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君璧、关紫兰、谢景兰是三位超凡脱俗的昔日画坛名媛。她们一度被历史遗忘,直到近年佳作偶现拍场,引来阵阵惊叹。如果用当下的流行语汇来概括她们的身份,则可谓真正的"富二代、阔太太"。但她们并没有养尊处优,也从未懈怠对自己学识与修为的历练,继而以独立、勇敢、刚柔并济的姿态直面各自跌宕的人生。
方君璧
方君璧是第一位考入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校的中国女学生,也是第一位参加巴黎春季沙龙的中国女画家。她从深闺走向世界,并直接沐浴在西方近现代艺术急骤变化的浪潮中。她敢于闯荡世界的勇气不能不令世人刮目相看。
温婉隽秀的方君璧(1898-1986)出生在福州一个有气节、讲究大义的名门望族,一个辛亥革命的元勋家庭。哥哥姐姐方声涛、方声洞、方君瑛都是同盟会创建期的会员、彪炳史册的辛亥英烈。这个大家庭,绝非仅仅有钱那么简单。
但方君璧并没有直接参与辛亥革命。她是方氏家族中的十一妹,因出生时与上面的兄弟姊妹相差了12岁,所以一来到人间便得到全家人的宠爱。母亲尤其疼爱这个天资聪慧的小闺女,无奈好景不长,在十一妹5岁多时,母亲就离世了。没有了妈妈,对于一个小女孩的世界来说,意味着怎样的崩溃?多年后,君璧道出那时的感受:"惶惶不知所以,整个世界仿佛已不在。"
方君璧 1924年作《吹笛女》632.5万元 北京匡时 2012
一荏少女 闯荡巴黎画坛
到了1912年,七姐方君瑛要留学法国,其公费可再负担一个人的生活开销,便带了年仅14岁的小妹妹方君璧一起出门。一起留法的还有嫁入方家后来守寡的曾醒,她带上了后来成为文学博士,从政为官的16岁的十弟曾仲鸣,一同出国的还有与方家世交甚好的汪精卫、陈璧君这对新婚夫妇。
到巴黎后,方君璧立刻开始上法语班,周末在蔡元培、汪精卫两位恩师的教导下学国文。三年后,她进入普通美术学校学习美术。又一个三年后,她以优异成绩考入赫赫有名的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时年22 岁的她,以一荏少女考入巴黎美院名校,成为班里唯一的亚洲面孔。日后,她以超常的专注与毅力投入画作,将中西绘画的技巧、精神及哲理融而为一,透过超然的气质,创立了独有的风格。
刻苦研习绘画的同时,方君璧与青梅竹马的曾仲鸣,在来法国10 年后终于牵手成为一对举案齐眉的爱侣。从已经有些发黄的老照片上看,当时身着白色婚纱的方君璧真是青春洋溢的气质美女。
新婚的喜悦并未让方君璧放慢创作的脚步。她不仅是第一位考入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校的中国女学生,4年后更是参加巴黎春季沙龙的第一个中国女画家。1924年,当时法国最具盛名的沙龙展——巴黎春季沙龙,选入方君璧的两幅油画《吹笛女》和《H小姐的肖像》(后者不幸遗失)。展出后,她的作品引发了艺术圈与媒体的巨大轰动,包括《巴黎妇女画报》在内的各主流报刊争相刊登方君璧的照片和作品,她亦被誉为"东方杰出的女画家"。《巴黎美术》杂志更将《吹笛女》选为封面登出。
这幅当年惊艳巴黎的作品,画的是谁呢?原来,方君璧留法期间,认识了一位专攻音乐的中国女子方于。这位本家姓的才女,后来也非同凡响,成为音乐家和翻译家。音乐方面,她是冼星海的老师;翻译方面,世界名著《悲惨世界》就是方于和她的先生李丹译著的代表作。两位方女士,虽专注的领域有所不同,但都是富有才情的闺秀艺术家,自然成为终生的朋友。
[page]
方君璧 1926年作《桃衣少女》 322万元 北京匡时 2011
中年丧夫 置之死地而后生
1925 年,方君璧曾随夫短暂回国,执教于广东大学。而后再度赴法进修,于1933年归国。这样平顺幸福的日子,持续了几年的光景。家庭美满、创作饱满的方君璧,万万没有料到夫君曾仲鸣会在一场刺杀中意外被误杀身亡,而她自己也在这次刺杀中连带着身中四枪,与死神只差分毫。为了三个娇儿,为了她的绘画,这位40岁的身负重伤的女人顽强地活了下来,带着亡夫对她的爱。
