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萝西娅·坦宁自画像《生日》 1942
1942 年的一天, 达达派风云人物、超现实主义创始人马克斯·恩斯特(MaxErnst)来到多萝西娅·坦宁(DorotheaTanning)的画室,看到了她那幅名为《生日》(Birthday)的自画像(在画中,上身半裸的她站在数道门前,脚边趴着一只奇怪的生物:带翅膀的狐猴),并和她一起下国际象棋。一盘棋终了,两人坠入了爱河。
多萝西娅·坦宁
70 年后,2012 年1 月31 日,多萝西娅·坦宁去世,享年101 岁。她的离世标志着那场风起云涌的超现实主义运动最终曲终人散。
多萝西娅·坦宁,美国超现实主义画家、雕塑家、作家和诗人。西方超现实主义运动和达达派的重要参与者与见证人。代表作有油画《生日》(Birthday)、《失眠》(Insomnias);雕塑装置《帕沃旅馆202 房间》(Hotel du Pavot, Chambre 202);诗集《目录》和小说《深渊:一个周末》(Chasm: A Weekend)等。
多萝·西娅.坦宁1910 年8 月25 日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盖尔斯堡,20 岁只身前往芝加哥学习绘画。5 年后,口袋里揣着25 美元的她又前往纽约寻梦。1936 年12 月,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名为“奇妙艺术、达达与超现实主义”的展览轰动全球,坦宁也为这些新锐作品所折服,更意识到超现实主义与自己正在探寻的画风不谋而合,这让她感到很兴奋。除了画画外,坦宁为了糊口也替不少店家画广告画。梅西百货的艺术总监十分欣赏她为公司画的那些时装广告,于是把她介绍给了纽约著名画商朱利安.列维(JulienLevy)。列维对她的作品大加赞赏,并在1944年和1948 年先后为她举办了两次个人画展。通过列维,她认识了那些因逃避纳粹而来到美国的欧洲超现实主义画家们。
作为一名女性主义者,坦宁从不让恩斯特称她为“妻子”,而且终身未育。“我十分反对繁衍后代这事,至少对人类繁衍来说,肯定是这态度。如果能让我来设计的话,男方女方都能怀孕,具体谁怀要丢硬币决定。那样的话,大家平等,没有了强奸,也没有了‘女性艺术家’这种恶心的称谓。”
[page]
超现实主义最后的大师
如果现在你坐在一趟行驶在纽约的地铁上,你会看见车厢里这首短短的小诗,在这个喧嚣奔忙永不停步的城市里,给了人们一些停下思考的时间。多萝西娅·坦宁(Dorothea Tanning)在写下这首诗的时候,一定想象不到自己的诗有天会有如此多的读者,作为世人公认的超现实主义大师,《纽约客》这样评论她的诗:“人们也许不太明白对一个年迈老人的诗作应该做何期待,但多萝西娅-坦宁的作品肯定是一个惊喜。”
但就在今年早些时候,这位美国超现实主义画家、雕塑家、作家和诗人长眠于世。一战后那场轰轰烈烈的超现实主义运动,她或许是最后一位参与者和见证人,她的离世让很多人不由重新回味起那个艺术圈风云突起、惊世骇俗的年月。就在她去世的两天前,一场名为“奇境——墨西哥和美国超现实主义女性画家作品”(In Wonderland: The Surrealist Adventures of Women Artists in Mexico and the United States)的大型展览在美国洛杉矶州立美术馆开幕。展出作品横跨40余年,从上世纪30年代早期至60年代晚期,是全球首个对女性超现实主义画家的历史性回顾展,与坦宁同时展出的还有艺术史上重要的超现实主义女画家路易斯·布尔乔亚、弗利达·卡罗、凯·萨基等等。“一幅唤醒力量的作品,预示了整个展览最精彩的部分” ,《洛杉矶时报》如此赞美展览中坦宁的作品《生日》(Birthday)。
丰富饱满的艺术生涯
