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西方抽象百年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1910年康定斯基画出了世上第一幅抽象绘画,

抽象艺术到今天已经历百年,

现代艺术沿着表现外在“可视”世界与呈现内在“可悟”世界,两条不同线索发展。

康定斯基

绘画由具象、变形,演变为纯粹的抽象,艺术主体从反映客观对象逐渐演化为表现主观意志。 正是在这样背景下,康定斯基发表了具有抽象主义宣言性质的理论著作《论艺术中的精神》。在这本书中,康定斯基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抽象绘画理论。他一开始就宣称,时代的变化要求艺术形式进行相应的革新,20世纪的艺术已经不可能复原古希腊艺术,否则作品将毫无生气,因为时代在变化。他在书的卷首第一行就说:“任何时代的艺术品都是自己时代的孩子”。他认为,只有纯粹的艺术家,力图在自己的作品中只传导内在的和本质的东西,才能找到与这一时代精神相适应的艺术形式。在康定斯基看来,具象是“物质的真实”,而抽象则是“精神的真实”,完全等同于音乐中的真实。而物质只不过是蒙在精神表象上的一层迷雾。康定斯基在书中进一步指出:“艺术家必须对思想感情有所传达,掌握外形并非目的,而要代之以符合内涵精神的形象。”

在这样一个精神领域中,康定斯基将抽象绘画中的色彩运用类比音乐中的音符,在他看来, 色彩同样具有音响和旋律效果,甚至具有交响乐般的震撼力量。用色彩来展现音乐中的心灵震荡的效果,并直接达到精神深处,是那些只将眼光盯着客观世界的艺术家们所不具备的能力。这是一种直接倾听和再现“内在声音”的能力。抽象绘画是超越于古典艺术之上的只表现“内在声音”的艺术新形式。在包豪斯期间,他进一步撰写了《形式问题》、《具体艺术》、《点、线、面》等有关抽象艺术的论文。有趣的是,他在莫斯科期间,曾有一位名叫马列维奇的学生听了他的课,受到康氏抽象绘画理论的影响,创立了“至上主义”。

马列维奇

1912年俄国艺术家马列维奇创立的“至上主义”,彻底抛弃了绘画的语义性及描述性成份,也抛弃了画面对于三度空间的呈现。那些平面的几何形,不具有丝毫的体积感和深度感。在马列维奇的作品中,那些几何构图自由而奔放,在画面上形成一种旋转的或离心的动感。对马列维奇来说,一个方形本身就具有一种独特的表现性个性,一切具有自身表现性特点的要素统统要排除在绘画之外,构图的全部重点是不带任何感情因素的直角系统。马列维奇倾向于选择最简单的形式,如方块。他不断探索着形体、色彩与空间的关系,并断言:“如果想成为真正的画家,那么画家必须抛弃主题与物象。”以这句箴言而付诸实践的至上主义代表作《黑色正方形》,成为了现代艺术的关键之作。这是一幅绝对抽象的油画作品。马列维奇自己视此为艺术中纯粹创造的第一步。这是一幅对客观世界进行否定的至上主义作品,从这幅绘画开始,马列维奇展开了构筑“无物象的世界”。

在马列维奇的绘画中,真正做到“写实主义”,就是绘画要只为自身而存在。也就是说,创作仅仅存在于绘画本身,其所包含的造型并非借自于大自然,而是源于绘画的质与量。所有的至上主义艺术的基本造型都源自于方形,长方形是方形的延伸,圆形是方形的自转,十字形是方形的垂直于水平交叉。马列维奇在其生涯的不同时期,画过多个黑色正方形的版本,最后甚至伴随他长眠于地下。以此为代表的至上主义作品,其内涵均存在于其本身以及与其有关联的东西上。一具至高无上的黑方块,并不象征任何东西,它只是一种存在。由此而推进,则最终在《白色上的白色》成了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

蒙德里安

荷兰画家蒙德里安是几何抽象画派的先驱,与德士堡等组织“风格派”艺术运动。他提出自己的艺术是“新造型主义”,认为艺术应根本脱离自然的外在形式,以表现抽象精神为目的,追求人与神统一的绝对境界,亦即今日我们熟知的“纯粹抽象”。蒙德里安早年画过写实的人物和风景,后来逐渐把树木的形态简化成水平与垂直线的纯粹抽象构成,从内省的深刻观感与洞察里,创造普遍的现象秩序与均衡之美。他崇拜直线美,主张使用最基本的绘画元素(直线、直角、三原色)组成抽象画面,他认为透过直角可以静观万物内部的安宁。

