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装在活动影像博物馆外墙上的“DVD Dead Drop”
纽约活动影像博物馆(Museum of the Moving Image)的其中一面外墙上有一个非常狭窄的插槽。过往的人们往往不会注意到墙上这条细小、隐秘、只有不到5英尺长的裂缝。如果你碰巧看到了它,你很有可能会觉得它看起来就像是一台CD或DVD机的光驱——而这的确是为空白的光盘准备的光驱。如果你身上有一张DVD,你把它插入裂缝中然后等上数分钟的时间,你会发现它最后将把你的碟片退还给你,而碟片中已经被刻入了一场影像艺术展的内容——至少在下个月之前是这样。而9月15日之后,它“提供”的内容就会发生改变;在那之后的一个月后内容又会发生改变,如此反复下去,直到博物馆决定撤走这部“光驱”。
这件名为“DVD情报交收站(DVD Dead Drop)”(2012)的装置实际上是德国艺术家Aram Bartholl的作品。Aram Bartholl利用他的艺术来探索数字与真实世界之间的界限,并且通常会以一种实实在在的方式将前者带入后者之中。比如在一个名为“Are You Human?”的项目中,Aram Bartholl就将以网络为基础的验证码图片转变成了文字雕塑作品,然后在大街及画廊中展出。他的作品以这种方式同时融入了数字文化及其可能缺少的东西。
活动影像博物馆外的DVD光驱并不是Aram Bartholl的第一个“情报交收站”。早在2010年在Eyebeam参加驻留项目时,Aram Bartholl就将5个U盘插在了纽约某些建筑的外墙上。这是第一批“情报交收点”,如果你能发现它们的话。这个理念现在已经广泛地扩散开来了——目前世界范围内至少有1000多个这样的“情报交收站”。而这次Aram Bartholl第一次使用DVD光驱。来自《极度敏感》的Jillian Steinhauer近日对这位艺术家进行了专访,探讨了关于网络与真实世界之间的差异。
Aram Bartholl
Jillian Steinhauer:“DVD Dead Drop”并不是你创作的第一批“情报交收站”。之前那些以U盘形式呈现出来的交收站似乎更看重资料的共享:你可以随意下载你所需要的任何东西然后带走。这是这一系列作品的出发点吗?
Aram Bartholl:这一系列的整体发展有许多层次。在我看来,这样的“情报交收站”开始于你将自己的U盘插进墙里的动作。仅仅通过你带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走在大街上这样的姿态,你就将其与建筑、与这座城市联系到了一起。那些信息从本质上来说是“封存”在建筑而不是这些以服务器为基础的联系中的。因此你必须去到那个地方;你不知道那里有什么,可能会很危险,因为它里面可能存有病毒——这样的可能性都是有的。
至于用DVD光驱来表现这个“情报交收站”,起初可能是因为有来自巴西的记者报道说:“这种资料分享的想法非常棒,但是你不可能真正地实现它,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笔记本电脑,而你也不会把自己的电脑堂而皇之地摆在大街上。”于是我开始思考其它可行的方式,其它能够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的方式。然后我想到了DVD碟片。
而在博物馆里来完成这个计划则把它带向了另一个层次。这也使得它们演变成了博物馆的“情报交收站”:它把内容传播出去,而且不再具有双向作用性。现在我们多了很多选择:比如说每个月更换一次共享的展览内容;或者我们可以把一些座谈会的视频放进去——比如收集一批质量最佳的讨论内容做成一个带有固定主题的系列等等;又或者是在DVD上展示一些已经过时了的CD-ROM艺术;甚至在某个月我们允许观众带来他们自己的东西,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再把它们传播出去。
最初的“情报交收站”
Jillian Steinhauer:人们一般会放进什么样的内容?
Aram Bartholl:那些内容都特别地随机。一开始都是人们与这些“情报交收站”的合照。
Jillian Steinhauer:这就非常富有变化了。
Aram Bartholl:对。然后人们开始留下自己的项目。从一开始起,我就鼓励大家在这里留下自己的艺术作品。尤其是去年夏天在纽约MoMA举办展览“Talk to Me”的时候。我还在我的博客里写道:“如果你想自豪地宣布你的作品出现在了MoMA,那么你应该赶快来把作品放到我们的‘情报交收站’中。”我一直在思考对“为什么数字艺术仍然没能和墙上的绘画作品处于同一级别”的讨论。所以我能很自然地对待“你把你的作品放在了那里?那只是文件而已”这样的质问。为什么不呢?这也是一直发表声明的形式。
未完待续…
作者:Jillian Steinhauer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