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为啥蒙德里安画点方格就是大师?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Piet Mondrian(皮特·蒙德里安,1872—1944),是风格派最核心的人物。荷兰人,生于1872年,从小就因为过人的天分而知名,十七岁就拿到小学绘画教师的资格,二十出头,就已成为荷兰新一代的重要画家。

作为艺术大师,他对自己作品的颜色是十分挑剔的,蒙德里安画的格子作品中常是跳动的鲜亮色彩,让人一看便不能忘却,然而形成这样的风格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的。他从早期的传统的风景画中,变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从灰暗的色调变为明亮的高色调,一步步走向了极简主义风格。

接下来小编从具体作品入手为你们梳理下:方格大师蒙德里安的艺术之路。

蒙德里安生于荷兰中部的阿默斯福特,父亲是一位清教徒和热衷美术的小学校长,环境条件使蒙德里安从小就能接触美术,而宗教对蒙德里安来说更是他的启发、转变风格的关键。

八岁时蒙德里安立志要当画家,但是家人认为艺术家是一项不稳定的工作,蒙德里安与父母多次商量之后,他承诺要取得美术教师资格养家糊口,这才让蒙德里安的父母答应让他学习绘画。在17岁取得小学教师资格之前,蒙德里安是在他的叔父福尔兹·蒙德里安的指导下学习绘画。福尔兹是一位海牙画派的画家,因此蒙德里安得到写实浪漫的真传。

1892年蒙德里安进入阿姆斯特丹的国立艺术学院,正式接受学院派的训练,也奠定了他深厚的写实能力。

风景画是蒙德里安初期的绘画主题,此时的作品仍旧弥漫着十七世纪荷兰绘画的风格与精神,受到了印象主义、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影响渐渐脱离了海牙画派的表面形式。

Village Church, 1898.

View of Winterswijk, 1898-1899.

 

Along the Amstel(布面油画,1903,印象派) 

Meandering Landscape with River(水彩,1907) 

Nature died with Sunflower(木版油画,1907)

 

Alberi(布面油画,1908)

很难想象以上是蒙德里安的作品吧……

[page]

1903年蒙德里安以“静物”(Still Life)获得艺术家会的肯定,坚定他将绘画当作终生职业意念。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见严谨的构图和豪放生动的笔触,兼具现代与古典的优点,在同辈画家中已渐渐竖立自己的风格。

1909年蒙德里安经历了自己的宗教革命,他加入了“荷兰通神论者协会”,接触了新柏拉图主义和多神论思想,使得蒙德里安发现自己,思考人类存在的价值。这项转变也改变了蒙德里安创作的方向,开启新造型主义的思考方向。

?

Avond (Evening): The Red Tree, 1908-1910.

1911年蒙德里安见识了毕加索和布拉克等立体派的作品,感受极大的震撼。立体派讲究的立体事实和明确客观都是蒙德里安追求的目标。随后前往巴黎研究立体派的绘画风格。他不断分析眼睛所见的影像,并且加入了音乐性作品充满了节奏感。蒙德里安成功的从立体派中吸取精华,作品以抽象的方式呈现,并加入了自我的风格,脱离了立体派。

  

The Gray Tree, 1911,78.4×108.9cm.

在这幅画中,蒙德里安关注的焦点是树枝与树枝、树枝与树干以及树与其他物象之间的造型关系。我们看到,树撑满了整个画面,树的枝干几乎全部伸展到画框,仿佛画框把树剪切在它所包围的空间里。树的个别特征已被全然抹去,我们所见到的,是高度抽象化的图 形。尽管如此,深色的枝干在中性的灰、绿色小碎面中依然显示了蓬勃的生命力。这是蒙德里安从立体派中获得的新启迪: “克服自然的表现又不违反自然本身的真实”。

Still Life with Gingerpot 1, 1911.

Still Life with Gingerpot 2, 1912.

从1912年开始,受到立体派画家的影响,抛弃现实世界的复杂枝节,回归原始的颜色和线条。蒙德里安,以其独特的“水平线——垂线”和原色、非色组合的极简绘画图式,将现代抽象绘画带到了一个新阶段。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他绘画的核心倒并不是抽象,而是某种内在的精神性追求。

 

Flowering apple trees,1912,78×106cm.

 

Composition n. XIII (B028), 1913.

在1912年阿姆斯特丹的“近代美术联展”中,蒙德里安送展了这幅《开花的苹果树》。依然是树的主题,但几乎走到了纯抽象的边缘。形象被进一步简化至碎面,而几乎成 为图案的象征。我们可以看到,树干与枝杈变成了直线和弧线,它们相互交错,产生某种特别的律动感。色彩则采用了柔美的淡绿、淡黄色系,给人轻快和愉悦之 感。画面上,树的基本形态其实已经消失在一种黑色线条的网格之中。整个画面都被网格笼罩着。这种网格的结构,显示出中间稠密而四周逐渐疏松的构成秩序。这 种所谓集中式的结构,在蒙德里安以后的作品中经常出现。

[page]

蒙德里安发现了新的个人形式,他使用更基本的元素创作(直线、直角、三原色)组成抽象画面,此时期的代表作“线与色彩的构成”色彩柔和、充满轻快和谐的节奏感。

 

Composition in Oval with Colour Planes 2, 1914,Oil on canvas,113 × 84.5 cm.

