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关于光头画家方力钧和他的光头画作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方力钧

方力钧在中国当代美术界颇有影响,也是国际艺术舞台中具有知名度的画家之一,他所创造的“光头泼皮”形象,被称为玩世写实主义。1993年11月19日的《纽约时报》封面登载了方力钧的画作《打呵欠的人》,画中的光头泼皮形象,把处于社会震荡漩涡中失去信仰、嘲弄规范的都市青年推到价值倾斜的边缘,让他们放纵地在秩序的裂隙中凸现出来,并不时地撕碎信仰和道德规范的面纱,把他们作为插科打诨的原材料,给痞味人物无处皈依的心理空虚提供亵渎的满足。

2012年9月中旬,“方力钧文献巡回展――走进大学”在青海民族大学举行,使大家惊奇的是,方力钧是光头,他的画作中的人物大多也是光头,记者借机访问了方力钧。采访中得知,方力钧的作品多次在世界各地巡回展出,并被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美术馆、德国路法维希博物馆、法国路法维希论坛、挪威海涅昂斯塔法艺术中心、福冈美术馆、东京现代艺术馆、广岛现代艺术馆、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西雅图艺术博物馆、墨尔本现代艺术馆、纽约亚洲美术馆、沉阳东宇美术馆、成都和上海美术馆、旧金山当代美术馆等海内外重要美术馆、博物馆及私人机构争相收藏。从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开始,他相继参加了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1992-1993年中国新艺术展、1993年中国前卫艺术展、1993年后八九中国新艺术展、东方之路中国新艺术展、1994年第四届亚洲艺术展、中国新艺术展、1995年中国前卫艺术展等。

方力钧说,90年代初的时候,当代艺术是新名词,是新鲜事物,大家都不理解,再加上那个特殊的时间段,国家的体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有一部分人从体制里分出来,因为国家也负担不起给每个人安排工作,自己正好赶上了这个时间。当时的社会体制也不接受这种观念,很多看得远的人其实已经知道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了。从表面上看,那个时候大部分的机构都会排斥这些体制之外的人做的一些工作,也有很多人愿意理解,很多人看不清就沉默,其实自己觉得应该包容这样的一个社会形态存在!慢慢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就都明白了。也许自己是为了一个理想吧,以为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社会形态,有一部分人是需要做自己喜欢并且擅长的工作的。到上个世纪末渐渐的社会的天平有了变化,社会各界(包括文化部、宣传口等)都抱着支持、鼓励的态度,直到现在整个国家的力量都是在支持当代艺术,不像是那会很多人不喜欢,不希望它能起好作用,而当时在圆明园画家村的自己比较幸运,因为自己的作品已经登载在时代周刊,那时的报道,几乎每天都有,太多了,也太乱了,自己根本没办法静下心来画画,所以就转移到宋庄画家村,在宋庄开辟了第二战场。

走进青海民族大学举行的方力钧文献巡回展,展厅用近30公分宽的背景墙悬挂着几十件高精度数码微喷复制品,并搭配有展示柜、展示窗。文献资料用图文年表以编年纪事的方式自西向东排列着,醒目地标注着艺术家方力钧三个阶段的生活历程:第一阶段是1963年至1976年的萌芽期,一些小故事回溯了他的家庭生活、绘画启蒙,以及童年生活;第二阶段为1977年至1989年的成形期,这期间他进入了唐山河北轻工业学校陶瓷美术系,毕业后在邯郸的广告公司画大型路牌广告,后来又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继续学习;第三阶段是1990年开始到2008年,描述的是他大学毕业后的创作历程。

