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李亦燃:细脚伶仃的观望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鲁迅在形容笔下的豆腐西施时用了“细脚伶仃的圆规”这么个比喻,也就在那时,我记住了“细脚伶仃”这个词。这样的词语暗指刻薄,用的极好,那嘴脸跃然纸上,活灵活现。这次艺术家“细胞小组”的个展《只要功夫深》,策展人邀我写几句话,便一下子想起了这个词。

极其细小或是锋利的东西总是令人感到不安,如同马蜂屁股上的刺儿,在你身边转悠时极为恐惧,总担心它会给你来上那么一下。小时候看电视,但凡遇到告御状的,都得先滚次钉板,《杨乃武与小白菜》里就有这么一出,试想那天桥卖艺的人,躺钉板上再来一胸口碎大石,直震得自己像块蜂窝煤。这类东西没少给我的童年留下过阴影。

“细胞小组”是近年来比较活跃的艺术家,我看过他们之前的几件作品,印象颇深。他们的作品视觉冲击力强,总是能恰到好处的一击即中。在粗戾中暴露出锋利的一面,却也锋芒毕露。去年他们在《有个姑娘》展览中的字母菜刀系列已经初露端倪,这次《只要功夫深》像是在字母菜刀的基础上又一次探索前行,更为极致,更为张扬。

当下中国的艺术家更多的从单纯的展示走到了思考,所有的作品带给人们的不再是思考的结果,而是思考的过程,因为没有人会在意所谓的“结果”,这样的“结果”大家各自都有,要么背道而驰,要么并行不悖,这不重要。关于思考的过程,艺术家如何的呈现,也已经是搜尽枯肠了。“细胞小组”在当下的时代中用了原始的方式,但这方式仔细想想极为聪明。所有的器物均被打磨成锋利的针形,点动成了线,线又动成了面,面再变成体,步步为营,最终形成了阵队式的针板军团。这样的作品一定是令人恐慌和不安的,同时也是令人想一探究竟的,所有的器物本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点滴,一旦被打磨,却增添了不近人情的冰冷意味,似乎这才是这些器物的本来面目,艺术家只不过是剔去了多余的部分,从而把那些真实的“核”呈现出来了,这像极了做雕塑,把那些魂魄从器物中释放出来,艺术家在不断探索中再一次充当了当代巫师的角色。

寥寥几笔,许多概念其实充满着误解,但当代艺术的进步不正是靠着误解误读吗?作为一个同行的艺术体验者,我这一次充当了旁观者的角色,如同个细脚伶仃的圆规般站在一旁观望。本不是浅人,更不好做深语,索性打住。预祝展览顺利,便是小小心愿。

2013年4月30日写于北京东城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