳暮下的盐商建筑或许才是他想要表达的。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对于江源来说绘画之路可能刚刚迈步,但这一步无疑是坚定与扎实的,因为他的视野与方位是清晰的,最为重要的是,他知晓自己在画里与画外的所需与所得。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