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姚进庄:我眼中的苏立文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1995 年,苏立文夫妇在英国牛津诺斯穆尔路 16 号家中

作为一个备受尊重的学者,苏立文教授与众多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学者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其中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副馆长的姚进庄博士便是其一。2004年,姚进庄作为助手,陪同苏立文教授访问了北京、上海、香港。到了2008年,时任西雅图艺术博物馆中国艺术部主任的姚进庄,邀请苏立文为王怀庆的个展撰写文章。因此在苏立文教授逝世以后,与其交往深厚的姚教授提笔写下了他眼中的苏立文,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学者背后不为人知的一面。

苏立文教授,著名的艺术史家和现代中国美术史支持者,写下本文的这一天本应是他97岁生日。他本将在早上9点左右起床,早餐吃烤面包,也许还会喝一杯加了过期牛奶的速溶咖啡。经历过战争,他留着各种物品,从飞机上的小勺子到那曾经合身但现在对于他清瘦的身材略显宽大的毛衣。他的助手本将在早上10点来帮他寻找与他目前研究相关的资料,或在他的朋友致电贺寿之际帮他清理冰箱。他很少做“外国食品”——除了意大利调味饭[Risotto],他会做中餐来过圣诞节——而午饭可能会做一碗中式面条。面条出奇美味,而且每回味道都不一样——因为“汤底”不同。我后来得知,味道都是前一晚调好的。吃过午饭,他的助手离开后,他会小睡一会,然后驾驶他那有二十年车龄的宝马车去车站旁的中国超市,为晚上聚餐做准备。一大群学生,或者照他的说法,“小畜生们”会在午后5点前到来,有些人会带上饭菜。迈克尔还会以一杯加汤力水的苦艾酒开始他的夜晚。

遗憾的是,迈克尔2013年另有打算。安静而又平和地,他在9月28日离开我们,去与他59年来挚爱的妻子吴环(Khoan)相会,她经历了与早期老性痴呆症的长期斗争,在十年前同样令人始料不及地离世。那时候,尽管迈克尔已八十多岁,他却一直没有想过为照顾妻子去找专人帮助。他从不认为照顾妻子是累事,单纯地满足她的各种需要。

人们钦佩迈克尔如此高龄,却能忍受长途且频繁的旅行,常常以为他是要追回在牛津照顾吴环的时间。却鲜有人知道这是他悲痛的方式。吴环死后一年,他“计划”到中国长时间逗留,他已数年未访华。他到达以后才致电朋友和艺术家们并安排会面。作为他的助手,我当然对与他有一起旅行机会感到兴奋,直到他交给我一封说明他要是在中国过世要联系什么人的信件。自那次访华后,他每年都被邀请去中国。大多数情况下,他都自付旅费。他总是带着吴环的肖像旅行,把它放在床头。

认识他的人看来,他总是能帮上忙,也总让我们感到自己与别不同。他善于制造他需要帮助的印象,尤其是在飞机场里,他会咳嗽,以令机组人员允许随行助手进入商务舱候机室。他并不真的需要助手,无论在家还是在其他地方,他都能很好地照顾自己,但他仍跟别人说他从我们助手这里获益良多。他带我们到从没去过的地方,开拓我们的眼界,并把我们当作朋友介绍给重要的学者和艺术家,数十年前,他们中一些人也是他的朋友,也得到过这种礼遇。迈克尔帮助我们,却不让我们感到不恰当。我们向他求教各种问题——无论是关于研究、职业、恋爱或是家庭——我们在每周为他“工作”的时候都会问他。很自然地,你就会把迈克尔当作最好的朋友;因为他只会凡是为你的利益着想;我们无须关心自己对他有多重要。我们需要迈克尔的时候,他总在身旁,那种担心又有何紧要?

迈克尔对待工作也如他待人一样真挚和严谨。他重视工作,以至于他对自己却重视不足,也没有完成名为《跟我谈谈毕加索》(Tell Me About Picasso)的自传。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热情,他没有浪费时间沉浸于过去,他也没有那让他抵制新思想的自负。他总是带着笔记本,从不停止学习;研究是他日常生活中的组成部分,就如与艺术家和学者的闲谈与他的学术密切相关一样。他并不十分看重批评理论,认为这些理论使我们不能集中精力提出恰当的问题。他不回避对宏大,甚至是陈腐问题的处理,尤其是对无艺术方面经验的读者而言重要的问题,比如“中国艺术的本质是什么?”或“为什么中国人这么重视诗、书、画?”通过数十年的教学,他是在西方把中国艺术建立为重要学术研究科目的主要动力。他的重要著作,包括《中国山水画的起源》(The Birth of Landscape Painting in China )(伯克利,1962年)、《中国艺术史》(The Art of China)(第五版,伯克利,2009年)、《二十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Art and Artists ofTwentieth-century China)(伯克利,1996年)、《东西方艺术的交流》(The Meeting of Eastern and Western Art)(伯克利,1997)和《三绝:中国诗书画》 (The Three Perfections:Chinese Painting, Poetry, and Calligraphy)(修订版,纽约,1999年),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已成为学生和收藏家们的标准教科书。

他对现代中国艺术的巨大贡献——这本身就是能写上一本书的主题——来自他对艺术家意图的敏感,来自他能把众多艺术家放在其语境中的客观评价,对全球艺术家百科全书般的知识,和他那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的迷人而诚恳的写作风格。2013年8月撰写吕寿琨的文章可能是他最后发表的一篇,他回答了什么是禅的问题——这个问题明显是如此复杂,以至于他都以表明“知者不言”作为开头。“我相信”,他继续写道,“禅包含着生命、和谐、统一、觉悟的感受,可感而不可言。”他或许也是这样看待艺术的——在艺术能够创造超然感受的意义上——但是我们应该能描述艺术。他生动地讲述了许多艺术家的目标和成就,他们中很多人因此而蜚声国际。他的信念和可靠的判断启发并教育了一代代学生和有抱负的艺术家。确实,他的很多著作仍是畅销书,重印多版并翻译成各种语言。他的友善、和蔼,和他把人们联结到一起的努力——联结古今、中西不同的人——将被深深铭记。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