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艺术史上,有这么一个人往往拿来与梵高并论,那就是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
他生于法国巴黎,是印象派画家。大部分艺术史家把高更归于后印象派,并将其同塞尚、梵高并称为法国后印象主义的三大画家。
保罗·高更 Paul Gauguin 1848-1903 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陶艺家、雕塑家及版画家
今年春天,一场名叫“高更:变形记”(Gauguin:Metamorphoses)的展览在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开幕,为人们呈现一个不一样的高更。
一直以来,外界对高更的认知大多停留在其油画、雕塑作品上,事实上,在版画领域高更也颇有成就。
他的木版画及锌版画不仅开拓了新的艺术领域,也是我们进一步了解高更的一个视角。
此次展览着重展示的就是高更创作的稀有版画和素描作品,以期探求它们与高更在木材或瓷器上所创作的那些杰出油画、雕塑作品间的关系。
可以说,这是一次全面、深度解析高更艺术魅力的展。
近150件作品在这次展览上呈现,囊括了120件纸上画作、30余件油画及雕塑作品。
关于高更其人,向来是特立独行、孤傲反骨,这样的性格其来有自。
他的外祖母是无政府主义、争取女权等社会运动的重要领袖,高更也继承了这个家族热情、独立与爱好自由的血统。
童年时,高更就曾因缘际会远赴南美秘鲁、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地,这些异域的建筑、人民、音乐、艺术,不断滋养着他好奇的眼光。
到了17岁,高更便选择做个水手,告别母亲,踏上漂泊。之后又投身海军,直至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退役后才回到战败的巴黎。
之后,成为上班族的高更,结婚生子,步入普通人的生活。
然而这个从来都不喜欢都市文明,反而向往蛮荒的生活的不安灵魂,又怎肯被平凡人的步调束缚,这一次,他决定成为一个艺术家,也渴望成为真正的野蛮人。
[page]
所以,相比那些追求精致的艺术家,高更的作品风格更趋于“原始”,这是他一生都在寻找的来自原始的生命力。
高更的绘画,用色和线条都较为粗犷,且摒弃了理性的色彩分析法,转而以更主观的角度,由内心去诠释、使用主观色彩,往往脱离众人对固有色彩的认知,搭配简单大胆的平面化构图,风格强烈且富有装饰性。
高更的第一个重要系列版画创作于1889年,这组作品是在梵高的鼓励下诞生,同年展出于巴黎世界博览会。
也正是在这场博览会上,高更因看到那些来自遥远国度的展品而深受感动,再次燃起了对旅行的渴望。
在给亦师亦友的毕沙罗的信中,高更这么写道:“人到了某个年纪,不能保有两个目标。”
为了继续实现他的野蛮行与艺术梦,高更与画友查尔斯·拉瓦勒在巴拿马当苦役,赚取微薄工资,前往西印度群岛的马汀尼克群岛。
[page]
四年后,1891年四月,他从马赛起航,经苏伊士运河、澳洲、新西兰,停驻在奥克兰的毛利文化民族博物馆,研究毛利文化。
这也是高更首次踏上梦中的世外桃源——塔希提岛。这几乎就像是高更人生汪洋之中的一片宿命故乡。
然而,仿佛命运弄人一般,高更的身体也出现了问题,无奈之下,他只能提出返回法国的申请。
1895年,高更重返塔希提岛,进入他人生艺术创作的焦点与革新阶段。他不打渔,只画画。
在那里,日常生活、充满异国情调的神话、天主教信仰、对先祖及鬼神的恐惧,对高更来说都令人兴奋,吸引着他探讨、表现欲望。
于是,在高更后来的木刻版画作品中,人们目之所及均是激进与敏感的情绪,以及充满怀疑、渴望与恐惧的复杂人物特征。
和商业平面艺术相比,这些版画作品乍看起来显得笨拙不堪,色块层层覆盖、轮廓模糊,恰恰加深了作品独特而神秘的层次感以及强烈的色彩对比。
期间,高更反复对纸、油漆和版画技术进行实验,作品也随之变化,以至现在在研究人员所及范畴之外,仍有不同版本出现, 且每个版本都是孤本。
在这一时期的大量画作中,高更还填入网纹涂层,以细微的着色和不经意的标示等,开创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创作手法。
同时,在1889年至1903年间,高更也创作了大量的素描作品。这些杰出画作同样见证了他艺术创作手法的多样性。
看到这儿,你大概会发现,出现在高更作品中最多的,还是塔希提岛的女性。
南太平洋热带岛屿上的塔希提岛女子的神秘、健壮、性感和古铜色漂亮皮肤被高更一一记录,他用红、黄、蓝、白、黑等醒目的纯色平铺,将土著部落散发着原始美与野性美的形象移到了画布上。
然而这些灵异色调的画被运回欧洲后却一度被认为即粗鄙又丑陋——它们彻底颠覆了欧洲绘画的传统和审美。
直至1903年,高更客死他乡三个月后,日后成为法国研究东方文化大学者的谢阁兰——当时是个青年医生——随同医疗队到塔希提岛救灾,走进高更与世长辞的那间小屋,那些余下来挂在墙上的、涂在玻璃门上的画才被发现,令谢阁兰震惊,并在日后的文化刊物上多有论述。
“野蛮人”高更取得了胜利,他被追认为画坛巨匠。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