在生命的晚年蒙德里安移居美国纽约市,在这五光十色的大都会,蒙德里安感受到没有战事纷扰的世界,在纽约创作的作品比过去更为明亮、更为抽像,反映了纽约的现代经验。他融合了过去不同时期作品风格加以延伸,色彩、线条呈现轻快的律动,画面的音乐性在此达到至高境界。蒙德里安对之后抽象艺术的发展有非常大影响。

[page]

波洛克

杰克逊·波洛克生于怀俄明州,是20世纪美国抽象绘画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被视为二战后新美国绘画的象征,也是美国艺术脱离欧洲文化以后最具新美国方式的代表。

波洛克的创作过程与众不同,他一改过去艺术家在画布上的描描画画的传统,他把自己的作品题材解释为绘画自身的行动。他的创作并没有开始的草图,而只是由一系列即兴的行动完成作品。他把棍子或笔尖浸入盛着通常是珐琅和铝颜料的罐子中,然后把颜色滴到或甩到平放于地面的画布上,凭着直觉和经验从画布四面八方随意在画布上泼洒颜料,任其在画布上滴流,创造出纵横交错的抽象线条效果。波洛克有时还用石块、沙子、铁钉和碎玻璃掺和颜料在画布上摩擦。他摒弃了画家常用的绘画工具,绘画时完全摆脱受制于手腕、肘和肩的传统模式,行动即兴、随意,这些留在画布上纵横交错的颜料组成的图案具有激动人心的活力,记录了他作画时直接的身体运动,于是观众可以分享到创造这些色迹的经验。这种方法被称为行动绘画或抽象表现主义。

波洛克最辉煌的时刻开始于1950年,单是这一年他就创作了《秋天的韵律》、《第三十二号,1950》和《第一号,1950》三幅作品。但波洛克并不以一位成功者自居,反传统创作的精神激发了他的灵感,但自我封闭的个性加上对社会、对文化的不满,将他一次次推向痛苦的深渊。他一生穷困潦倒,终日以酒为伴。1956年,在一场车祸中,44岁的波洛克走完了短暂的一生。

克兰

弗朗兹·克兰的作品也是如波洛克一样属于动态性的。40年代,他热衷于线描,特别习惯于画小幅的黑白速写和细节,他在细节中研究单一的母题或空间关系。1949年的一天,他用幻灯机放大一些速写,这启发他发展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在白色画布上,一些大尺度的黑色线条,除了线条,别无其他,更没有具象的东西。画面中的空白与强有力的黑色笔触一以生动,甚至某些飞白看起来更有意味。人们看他的作品,也能理解“行动绘画”的含义,笔的运行在作品中显得十分重要,徐、疾、通、滞、进、退、转、折,这一点与中国的书法产生了暗合。不管他有没有受到东方书法的影响,他的画在“计白当黑”的原则上与东方的书法是一致的。而且在削尽冗繁,只取黑白两色,以少胜多,达到更有深度的美--这样的美学趣味与东方的书法艺术十分接近。

克兰最初的大规模的黑白抽象画作于1950年,特点是笔触大而粗犷,但由控制,还有强有力的建筑式结构。他的结构对60年代构成主义雕塑家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在50年代后期开始尝试使用色彩,在他去世前的那一年(1962),色彩才开始在他的作品中起重要作用,但结果不一定可喜,似乎色彩在他那由构图表达的意念中无关紧要,而只是一种装饰罢了。  

德库宁

严格讲 德库宁 不是“纯粹抽象”画家,即使在他一些最抽象的风景画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自然”的痕迹。但他也许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中最名副其实的一位。在他晚年的作品中流线性笔触终于替代了自然痕迹。

罗思科

出生于俄国,后来去美国的罗思科,其作品常是几个空白的长方形画在涂了色的背景上,边缘并不明确,因而它们的空间位置也是模棱两可的。这种空间感也是我们在波洛克的作品中所熟悉的,找不到有深度的空间,而这种很浅的空间忽远忽近,不可捉摸。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因为长方形空间而起作用,造成一种温和而又有节奏的脉动感,不清晰的交界处隐隐地藏住很多耐人寻味的东西。罗斯科认为自己不是抽象画家,他更注重精神的表达。他说:“我对色彩与形式的关系以及其他的关系并没有兴趣……我唯一感兴趣的是表达人的基本情绪,悲剧的、狂喜的、毁灭的等等。”他要在西方的传统文化中找到今天西方文明的根。他认为现代人的内心体验没有离开从古至今的传统,因此要表现精神的内涵需要追溯到希腊的文化传统中去,尤其是希腊文明中的悲剧意识,这是最深刻的西方文化之源。在他画出成熟的抽象画之前,他对希腊、罗马艺术投注了很多的注意。从希腊传统中他吸收了希腊悲剧精神中的人与自然的冲突,个人与群体的冲突的矛盾状态。在他看来这些冲突概括了人的生存的基本情形。由于他追求表达的清晰,追求去掉一切与观念无关的东西,他最后发展出了一种全黑的画面,在黑色中他找到了和他的悲剧意识完全吻合的形式,而且是不可再简的形式。