如果说幼年丧母,让孩童时期的方君璧感到世界的坍塌,那么中年丧夫,则让已是三个孩子母亲的方君璧仿若掉进万丈深渊。此后,方君璧半辈守寡。她至死不忘曾仲鸣:"我们的血同流在一起,我的一半与你同死,一半的你生存在我身心之中。"
然而,方君璧并没有把这种巨大的悲痛直接宣泄在后来的画作中。指尖上,她依然以典雅、沉静、温婉的笔触来描画美好。诚然,这样的"美好",绝不是轻巧的甜美,而是方君璧痛彻心扉之后为扭转命运而付出的扎实努力,是大起大落之后升起的智慧与慈悲,是看透权贵生死之后的悲天悯人。这份善意过滤了命运的无常,沉淀下对万物的怜惜,是一种以柔克刚的安抚力量。这份到老都相伴的"美好",是方君璧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得大轻安。
1972 年,移居美国多年的方君璧再次随团回国。暮年的她,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抱病接见。总理惜才,问她有什么要求,尽管开口。方君璧只说想看看这里的大好山河,多画几幅风景画。第二年,方君璧终于可以在中国自由出入。东西南北游历后,她画出一百多幅写生。临走前,她挑了四十余幅佳作,赠给祖国。1978 年10月,作为第一个被邀请的海外中国画家,"方君璧中国画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在她逝世前的1984年,巴黎赛努奇美术馆为她举办了"方君璧从画六十年回顾展",对其一生给予了最大的欣赏。
这位将柔美与强韧坚持到底的东方女子,把绘画视作漫漫人生路的修炼法门。如今,斯人已去,唯有幅幅佳作给人带来翩若惊鸿之感。
[page]
关紫兰的美,有一种明丽的调子。如文学家秦牧在《艺海拾贝·神速的剪影》中所写:“一个雪肤花貌、十指纤纤、唇红齿白、云鬓蛾眉、秋水盈盈、嫣然含笑的古代美女形象,就呈现在人们眼前了。”可是这位关美人并非古人,而是戴着椭圆形腕表的现代淑女,目光中透出坚韧与大气。她从不卖弄风姿,视名利若浮云,其才情比美貌更耀眼。
比方君璧小5岁的关紫兰(1903-1985),也出生于得风气之先的东南沿海,来自广东一个殷实的家庭,是家中的独生女。从小就被视若“掌上明珠”的她,度过了温馨而富足的童年。同时,父母开明的思想给了她宽广而自由的成长环境,这也使得她从小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崇尚坚强独立的品质。
关紫兰 1930年代老照片 2.53万元 上海泓盛 2012.6.16
从小到大 平步青云
关紫兰对审美的追求,也直接来源于在父母身边的耳濡目染。因为从事纺织业的父母除经营外,还亲自为棉布设计图案。他们在讨论布匹纹饰的时候,女儿关紫兰总会在一边静静地看着。父母见了心里暗喜,也有意识地培养女儿画画。十几岁时,关紫兰便考入上海神州女校图画专修科,师从洪野。
后来,还有位不得不提的人物——关紫兰的同乡和恩师陈抱一。留日习画归来的青年陈抱一,比关紫兰大十岁,最早是关紫兰父亲的好友,其才华与人品均得到关父的赏识,经常进出关家。他发现少女关紫兰的艺术才华后,便一直启发与扶持。
后来,陈抱一等新派人物在上海创建了中华艺术大学,关紫兰便转入此校继续学画。1927年,在毕业展览上,24 岁的关紫兰凭借一幅油画《幽闲》初现华彩。当时《良友》画报编辑梁得所和作家高长虹等前往参观,选中《幽闲》,连同关紫兰的照片一起发表在当年《良友》画报第17期上。她的优雅纯净的画风引来世人皆叹,美貌和高贵气质更使她成为《良友》画报的一个“卖点”。
关紫兰 1929年作《少女》中国美术馆藏品
赴日留学受当地民众热捧
