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复象的幽灵”:探索一种可能的艺术机制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开幕现场 嘉宾合影

近日,新展“复象的幽灵”于玉衡艺术中心正式开幕。玉衡艺术中心负责人王刚、策展人鲁明军及多位艺术家应邀出席。展览涵盖了17位当代艺术家的绘画、雕塑、装置、录像等多种媒介形式的作品,基于形式的、现实的、文人的等艺术史线索,以交叉、缠绕和重叠的关系,探索一种可能的艺术机制:复象。

开幕现场

复象来自法国戏剧家翁托南·阿铎(Antonin Artaud)的残酷戏剧理论。阿铎认为,当演员运用情感时,必须将自己作为一个复象。在这里,复象就是一个被赋予了演员形貌和感性的幽灵。真正的剧场就在这个复象上运作。当然,艺术家作为演员似乎不是新鲜的说法,但值得探讨的是,作为“演员”的艺术家在实践中是如何面对并运用自身及作品的。

策展人鲁明军致词

鲁明军表示,“如今流行类型化,群展不易做,但其实,如何呈现一个有趣的话题,不仅仅停留在某一形式、风格上的类型化,我们还是应该回到艺术本身的内部系统里面。而‘复象’这个主题同我们所处的语境,包括我们对历史的理解都是契合的。”

董文胜  《伟大的秘密不在这》 纸基银盐照片 Gelatin Silver Print  2012

陈彧君《摇摆的信仰NO.20121208 》  200x110cm 纸本综合技法   2012

所以,展览作品看似较“杂”,但其实里面饱含着各种因素的考量,有意避开目前类型化的展览,令艺术家的作品间呈现出一种交织关系,试图从不同角度理解艺术。而在历史与现实不断交织的今天,或许没有办法看到一个明确的逻辑,但却可以发现其中的不同线索。

复象并非一种方法,也非一种现象的描述。大体来说,艺术家的创作本身就是一种自我的复象,也可以说后者才是最真实的,但我们更关心他们是如何复象的,以及其中经验的差异、主体的分离等。按照阿铎所说,复象是一种自我再造。在这里,它或许是一种形式、图像的反复、重复,也可能是一种媒介—价值层面上的回复、回应,但就根本意义上,它是不可抵达目的或根本就没有目的的一种无止境的主体性建构。自20世纪至今,“艺术史”的复象就像幽灵一般如影随形、无所不在,构成了一个又一个歧异的历史场域和主体性话语生态。   

吴俊勇《千月》民芸纸 矿物原料 98×130cm 2015

李舜《无题-Sibelius portrait》,纸上素描,8 x 10英寸黑白大画幅底片 , 25.4 x 20.32cm x 2,2015

开幕次日,以“重复、反复、回复……以及复象——多视角的观察和思考”为主题的学术工作坊活动,邀请到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包括姜宇辉(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罗岗(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家浩(建筑师,批评家,BAU译丛主编)、白砥(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书法家)、王基宇(艺术家、批评家,《先进》主编),,共同探讨和挖掘本次展览的学术价值与内涵。

据悉,此次展览展期将至2015年6月14日。

点击此处浏览更多作品及展览图片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