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家谢晓泽
“透叠:谢晓泽新作”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图书馆”系列中的新作品,“正反视角”系列中五幅大尺寸的画作,以及一系列以微博为灵感而创作的作品。
每三四年,谢晓泽便拓宽一次作品题材范围,这样的调整使他不得不经常重新探索每件作品中所注重的真实性与抽象性。二十年前他初次创作出一批成熟的作品,而执着的他至今仍然坚持那些主题,并围绕着这些相同的题材创作出不同系列的作品。他也时常会将作品中描绘的题材和元素融汇到自己设计的展览布置之中。而被人所熟知的图书馆系列作品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西方图书馆”系列中的第一幅作品创作于1993年,然而艺术家至今仍没有放弃这一主题。当他旅居美国后于1994年末第一次重返故土时,便开始创作“中国图书馆”系列,这一主题也延续至今。十年后谢晓泽改变了关注角度,并于2005年开始创作“美术馆的图书馆”系列,也对图像来源作了更为明确的处理。只要能找到可以激发其好奇心的图书馆及档案馆,他将毋庸置疑地坚持这一系列绘画。
谢晓泽喜欢在一些图书馆和档案室中徘徊,也坚持创作能够反映其内部密闭环境的作品。与此同时,他于1994年至1999年间创作了一些装置作品,统一命名为《解读历史》,表现出艺术家对社会问题以及政治局面的关注与诠释。在1994年的作品《旗帜与横幅:中国学生运动100年》中,谢晓泽采用历史文献以及照片来展现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起,学生示威与游行在中国政治事件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而一年后他的作品主题超越了中国历史的范畴,转而关注纳粹焚书事件,并创作了《夜想曲:纳粹焚书》(1995年)。
谢晓泽 2008年4-11月 广州日报 122cm*234cm
谢晓泽于1998年5月再次丰富了其作品题材,开始创作报纸系列。他所选择的多是过期的、存放于图书馆书报夹中的报纸,并几乎没有展现这些报纸的内容。类似于图书馆系列里书架上的书籍产生了自己的画面韵律感一样,这些层叠起来的廉价新闻报刊给予艺术家充足的想象空间,任其在每一幅画布的构图中作出形式上的各种变化。而报纸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即对当前时事的即时报道,也由此被忽略了。谢晓泽同时在两个不同的领域里进行创作:一方面他是位不理纷争的画家并极其擅长浮雕式灰色写实画中的细节表现;而另一面他也是位拥有政治意识的艺术家。9.11事件的发生使得他明白这不再是一个有效的处理方式,时事走到了他的意识前沿,而历史也不再是如同装置艺术作品那样来体现今天,而是将我们浸浴在现在的每时每刻中。
在“片断”系列中,谢晓泽从一个更近距离的角度来观察和描绘那些堆叠起来的报纸,并按日期将报纸组合起来。这些作品使观者捕捉到一些事件的蛛丝马迹,其中包括伊拉克战争等容易辨识的重大事件,以及那些因为刊登在离当天头版新闻较近的位置才被人关注到的当地新闻。画面的截取使得报纸上的文字内容失去了完整性,无论是英文或中文,这些支离破碎的残句仅仅为观者提供了一些阅读的线索。这些引人注目的叙事油画作品充满了悲怆感和戏剧性,与谢晓泽的图书馆与档案室系列产生了强烈对比,充分展现了他的双重创作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另外两处谢晓泽对如何表现和描绘历史所作的改变,一是突出对过去的解读往往模棱两可,另一个是当下的不确定性。早在1995年,其“权力的剧场”系列就显现出他十分着迷于政治家的表象及阴谋。十年后,他仍在继续探索这个主题,但是改为运用中国传统的笔墨纸砚创作了一系列更具画面感、也能够反映当时国际时事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他将对媒材的精湛运用及对历史事件的准确描述置于同等的重要位置。2007年以来他创作的“正反视角”系列的灵感来源于报纸上一面的内容映透到另一面的现象,其所探讨的是由当今世界爆炸式的即时新闻所引发的问题。每天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分析及图像排山倒海般地摆在人们面前,然而由于媒体常常将具有深远意义的新闻与无关紧要的杂事混为一谈,这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许多无与伦比的机遇,也同时引发了一些潜在的问题。
[page]
谢晓泽 中国图书馆35号 122cm*169cm
+++正反视角