同年,在陈抱一的建议下,关紫兰远赴日本东京文化学院。她在那边刻苦学习日语的同时,认真跟随两位曾留法的日本画家有岛生马和中川纪元研习绘画,这让关紫兰深得野兽派精髓,画面更为纯粹而宁静。再加上她用笔豪放,潇洒自如,画作越发透露出坚强与宏伟,一派大家风度,同时亦不失东方的沉静含蓄。
不久,关紫兰就受到日本油画界器重,名噪一时,连日本当地民众也狂热追捧她。1930年,日本政府更将她的油画《水仙花》印成明信片在日本发行,其作品入选美国艺术研究会出版的《世界名画集》。同年,关紫兰学成回国,先是在陈抱一的美术学院教书,后来也一直在上海教学、创作和做研究。这对师生一直保持着皎洁如月光的深厚情谊。尤其是陈抱一中年在上海沦陷于日寇铁蹄下,举家陷入生活困境之时,是关紫兰这位女学生,一直在尽其所能给他们一家提供照顾与资助。
关紫兰擅长画女子肖像,现存的有《弹曼陀铃琴的少女》、《幽闲》、《秋水伊人》、《L 女士像》、《绿衣少女》等。这些不同的画面,画的是同一个人物。那个大眼睛、短发、身着衣裙的美丽少女,正是画家本人,一位现代都市新女性。她还有许多对景写生的作品,娇花羞叶间,散发的不仅是生机勃勃的缤纷与温馨,更传递出一位知识女性不逊于男性的潇洒与坚定。那种挺拔与宏伟的构成,在她的画中已显露端倪。
[page]
关紫兰 1942年作《静安公园》35.65万元 上海泓盛 2012.6.16
疯狂年代弃笔隐居
令人暗自惊讶的是,圣女般的关紫兰,并没有随波逐流地早早嫁人,她一直到35岁才结婚。在那个年代,能有这样自由心性和自信底气的女性,何其少也。从小生活优越、见多识广的关紫兰,最终嫁给了一位姓梁的医生,后来生了个可爱女儿,叫梁雅雯。关美人与梁医生的婚姻平顺幸福地走过了20年,直到1958年梁先生去世,关美人此后也未再嫁。
文革伊始,过惯尊贵生活的关紫兰,不容如此的野蛮。有着独立人格的她,不愿参与到“红、光、亮”的粉饰太平的所谓绘画主流中。看通世事、看透世态的关紫兰不声不响地放下画笔。在险恶丛生的疯狂年代里,她希望被遗忘,而不在乎落寞与沉寂。她透彻地明白,特殊局势下的“舍弃”,未必不是一种更大的获得。如此拿得起、放得下的大女子!
晚年的关紫兰,一直在上海过着平静的隐居生活,还保持着女子爱美的天性,一点点优雅地老去。1985年,她因心脏病发,离开了人世。
有人曾这样概括她的一生:“飘然而至,悄然而归,漠然看利,淡然居尘。巷陌粗布麻衣,照就阳春白雪,人生至理矣。”甚是恰切。
[page]
相较于方君璧和关紫兰的半生守寡,晚一辈的谢景兰在感情上是幸运和幸福的。她的第一任丈夫是蜚声国际的艺术家赵无极,第二任丈夫是法国天才音乐家、雕塑家范甸南(Marcel van Thienen)。两个男人都爱她爱到骨子里,都为她的魅力所倾倒,也都滋养着她过人的才情。在中国第二代留洋艺术家中,谢景兰是唯一兼擅视觉和表演艺术的女性,晚年更是成功地将两者融为一体。
抗战胜利以后,赵无极与谢景兰夫妇带着儿子赵嘉陵回到故乡杭州
谢景兰(1921-1995) 出生于贵州一个书香世家,小名兰兰,母亲系出贵阳名门。外祖父姓乐,不仅家境富裕,更是当地著名的读书人,儿子们均考入北京大学。谢景兰的大舅更是因成绩优异而远赴美国深造。谢景兰的母亲是乐家长女,到了待嫁之龄,外祖父非但不在富家子弟里择婿,反而属意学生里资质聪慧的谢父。
西湖畔的热恋小情侣
谢景兰出生后不到一年,便由父母抱着离开了贵阳。一家人先是居住汉口,兰兰7岁时随家人迁往上海。由于谢景兰的母亲偏爱杭州西湖的秀丽风景,作为艺术家的谢父便在西湖葛岭下购地,兴建了花园别墅,从此全家都安居于充满诗意的西湖畔。擅长吹笛、精通音律的谢父,对爱女悉心培养,并熏陶谢景兰步入音乐殿堂。14岁时,谢景兰凭借天然妙喉考上了离家不远的杭州艺专,主修声乐。同时考上杭州艺专的还有来自江苏南通的银行家的儿子赵无极,他主修绘画,与谢景兰同龄。
不久,豆蔻年华的谢景兰与赵无极在表姐的牵线下邂逅了,二人坠入爱河。热恋中,赵无极画了《兰兰画像》:15 岁的谢景兰系红色发带,脸如新月,目若秋水,盎然的青春似能从画里满溢。1936 年夏天,两人在西湖边留下合影:赵无极的发型和西服领带皆是最时髦的样式,谢景兰穿一袭素雅旗袍,眉眼含羞,亲密地挽着男友的臂膀。翩翩美少年和盈盈美少女,大抵就是这样的吧。