方力钧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创作的作品、速写本,老师、朋友的照片及几千张习作与手稿等,都有条理地编排展示,这些曾经影响过他生活及创作的人、事、物,为参观者提供了更多解读艺术家创作的线索;编列其中的好多年前的画报、人民日报还有关于生活的一些报道,文化环境、电影、展览等讯息把当时的文化事件、社会新闻、政治局面以及艺术史背景平行地呈现于他成长过程相对应的社会、文化与艺术的环境。这样的整理很有意思,也很用心,透过文献的形式让时代背景与艺术家的生活经验有更清晰的对照,多侧面地呈现他个人的一种生活状态,同时观者还会发现,有时并不是一件事情成就了某个状况,而是有很多事情、集结很多力量才积累、成就出一个结果。

方力钧的作品从最早期的光头以成群而无个性的排列,到后来通过作品人物表情的嬉笑、发呆、背影和后脑勺,或是打哈欠之类的表情,让画面表露出一种无意义感觉的情绪,这种带有泼皮感的光头加上无意义表情,就形成带有叛逆、嘲讽意味的形象,而且这种光头形象画家又多选择自己、自己的朋友作为模特儿,也让这种嘲讽成为自我嘲讽;再往后以蓝天、白云、大海这些空阔场景代替了最初人物背景的堵塞处理,海阔天空像是表达一种从内心压力中自我解脱的感觉,有一种“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意味,既不屈从意识形态,也不采取对抗的方式。这种泼皮式的滑稽、无聊的形象,变成“事不关己”和“不在场”的角色,有在内心获得一种释放的感觉,更让画面始终保持着一种无情绪性的中性感,平静与冷漠,突出“不在场”的气氛。同时,艳丽的色彩始终倾向纯净、鲜亮,保持着画中人物内心从自我解脱、净化出的愉悦。来到1993年的作品前,你会感觉他画作中的话语方式由泼皮形象突然转向类似潜泳场景的描绘,趋向沉静、漂亮,画面中歪斜着大嘴的光头、游泳、云端的人、婴儿,以及飞翔的虫兽都彰显着他个性的另一面――清醒和理智。可是三年后他原风格的回归却让你猝不及防,“大师”的感觉油然而生,色彩艳丽的风格,沉静的水底露出泼皮、平庸的笑脸和艳丽的花朵,这也许是画家开始在这两种风格线索中并行工作了吧。光头画家方力钧用泼皮幽默的语符,他的光头和蓝天白云纯粹简洁的独特力量,再加上大尺幅的视觉冲击力,迷住了收藏家。他的作品被国外画廊争相收藏,西方一些重要美术馆成了他的第一批客户,美国《时代周刊》把封面给了方力钧打哈欠的光头,他迅速成为中国上个世纪90年代的标志性人物!

这些作品展现了画家方力钧对简洁而浑圆造型的偏好,无论是色彩感觉,还是人物造型的单纯,笔触都不露痕迹,看似光头人物多么泼皮,但你能感觉到画中人物骨子里的那种冷静和理智最终在起作用――那就是一种良好的控制力,以及对一种“不动声色的完美”的追求。这时灵光一闪的瞬间,你会想到最具大众文化和中国特色的大肚、光头笑面的“弥勒佛”造型,你会看到一种玩世是如何深入中国人的骨髓。

方力钧希望在青海的这次个展能把当代艺术发生、发展的土壤结构、生态关系展示出来,引发学术界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梳理和总结,他说“普通人都知道当代艺术的时候,它已经很热闹了,但它拱出地面之前的面目呢?艺术作品有不同的价值属性,时代对物质欲望高涨,价格覆盖了精神产品其他价值,很多人现在只是看到当代艺术价格抬高了,揣测当代艺术为西方人服务,充当艺术家骗钱的机器。无论艺术和艺术家,都被误解了。”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中往往有一些不确定的东西,让人感到无可奈何,而这些暧昧不清的事物或者场景,常常让方力钧把玩不已,然后它们会出现在画布上,并触动画布前的心灵。他认为,人以及人性的主题一直是许多艺术家努力的方向,他选择了非常个人化的处理方式,而对普通观众而言,能认识并记住他作品中的光头形象,就足以证明他无愧于生活和艺术了。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