多萝西娅·坦宁经历了不同寻常的人生,她的生命是饱满的,她101年的生命里,从未停止过艺术创作,离开时,她留下了数量可观的作品,包括绘画、雕塑、诗集和小说,以及在各个时期创作的纸上作品。
超现实主义的创作充满隐晦难释、不可言明的艺术形象。超现实主义者坚信潜意识和虚无的有效性,所以他们发掘出许多难以名状、虚无缥缈的事物。这些事物冲击了人们的视觉,但却很难触及到人们的心灵。和其他超现实主义者不同,多萝西娅-坦宁的作品融入了她的情绪,并将这种情绪传达给每一位观者。她的作品带有一种超现实情景的叙事,就像她早期的代表作自画像《生日》里,那一道道无尽房门开启了一场与时间的游戏,所有的一切都在轻盈灵动的时光中平行展开,画中坦宁不再局限在房间里,她具有飞进所有空间的可能。
多萝西娅·坦宁《失眠》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坦宁的画风开始转变。完整的形态被打破,出现越来越多支离破碎和复杂的多面结构,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像是一块“敲碎了的玻璃”。在她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失眠》(Insomnias)中,坦宁将隐藏的、显现的、扭曲的空间同时展现出来,让观者的眼睛经历一种从未有过的空间体验。在她之后的生涯里,坦宁继续追求着这种对空间可能性的探索,画风也逐渐从具象向抽象转变。从1969 年开始,她又涉足软雕塑领域,随后花4 年时间完成了名为《帕沃旅馆202 房间》(Htel du Pavot, Chambre 202)的布艺雕塑装置,这件作品后来被法国乔治·蓬皮杜中心国立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
年逾古稀的年轻诗人
2012年3月27日,纽约地铁里久负盛名的“运动的诗歌”项目在暂停4年后重新启动,这个项目让乘客在乘坐地铁时可以欣赏到车厢内展示的名家名作。项目重新开始后,多萝西娅·坦宁的《毕业》第一个走进纽约地铁。这个久负盛名的公共文化项目为美国大众所深爱,诗歌巨匠埃兹拉·庞德和艾米丽·狄金森的作品都被囊括其中。
也许是受到同为诗人的丈夫恩斯特影响,从80年代后期开始,多萝西娅-坦宁将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去,或许她想用这样一种方式纪念爱侣。她曾这样写道“有爱,就相随岁月/积攒每一天幸福幸运/直到握别感恩”,透露出对先夫的无限幽思。1986年,她出版了回忆录《生日》,被翻译成4国语言;2004年她的诗集《目录》问世。坦宁的作品一直受到专业文学类期刊的青睐,包括知名的《耶鲁书评》《纽约客》和《巴黎书评》等。美国诗歌协会为纪念她在诗歌创作上的贡献,特别设立了“多萝西娅-坦宁诗歌奖”(Dorothea Tanning Award),用以鼓励后继的青年诗人。
她设计的芭蕾服装风格奇异,即使在60年后的今天看来仍然充满实验性。
25岁时,多萝西娅·坦宁怀揣着艺术梦想和仅有的25美金只身前往纽约。初到纽约时,她靠给芭蕾和戏剧设计服装、舞台布景维持生计。
这一时期她画了大量的设计稿,不难看出坦宁的作品在很早就展露出超现实主义的端倪。在坦宁100岁的时候,纽约绘画中心(The Drawing Center, New York)为她的舞台设计手稿举办了一个名为“多萝西娅-坦宁——早期舞台设计”的展览,纽约《时代》周刊评论道:“看了坦宁的手稿后,觉得她没有去搞服装设计实在是太可惜了”,评论还说,那件紧身的女巫服简直可以登上Alexander Wang 的T台,而那件巨大的船形头饰搭配惊艳的硬衬裙让人想起Philip Treacy 和 John Galliano的作品。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