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木心之绘画:师承林风眠却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今年的春晚因为一句“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使得更多的人认识了木心。木心的诗歌火了,但是你看过他的画作吗?他写诗、作画、谱曲无一不能,堪称全才。陈丹青曾评论师尊木心:“所有真正的艺术家都耐得住寂寞,所有作品是在寂寞中诞生的,绝对的寂寞,他要这个。”也许这种耐得住寂寞、不浮躁所产生的纯粹美,正是我们现今所或缺的。

木心画作

木心的绘画传世不多,表现的也大多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自然山水题材。他的创作受到其师林风眠的影响,又将中西文化融合贯通在自己的创作中。这种绘画面貌源自于他的精神世界——既有古希腊的高贵与静穆,又有《诗经》的不隔之美。形成了一种似乎可以跨越时代、跨越文化断层的艺术美感。

木心自己曾说:“文学既出,绘画随之,到了你们热衷于我的绘画时,请别忘了我的文学。”反之,热衷于他的文学时,亦须记住他的绘画。

[page]

木心是谁?

2011年12月21日,凌晨3时,乌镇还未醒来。

没有等到一天后的冬至,诗人、文学家、画家木心先生,因病在故乡与人间匆匆而别,享年84岁。

木心一生,堪称传奇——从乌镇到上海,从上海到纽约,再从纽约重回故乡。84年,始终孑然一身,惟有文学与艺术相伴。

当记者问起“木心先生在最后的时光有没有外出”时,木心花园周围的多数人这样回答:“木心是谁?”

他们不曾知道,就在这个凌晨,一位传奇的老人孑然离开,为中国文化界留下了永远的哀伤。

今日推荐纪录片:《木心:来自地下的笔记》

影片简介:

木心先生(1927-2011), 一位坚毅的艺术创作者,真正的世界级艺术家。於去(2011)年12月21日过世了。木心被认为是二十世纪非常原创与极为重要的艺术家之一,然而尚有很多数的民众不知道他。木心最大的仰慕者与支持者-知名艺术家与评论人陈丹青,认为木心是他的教师也是精神导师。他们认识了25年也在同一年代住在纽约市皇后区。

而曾获三次奥斯卡纪录影片提名的导演Francisco Bello 与 Tim Sternberg在2010年12月曾在2010年间前往中国数次访问木心,制作了记录片「木心:来自地下的笔记」(Notes from the Underground),这一个访问见证了最后期的木心。

我们拍摄木心生前纪录片的经过(节选)

(译者按:此文作者为美国纪录片导演Tim Sternberg和Francisco Bello,他们于2010年赶赴乌镇为木心拍摄他生前唯一一部纪录片,历时一周。翌年,木心辞世。)

所有这些,都无可辩驳地证明着他践行了他自己的年轻时的承诺,用他自己的话说:“人不可辜负艺术的教养”。

和木心道别后,我们心理很清楚,以他的年龄,这很有可能是他最后一次接受访谈拍摄了。这让人有些心酸,毕竟老人在我们采访时是那么有生气:脸上几乎没有皱纹,仿佛岁月没有在他面孔上留下痕迹,他的眼神清澈,思路很活络。

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片子能让跟多人认识木心。他教我们人怎样在艰难的处境中生活。他让我们知道重要的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你到底做了什么。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