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度母(赤增饶丹)
放下自我到“无我”
唐卡,作为藏民族特色绘画艺术和工艺艺术品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但是它不同于普通的绘画,由于藏民族全民信仰佛教,因此它主要的内容以佛教为主。
佛教美术起源于印度,在整个亚洲信奉佛教的区域都有各自的佛教绘画艺术,但又相互影响吸收。因此如果追溯唐卡中藏族绘画的线条,色彩,构图等,可以看出1千多年来佛教美术的发展,这其中也可以看到印度、尼泊尔、中原汉地的风格。
因此,当我真正地接触到唐卡后,在唐卡里看到了一根根从阿旃陀、敦煌发展而来的美丽线条,所不同的是,它们在今天仍然是那么鲜活地存在着,灵活地舞动着!
何以,在佛教艺术总体衰落的今天,藏族的唐卡能够得以延续此脉络并仍然熠熠生辉?何以,在一幅幅完美的作品中,观者只感受到宁静与平和,却找不到画师的情绪?
释迦牟尼(勉拉.顿珠)
我想,在强调个性和自我表现的今天,了解一下唐卡,唐卡的画师,是非常有意义的!
藏民族对佛教虔诚的信仰,对自身文化的尊重与自觉传承,相对于别的民族,是非常突出的。这是佛教艺术在西藏能保存并发展的基础。从他们的寺庙中,从他们的唐卡中,我觉得他们把最美的色彩贡献给了佛境。
用前半生十几年的时间学习打底稿,勾线,再用后半生几十年的时间投入绘制佛与菩萨的完美世界。这就是一个唐卡画师的一生。
而他所绘制的所有作品中,可能都无法找到他自己清晰的人生轨迹。
一幅唐卡的绘制,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这个绘制过程,也是一个画师修行的过程。正如一位唐卡画师所说,当我认真的去绘制一幅唐卡时,我觉得自己就是在闭关修行。
而这个修行的过程,就是从自我逐渐走向无我的过程。
不是每个画师都能达到这个境界,但是1千多年来,在这片土地上,有无数个画师在这样经历这个过程。
当画师能安下心来,将每一根线条用到极致,每一种色彩用到完美时, 最后呈现的必然是一个圆满的境界,而这个境界,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个人的创造,而是2千多年来,佛教艺术在这世间,通过画师的手,最后呈现给我们人类眼睛所能看到完美的境界。
[page]
千手千眼(州仙)
唐卡艺术的风格
西藏唐卡艺术经过1千多年的历史长河,形成了五大主要绘画风格,分别是尼泊尔风格、齐乌岗巴风格、勉唐派、钦则派和噶赤派。
尼泊尔风格和齐乌岗巴风格,作为历史上印度,尼泊尔佛教绘画对西藏绘画的影响,是一种过渡风格。西藏夏鲁寺有14世纪的壁画,保持完好,可以从中了解这一时期的特征。
勉唐派、钦则派和噶赤派是西藏对其他民族艺术的学习和吸收后发展形成的自己的风格,也是一直到现在影响最大的三个画派。
为深入了解西藏唐卡艺术,我非常有幸地拜见了两位唐卡界卓越的老师。
释迦牟尼佛(州仙)
丹巴饶旦老师,是勉唐画派的大师,同时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勉唐派起源于15世纪,可以说在西藏绘画历史上长期称霸的画派。该画派十分讲究对《度量经》的标准和使用,也因此影响了别的画派。丹巴饶旦老师今年72岁,1984年起担任西藏大学艺术系西藏传统美术专业教师,至今仍然坚持为学生授课。他的学生众多,大多艺术功底深厚,民族信仰虔诚,尤其难能可贵的是,由于丹巴老师的唐卡绘画知识渊博,在传授中对理论知识的重视,他的学生们也具有深厚的唐卡理论知识,这对于唐卡艺术的传承是非常重要的。
嘎玛德勒老师,是噶赤画派第十代杰出传人。噶赤画派起源于16世纪,是嘎玛噶举的宫廷画派。人物面部多为“秀骨清相”的长脸,神情沉稳肃穆。而最精彩的是,此画派的晕染,大多采用点染,这种画法来自克什米尔风格,即用笔沾口水小笔触一点点地着色,非常考验画师的心力。嘎玛老师今年81岁,居住位于昌都县一百多公里的嘎玛乡,由于路途艰难,这点距离,开车需要四个多小时。正因如此,嘎玛乡显得格外偏僻。我问老师:为何守在这里?如果出去,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噶赤这个画派的风格。老师坚定地说:嘎玛乡是噶赤派的发源地,无论新一代画师如何发展,他作为老一辈的画师,必须坚守!
文殊菩萨(西合道)
彼岸之光
真正地投入唐卡艺术中的人,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他们身上共同的东西,就是谦逊。这种谦逊是对传统的坚持,对因果的敬畏。与他们的交往中,使我常常地受到震动。
而我,希望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将西藏唐卡艺术从高高的雪域请下来,将它的整体风貌最大程度地完美呈现,使那些在历史上灵动过的线条,闪耀过的色彩,鲜活地展现眼前。
最终,站在一幅幅精美的唐卡面前,那些放下自我,虔诚安静的画师们,传递过来的是彼岸的灵光,这种光能穿破此间烦恼的迷障,绽现宁静与祥和。
我想,这种当下的感觉是突破空间与时间的,一如佛陀在2千多年前,拈花的刹那。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