纽曼

纽曼是抽象表现主义画派中色域绘画的代表人物,也是“极简艺术”的先驱。他的画通常是在大片色块上画一两根垂直的线条,这种线条犹如拉链,将平坦的底子分割为相互呼应的色块。纽曼的这种画风始于1948年。当时,他创作了一幅由深红底子和红色线条所构成的作品,并深受启发,“我意识到这里很有些名堂,使我可以有一个新的开始。”此后,他便致力于探索这种色场与垂直线之间的关系。色块的大小、明暗、色彩,线条的位置、粗细、肌理,可以形成无数种可能性。纽曼在这无数种可能性中费尽心机,有时,花在推敲线条位置上的时间,竟会长达好几个星期。那看似简单的画面其实非常复杂,体现了他的哲学观念。在《新美学前言》中,纽曼这样写道:“除空间以外,最喧嚷的是什么?……我的绘画既不关心空间的摆布,也不关心形象,而是关心时代的感觉……”

[page]

哈同

汉斯·哈同是欧洲战后以来首先发现可以通过肢体动作架构绘图空间的先锋,他的作品融合了东方绘画精神,尤其是中国书法的形式与线条。20世纪40年代后期,哈同的作品更加趋于成熟,即布满整个色场的自由线条主义。50年代,哈同与苏拉热(Pierre Soulages)及施奈德尔(G.Sohneider)被并称为“抒情抽象三杰”。

苏拉热

皮埃尔·苏拉热法国画家,擅以堆积方法组成画面(一个堆在一个上面),大的长方形类似笔触的特写镜头,往往显得发亮如同漆皮。它们看上去象是徘徊在一个明变的发光的彩色底子前面。皮埃尔·苏拉热偶尔可以画得像弗朗兹·克兰,但更为柔和、奔放不羁,然而其粗润的笔触却没有常见的结构。晚期作品多用黑色,注重明晰的笔触。

瓦萨雷利

欧普艺术家一方面认为抽象表现主义太随意和偶然;另一方面又认为波普艺术太鄙俗。他们主张要吸引观众,但却不能让观众卷入艺术之中;既不联系具体,也不表达感情和体验,而基本上利用视觉变化来造成一种幻景。这种视觉变化主要由两方面来完成--色彩的变化和形态的组织,欧普艺术家们在创造自己作品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观察着这两方面在视觉中产生的各种幻觉,试图挖掘潜藏在这种幻觉表象后面的基本规律。在这种风格的形成过程中,欧普艺术家们可谓是博众家之长,如在空间透视方面,在抽象形态的组织方面,可以追溯到新造型主义、构成主义的影响。其最杰出的代表是维克托·瓦萨雷里,他从50年代起就开始创作具有运动感和闪烁效果的绘画,成为法国欧普艺术的主流。

瑞利

欧普艺术又被称为“光效应艺术”和“视幻艺术”,英国女艺术家布里奇特 瑞利将抽象与视幻发展到极限。

路易斯

莫里斯·路易斯美国“后绘画性抽象”的代表,他的绘画标志着对色彩与光的探索的一个新的发展。路易斯创造了在尺寸不定的、未上底的棉质画布上泼洒颜料的方法,这样,画面看起来更像是染过色的,而不是把颜料画在画布上。于是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色的纯净性,而不再因为笔触在画布上运行产生肌理效果而具有什么含义。这种技巧与他色彩的抒情性和构图的抒情性与戏剧性直接相关。著名评论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写道:“色彩与背景越取得一致性,它便越能够从与触觉联想的干扰中解脱出来”。路易斯绘画中的最基本的单纯性也经常被另一位批评家埃米·戈尔丁提到:“路易斯从来不是一个复杂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也从来不会产生疑义”。

[page]

斯特拉

美国“极少主义”艺术又将抽象绘画发展到极致。

里希特

格哈德 里希特的抽象艺术让我们感受到“未曾见过”的真实。

里希特

达明·赫斯特

达明·赫斯特

西方人吸收了东方文化传统而背离了西方艺术“再现”的传统,创造出了“现代主义”。他们在靠近我们的时候,我们这些“东方人”却多数所谓“不懂”或者排斥。这真是件有趣的事!如果我们再不继承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用现代的方式创造出我们自己的新的艺术的话,我们将失去“文明”!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