  

Pier and Ocean 5 , 1915.

他住在海 边,画了一组以大海为主题的系列画,题名为《海堤与海》。我们这里所见的这幅《海堤与海·构图十号》便是其中之一。这组画,是他根据户外写生时所作的素描 稿所绘。他曾经在斯赫维根海岸漫步,连续数小时地凝视海面的波光,那儿有一道伸人大海的破败的防波堤。他反复地在这组画中,表达他在海边的感受。这组画, 有一种宁静的、不带感情因素的美。

 

Composition with Gray and Light Brown, 1918.

 

Composition with Grid VII, 1919.

 

Composition with Grid IX, 1919.

[page]

随着他自我风格的逐渐清晰强烈,画作内容从写实主义变得抽象再变成最根本的几何形状,他的用色也就越简单越趋于单纯。对比也从暧昧一片变得愈加强烈清晰。摒弃一切间色,最后锁定三原色进行疯狂的创作,并在红蓝黄这个色系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玩味它们之间的比例、位置关系。

 

No. VI / Composition No. II, 1920,Oil paint on canvas,99.7 × 100.3 cm.

Composition with Large Red Plane, Yellow, Black, Grey and Blue, 1921,Oil on canvas,95.7 × 95.1 cm.

  

Tableau I, 1921.

 

Composition Avec Bleu, Rouge, Jaune et Noir, 1922.

时装设计大师Yves Saint Laurent对这件作品珍爱有加,并以此设计了一系列的裙子。

[page]

 

Composition A, 1923.

 

Lozenge Composition with Red, Black,Blue and Yellow, 1925.

 

Composition with yellow patch, 1930.

 

Composition with Red, Blue and Yellow, 1930.

《红、黄、蓝的构成》,1930年,布上油画,45×45厘米,苏黎世私人收藏。

这幅作于1930年的(红、黄、蓝的构成)是蒙德里安几何抽象风格的代表作之一。粗重的黑色线条控制着七个大小不同的矩形,形成非常简洁的结构。画面主导是右上方那块鲜亮的红色,不仅面积巨大,且色 度极为饱和。左下方的一小块蓝色、右下方的一点点黄色与四块灰白色有效配合,牢牢控制住红色正方形在画面上的平衡。在这里,除了三原色之外,再无其他色 彩;除了垂直线和水平线之外,再无其他线条;除了直角与方块,再无其他形状。巧妙的分割与组合,使平面抽象成为一个有节奏、有动感的画面,从而实现了他的抽 几何象原则,“借由绘画的基本元素:直线和直角(水平与垂直)、三原色(红黄蓝)和三个非色素(白、灰、黑),这些有限的图案意义与抽象相互结合,象征 构成自然的力量和自然本身。”

[page]

 

Lozenge Composition with Four Yellow Lines, 1933,Oil on canvas,80.2 × 79.9 cm.

 

Composition B (No.II) with Red,1935,Oil paint on canvas,80.3 × 63.3 × 2.4 cm.

 

Composition C (No.III) with Red, Yellow and Blue, 1935.

 

Vertical Composition with Blue and White, 1936.

 

Composition with Blue, 1937.

 

Place de la Concorde, 1938-1943.

[page]

 

Composition No.10, 1939-1942.

 

New York City I, 1942.

Broadway Boogie Woogie, 1942-1943.127×127cm.

《百老汇爵士乐》是蒙德里安在纽约 时期的重要作品,也是其一生中最后一件完成的作品,它明显地反映出现代都市的新气息。依然是直线,但不是冷峻严肃的黑色界线,而是活泼跳动的彩色界线,它 们由小小的长短不一的彩色矩形组成,分割和控制着画面。依然是原色,但不再受到黑线的约束,它们以明亮的黄色为主,并与红、蓝间杂在一起形成缤纷彩线,彩 线间又散布着红、黄、蓝色块,营造出节奏变换和频率震动。看上去,这幅面比以往任何一件作品更为明快和亮丽。它既是充满节奏感的爵士乐,又仿佛夜幕下办公 楼及街道上不灭灯光的纵横闪烁。这是蒙德里安艺术生涯的最后一个新发展。

Victory Boogie Woogie, 1944.

“红、黄、蓝”的绘画风格不仅体现了一种理性主义的完美思想,更被认为是影响后现代主义风格绘画思想的渊源之一。他却把几何学作为造型的基础,追求造型的普遍性,寻求一种体现永恒价值的艺术。因而蒙特里安的绘画是抽象的,因为他排斥一切写实的现象。

蒙特里安认为:以往的艺术都不具有永恒的价值,因为它们是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或是对稍纵即逝的情感的表达。

1944年2月,他因严重肺炎而去世。蒙德里安一生的作品,清楚地展示了他从写实主义到几何抽象进程中的一次次努力和一次次成就。这是一个目标明确、永远精进的漫长历程。他如此坚持不懈地运用他的新造型主义原则,以致于他的名字已与新造型主义融为一体了。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