谢景兰 1966年作《景蓝》134万港元/约107.4814万元人民币 香港苏富比 2011.4.4
赴法深造破婚姻而重生
1941 年,20岁的小情侣在香港注册结婚。不久,赵无极从杭州艺专毕业,受聘为该校讲师。次年,夫妇俩的独子赵嘉陵出生。1945年日本投降,杭州艺专正式于西湖畔开课,一家三口搬回湖边别墅居住。3年后,这对年轻夫妇从上海搭乘客轮赴法。
到法国不久,赵无极的声名很快像高山一样耸立起来,谢景兰却没有感到成就的喜悦。她不是夫唱妇随、夫荣妻贵的传统女子,她是有独立品格和才华的新女性。她不甘心只做红袖添香的“随从”。所以,当她明白如天籁般美妙的歌喉不能给她带来成就,便转学舞蹈,后来又学作曲。但灵感也躲在键盘下,没有与她共鸣。密密匝匝的痛苦裹挟着她,也微妙影响着两人的感情。
1952年,在一次聚会上,谢景兰初识了法国音乐家范甸南(1922-1998,以下称“马赛”)。素有音乐神童之称的马赛,破悉了谢景兰眼中的忧郁密码,并疯狂地爱上了这位黑发美人。1956 年,谢景兰回国,想让马赛冷处理这段令她悲欣交集的爱情,却听到了他殉情未遂的消息。深埋在她心底的感情火山终于喷薄而出,她毅然搬出了绿磨坊工作室,和马赛安顿在巴黎北邻St.Quen镇的一间小屋。
尽管赵无极做出了最大努力来挽救婚姻,但谢景兰去意已决。她要破婚姻而重生。1958年,高大英俊的马赛终于迎娶了让他魂牵梦绕多年的谢景兰。巴黎才子痴情地爱着这位东方新娘,更可贵的是,他还十分尊重她的个体独立,鼓励她充分发掘自己的艺术潜能。这让37岁的谢景兰感到久违的自由。婚后,马赛便把小提琴锁起来改行做雕塑。而谢景兰更名拉兰(Lalan),开始创作抽象画。在谢景兰的后半生,能遇到这样一位痴心钟情的男人,她比方君璧、关紫兰以及更早的前辈潘玉良,要幸运许多、幸福许多。
[page]
谢景兰 1960年作《兰蓝》98万港元/约78.596万元人民币 香港苏富比 2012.4.2
在画布上谱出神韵般的舞曲
说到绘画,对谢景兰而言,实属后发先至,却统摄了视觉艺术中的书法、绘画以及表演艺术中的音乐和舞蹈,其跨度之大、元素之多,在当时堪称前卫。
实际上,谢景兰与绘画的结缘,自从14岁认识赵无极时就已经开始了。这不单指赵无极,还有身边师长如林风眠等前辈的熏陶。特别是1948年赴法之后,两人一起打开由欧洲艺术家构成的社交圈。拥有中国女性特质的谢景兰,很多时候充当赵无极的公关和外交官。在这人物际会的过程中,她直接受到维德·西瓦(Viera de Silva)、苏拉吉(Pierre Soulages)、亨利·米修(Henri Michaux) 等当时风头正劲的画家和评论家的影响,在哲学思考和绘画概念上都获得了启发。
开始抽象画创作之初,谢景兰很自然地整合了前夫的神韵,后又融合了自己在音乐舞蹈中感悟的诸多元素,形成了独特画风。这些集动感、节奏和韵律于一体的作品,令西方人大为倾心。4年后,谢景兰的画作与马赛的雕塑联袂展出,轰动法国艺术界。
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品,尽显摩拳擦掌、猛虎出笼的精神,与中外女性画家常见的理智柔娴相比,风格甚为迥异,更显张扬。日后的谢景兰,在七十至八十年代初于老庄哲学中得到灵感,并融合南宋大家马远、夏圭的山水意韵,进入了恬淡的境界。但到了第三阶段,也就是八十至九十年代的时候,步入晚年的她反而重拾劲道,激情依旧。从抽象到具象再回抽象,走了一圈而进入化境的缪斯女神,一次又一次在画布上谱出神韵般的舞曲。
1995年,谢景兰在法国南部小镇意外因车祸去世。马赛成了孤独的天鹅,他创作了大量纪念拉兰的电子音乐,4年后,捧着她的画作含笑而逝。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