在“正反视角”系列中,谢晓泽采用了不同的手法,用透明化及视觉冲突取代了“中国图书馆”系列中采用的空间和色调的一致性。从上世纪早期的毕加索和布拉克到现在,众多风格迥异的艺术家都以报纸作为题材。毕加索和布拉克首创了利用报纸来作为拼贴艺术的元素。在他们的作品中,运用报纸只是为了形式上的需要,而不是为了强调报纸上刊登的内容。然而对于其他一些艺术家来说,内容恰恰是最重要的一面。例如安迪·沃霍尔在其最早的波普主义绘画中运用1962年的大众媒体为素材,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每日新闻》和《129人丧身于飞机失事》。对于河原温来说,报纸的即时性引起了他的兴趣。1966年1月4日,他在纽约创作了第一幅“日期作品”,并将此系列一直持续到今天,其中许多作品还附有当地报纸,记录了绘画创作当天所发生的事件。
谢晓泽也许超越了其前辈,将报纸的各种特征都融入到创作素材之中,对新闻的内容以及被呈现的方式给予了同等地位。那些不能够用传统创作方式充分表现的重要主题以及国际事件,被他通过运用新闻印刷品描绘出来。有关这个问题,几年前他说道:
“在层叠的报纸里,你可以找到世界贸易中心的废墟图像,巴格达白日和黑夜的轰炸景象,自杀式袭击中受害者的痛苦脸庞??对于每天发生的事件,你又能够说什么呢?已经没有能令人震惊的事了。在新闻报纸系列绘画中,我寻找到了一个新的方法,将我早期图书馆绘画中的想法和兴趣与如何展现历史事件结合在一起。在风格上,我运用了绘画历史,同时也融入了纪实摄影。我将图像作为文字,也将文字作为图像来运用。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促成绘画和摄影之间的对话,关于艺术的社会性与政治性的讨论,以及观念主义和唯美主义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中国图书馆54号,油彩,亚麻布,(200 x 470 cm)
“正反视角”系列呈现出当今新闻报纸中令人困扰的拼凑感,它不是像“片段”系列中通过报纸的层层堆叠,而是一丝不苟地在画布上展现图像由报纸的一面映透到另一面的现象。在运用丙烯和塑料模具将报纸背面的图像复制到画布上之后,谢晓泽重复利用同样的方法将报纸正面的文字也转译到画布上。对于报纸正面的重要图像,他运用了油彩,由于油彩干得相对较慢,他可以花更多时间取得更逼真的效果。本次展览的几件作品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2012年5月5/6日F.T.》中开罗的暴动,以及《2010年5月13日南方周末》中富士康公司员工由于工作压力而引发的自杀。
历史绘画无可质疑是最备受推崇的绘画类型之一,而谢晓泽这些复杂的绘画作品可被堪称为当代的历史绘画。在一个相对没有重大纪事的世纪中,他描述了一些重要时事,但同时又不落入俗套,而这种成功取得的效果与他在图书馆系列里将真实感与形式统一性两者兼顾的能力是相得益彰的。
谢晓泽 中国图书馆56号 布面油画 中国图书馆54号,81cm x 159cm
+++微博
微博已成为中国当今最流行的信息来源,互联网时代之前由书籍和报纸所传达的信息和见解如今常常通过这一渠道迅速地传递给大众,于是微博图像自然也成为谢晓泽的创作主题。微博与过去的通讯方式不同,尤其体现在它传递新闻的瞬时性。任何拥有iPhone并持有推特、脸书或微博账户的用户,只要身临其境便可以上传能够产生巨大政治影响力的图片,因此可以想象这些日益风行的社交网络会使世界各地的独裁者感到紧张。这种通讯方式的强大力量最近在伊朗、突尼斯、埃及以及其他国家的事件中充分体现了出来。谢晓泽在大约一年前注册了自己的新浪微博帐号,并立即意识到这一讯息交流方式将成为他的另一个创作灵感源泉,并为他提供新的素材。
源源不断的信息让谢晓泽兴奋不已,他曾谈起从地方琐事到政府腐败的传闻,未经筛选的信息毫无间断地传播着。在过去,除非有奇迹发生,这些信息一般是不可能通过传统报刊传递的。他开始下载图片,并将感兴趣的题材用屏幕截图保存下来。从他的图库可以发现一些他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例如污染、房屋拆迁问题、暴力以及社会丑闻等,这些都是一些社会核心问题,但也是被主流媒体所故意无视的题材。谢晓泽选择了较小尺寸的铝板来代替传统画布或纸张,并在每张铝板上画上微博标志以及能够表明微博博主或转发博主身份的数字及文字。这些被随意挂在刷有中性灰色涂料的墙面上的铝板画精确地显示了特定的事件,其中一些只有通过微博才能被公众了解。这样的展出方式带来的不稳定视觉效果,映射了庞大图片库每分每秒都在不断扩大的无形特征。
+++透叠
在谢晓泽每次新的展览中,他都坚持不懈地延续着自己的想法以及创作方法,并在过去取得的成就上添砖加瓦。本次展览从布面油彩(“中国图书馆”系列)到布面丙烯和油彩(“正反视角”系列),最后到铝板油彩(“微博”系列),每一个主题都选用了最妥帖的媒材。这也呈现了另一个过渡:从无法及时传播信息和见解的书籍,至很快就过时的报纸,直到所有人都可以即时免费阅览的微博。而“透叠”无疑是对此精妙转变的一种视觉隐喻。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