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距离之吻:何成瑶的另一种行为艺术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当谈论太多的在MOMA展的阿布拉莫维奇的行为艺术之后,我们有必要回到中国的艺术现场看看何成瑶的行为艺术,从2007年证大现代艺术馆举办的“心灵之痛:何成瑶的行为艺术及影像”到2011年在上海苏州河艺术中心举办的“玫瑰花:何成瑶的行为艺术片断”,已经尽量展示了何成瑶的两条行为艺术的线索,这是她从2001年开始直到现在的艺术财富。“心灵之痛:何成瑶的行为艺术及影像”当然有我对何成瑶的辩护,它是一次我称为“跨女性”的艺术实践,也成为我所要建构的“批评性艺术”的一个案例,并已编入到我《批评性艺术的兴起:中国问题情境与自由社会理论》一书之中。而“玫瑰花:何成瑶的行为艺术片断”展览中的作品又得到了马琳的阐释,它再次提示观众,何成瑶的行为艺术在当下的重要性。当然,何成瑶的行为艺术有不同的阐释空间,用政治学的“正义论”来看,何成瑶的行为艺术远远超出了现在被限定的女性主义艺术的范围,而身为女性艺术家,何成瑶自然而然地包含了女性主义的视角,女性主义——准确地说是女性主义政治所包含的性别、身份和权力话语时隐时现地在何成瑶的作品中出现。我们可以进一步对“玫瑰花:何成瑶的行为艺术片断”展览中的两件作品予以重温,一件是《幻影》,一件是《吻》,这更多的倾向于异性之间的交往及其焦虑的行为艺术。

《幻影》何成瑶

2000年以后,中国当代艺术理论有的新的进展,就是在西方已经有的成果基础上进行着再建构,中国的当代艺术也一样具有了这样的属性,这是一个有中国自身社会背景同时又在跨国交往过程中冲撞而出的人心岛屿。阿布拉莫维奇在MOMA的“对视”行为成为了她的回顾展中的热点,但如果置换了何成瑶的《吻》行为,那会释放出更新的话题,而且关键是何成瑶在中国的行为艺术价值,远远超出MOMA的阿布拉莫维奇的行为艺术回顾,就像同样是潜意识的行为艺术,谢德庆已经提示了行为艺术的重大转变,这种转变在我的《观念之后:艺术与批评》中用了“从潜意识领域到公共领域:谢德庆对行为艺术的超越”的标题加以概括。何成瑶从《开放长城》、《妈妈和我》、《99针》等相关主题的行为艺术到《广播操》,将几代人在体制下的撕裂和麻木作了浓缩性的展示,只要是人对自身的权利诉求不萎缩,那人们都会对何成瑶的这组行为艺术作永久性的叹息。

  从谢德庆开始,我们看到了一条由中国艺术家(不管在海外还是在海内)与西方行为艺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但给西方行为艺术史提供新的思考的事实,对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来说,回到自身的艺术现场以建立新的学理尤其重要,而将目光回到自身的展览现场,将这些学术成果加以积极的阐释和推广才是中国的美术馆之路。学术和展览都有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就何成瑶这个艺术家个案来说,证大现代艺术馆和上海苏州河艺术中心都已作为积极的反应。当然,我在2006年参与证大现代艺术馆的策展时就立项“谢德庆回顾展”,该项工作还在进行中。

  2002年做的《幻影》在《玫瑰花:何成瑶行为艺术片断》展览中作了回顾,展品是行为的照片,一个优美的舞姿,随着肢体的旋转动作一瞬间飘动过去,白纱裙和长发都作为女性的特征在这种旋转中组成了虚实相生的优美景观。当然,何成瑶的这个如此优美的舞姿有一个设定,就是她靠着墙从左到右的一瞬间都是在追逐墙上移动的一点光照,而投射这个光点的主体是男性,是男性将光照到墙上不停地移动,然后有了何成瑶——这时只是一个女性的代码——的舞姿,何成瑶把这个作品命名为“幻影”,不只是记录了一段梦幻般的舞姿,而是对这个光源作了一个注脚,女性自身不是光源体,但女性又在不停地追逐由光源体发出来的光,女性因追逐光而变得优美,但女性的这种优美是受控于这种光源体的。看上去是见光起舞,而其实是不自主,何成瑶的“幻影”通过女性的这种优美一下子把两性之间的话语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女性所追逐的光点——当然这无论是过去还是当下的女性热门话题,尤其在女性可以更独立自由地追逐光亮的当下,是不是从其结果上来说,不管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为之都受制于男性这个光源体?

  行为艺术可以从创作的第一次之后,再次进入表演系统,像何成瑶的《幻影》就可以用表演的方式一次次地展示在各个空间中,我们既可以把它看是独舞,但它又是一种观念艺术。从偶发行为到现在的观念设计和动作的风格要求,行为艺术早已与早期的只是用来拆除艺术边界和只是弗洛伊德式的潜意识展示并用简单的动作标榜艺术的反美学有所不同。它是一个再综合化的利用,身体、道具、观念、行动,乃至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种族,何成瑶的《幻影》是对女性所追逐的光亮的背后暗箱的一次揭密。然后女性的自由主体性现象及其内在于这种自由主体性设计的假象被再次尖锐地提了出来。

《吻》何成瑶

性别冷战随女权主义而来,但过后,性别中敌对关系又被模糊了许多,大男子主义、女权主义;女性主义、小男人主义;同性恋、双性恋、变性恋,像万花筒那样发生着变化。《吻》是何成瑶一件与《幻影》双向对流的行为艺术作品,这个行为从2004年至今,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城市实施,在上海苏州河艺术中心展览时与《幻影》的图片展示不同,《吻》是一次在上海的真实的行为实施,何成瑶用她的主动权与男性观众组成“吻”的现场,这也是对《幻影》中的女性被男性的光亮所控制的一个颠倒版,男女性别及其引起的紧张感因何成瑶的《吻》这样的行为而反客为主,当然何成瑶在《吻》这件作品中还用了一个道具——冰棍,冰棍有五颜六色组成,而且每根冰棍在制作的时候有不同的调味,酸甜苦辣都有,冰棍全部用锡纸包裹,何成瑶用这种道具接受着男性(也可以是女性)来合作,任意选择一根不知道什么味道的冰棒,双方各含冰棒的一头来接吻,冰棍的各种颜色和各种味道当然象征着人生的各种体验,但却冷冻了各种体验,何成瑶要反思的是,一旦女权主义释放出来的话语成为一种权力话语的时候,那么性别冷战如冰棍那样,把男女双方的生活都冻结成了冰。冰棍在这个时候成为了男女之间的距离地带,而“吻”也成为了距离之吻,何成瑶的《吻》给观众塑造的景观是冰棍如何在有距离的两头吻中逐渐融化的,而各种细部的肢体和表情是如何融入到冰棍的化解过程之中使其成为了无声的言语。而观众一直要期待的结果:“距离之吻”能否破除“吻的冷战”,“距离之吻”到底还要到何时?一次次地在展览中得到这样的回答:不知道。因此,何成瑶还要不停地在不同的地方实施着这个行为,像是在告示大家——与其旁观,不如参与。

  注:本文发表于《艺术当代》2012年第4期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