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OA美术馆位于离东京一个多小时火车程的静岡県熱海市,坐落于半山腰临近海边,是个无论藏品还是建筑、风景、周边产业都别具特色的博物馆。
我主要是为了日本国宝级画作尾形光琳的「紅白梅図屏風」而去,因为此作只在每年二三月展出一个月,于是就果断翘课了。事实证明太值得不过。
光琳「紅白梅図屏風」江户时代 18世紀
说到光琳(1658-1716),一般都是把他认为是琳派的创始人——琳派的琳就是光琳的琳——但其实光琳之前就有宗達(活跃于17世纪前后)开始了这种去除了写实色彩、极具装饰性和平面设计感的画面。
法桥宗达「松岛図屏风」江戸时代 17世紀
*宗達在1630年代前是叫俵屋宗達,俵屋是他所效力的工作室的名字,俵屋也因宗達而成为了极具人气的品牌。成名后宗達被赐予了法橋的名号,如果没记错的话是佛教里的一个法号。这是对他能力的极大肯定,简单来说他不必再局限于生产大量屏风啊扇子啊,而是可以投入更多精力去创作、为更大牌的顾客(包括寺庙、幕府)服务。这幅画的签名是法橋宗達而不是俵屋宗達,所以可以推测是宗達后期技法和风格都成熟以后的画作。
说回琳派。琳派画家不拘泥于描绘出真实、立体的景色或花鸟,而是专注于色彩和图案,结果就是非常平面、设计感和装饰性很强的作品。比如这张光琳的「紅白梅図屏風」自然背景被完全抹去了全然是一片片小方块的金箔纸贴出来的满目金色,整幅屏风没有了照片式的景深,仿佛是梅树和河水被抽离出现实的自然场景,穿越到了这同一扇平面上。
局部图:水波
这样的波纹图案被日本人称作是“光琳波”,可见其影响之深远,现在很多染布啊封面设计啊都能看到它的影子。我仔细看了看,这些花纹到了河流边缘基本是戛然而止的,就好像河流完全跟金色背景不在同一时空一样——这又回到上面说的穿越大法了。正是通过这样花纹式的波纹和夸张的河流形状,光琳在没有交代景深的情况下给观者们营造一种「啊一大波水流正在朝我袭来!」的感觉(当然了这是我个人的感觉ww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展览的解说,科学研究发现这些波纹的图案有残存银,而且黑色部分检测出硫化银,推测这原是银箔后来被硫磺氧化成黑色。我不懂化学,但是试想看看:如果这些黑色的笔画通通是银色,那得多壮观啊,真的是波光粼粼了,配上金光的背景,这屏风一定又是另一番风味。
[page]
局部图:树干、签名
树干的画法也很特别。没有勾勒的痕迹,完全是颜色相互交融后产生的效果,在我看来完全画出了树皮的质感。这种技法被称作たらし込み,简单来说就是在一层颜料未干之前上另一层。据说最早是宗達运用的(仔细看可以在上面那幅「松島図屏風」中的山峦中体会),但再往前追溯这种利用水的流动性的画法是可以追溯到室町时代的大师——雪舟。雪舟对日本的美术影响之深远一两句说不清,现在所知的就有7大流派自诩为雪舟的后代,琳派也是其中一支。
*签名犹如上文所说是法橋光琳。而在屏风右边的签名是青々光琳,个中原因我还得研究研究。
回到博物馆本身。除了光琳的「紅白梅図屏風」moa还有许多其它藏品,定期展出。因为馆内不给照相,就从官网转张图,以下是moa所收藏的精品:
丰臣秀吉 黄金茶室
[page]
moa也会展出大赏的获奖作品比如
千住博 WaterFall
除了展览画廊外,moa还有一个能楽場(每年只有两三次能剧表演,想看的同学尽早上官网查比较好)、光琳故居、茶室等等,外面依山傍海风景真心不错,还有一大片竹林。
光琳故居
茶社
竹林
[page]
能剧场
最后简单说下美术馆的创立人冈田茂吉,他本立志做画家,但由于眼睛残疾,转战到推广美术馆的事业。他为了防止优秀作品流失海外,在战后致力于东方美术杰作的收集,也是日本画运动中的领头人物冈苍天心的朋友。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