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宋陵:你是何许人?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宋陵在开幕式上发言

宋陵回顾展“重现的镜子”近日在杭州南山路的浙江美术馆举行,这是艺术家在杭州的首次大型展览。时间跨度从1985年到2015年,共展出200余件作品,贯穿了宋陵完整的三十年创作时期,其中包括他的早期代表作及近年新作。作品之外,还有大量的文献资料和旧照片。展览主题“重现的镜子”一语双关:宋陵的“重现”、“重现”的艺术,于是发问:宋陵是谁?他从何而来?又为何在此“重现”?

原中国美院副院长、浙派人物画开创者宋忠元之子

宋忠元先生

在此次展览开幕式上,宋陵谈到了自己的父亲,他说父亲从未看过自己的画展,即使在父亲病重期间也一直关切询问自己的创作,如今父亲已故,他希望这是送给父亲的展览,也是自己对父亲的一个交代。

宋陵的父亲宋忠元先生,现代浙江人物画代表人物之一,上海奉贤人。1953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随后留校任教。历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美术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委员等职。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发展历程中,用丹青妙笔歌颂时代的人物与生活,诠释生命的内涵。先生对敦煌及永乐宫等民族壁画艺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临习,成果斐然。而后,又取法传统工笔人物画的表现技艺,不断探索新的表现手法与绘画形式,作品造型严谨,构图简洁,色彩变化自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抒情性,成为建国后浙派人物画的领军者之一。

“85新潮美术运动”的先锋

浙江美术馆展览现场

2015年,正值“85新潮美术运动”三十年,而此次宋陵回顾展也正好印证了这三十年在艺术家个体上的全面呈现,同时也将人们的视线起点再次拉回了上世纪中国艺术的先锋年代。

宋陵 《人·管道1号》 纸本水墨 105x90.5cm 1985

1985年,宋陵创作了系列水墨画“人•管道”,灵感源于他在上海参观宝钢后对工业文明的体会与感受。画面是硬朗的黑色线条与色块,有意忽略掉的工人面容,横竖交错的钢管,唯一的色彩是蓝天,以及管道表面红色的标识。这个系列,还参加了当时“85新潮美术运动”中最重要的展览之一,由浙江美协主办的“85新空间”展,他运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来表达工业化发展时代的人性矛盾。“我觉得工业社会当然好,但同时给人带来一种难以言说的冲击,在这个冰冷的、机械的工业环境中,这些人是变形的,异化的。”之后,宋陵还创作了动物为主的题材。运用传统的水墨媒介,将羊、牛、马的头像重复排列并置。在宋陵看来,这些处于高压下,任人宰割的温顺型动物,有一种时代的象征性。“宋陵将超现实主义和波普艺术结合起来,有着非常个人化的风格。在他的作品中,有着很孤独的形象和集体主义的排列。”栗宪庭评价道。

宋陵 《无意义的选择?1号》 纸本水墨 88x63.5cmx6 1986

1986年5月,宋陵与张培力、耿建翌、王强等人发起成立了“85新潮美术运动”的重要团体“池社”。在“池社”的宣言中,着重强调了艺术的“纯粹性”、“庄严性”。并且强调了“侵入”的意义: “池”的意思,旨在强调“侵入”的状态,这种状态无论对艺术创作的主体,还是对于参与者,都是感悟“真谛”的唯一途径。

“池社”作品《作品1号-杨氏太极系列》

“池社”成立后的每次活动都像一场行为艺术,第一次是他们把报纸拼接成三米高一米宽的大纸,然后分头在纸上根据一本《杨氏太极系列》的图谱作画并在纸人身上写上相应的招式名称,之后再把纸人用浆糊粘在美院边上靠近西湖的一段墙上,最终,由废报纸剪拼成的12个3米高的太极拳图形成就了“池社”成立后的《作品1号-杨氏太极系列》。

[page]

“池社”作品《绿色空间里的行者》

后来,这些相同姿势的人形剪纸,还出现在万松岭的一片小树林里,这次公共艺术行为取名为“绿色空间里的行者”,这在当时国内艺术圈引起轰动,因为没有了“招式”的文字说明,材料也改成了白色卡纸,不少观看者以为“撞鬼”了。这种“游戏”和“戏耍”的成分,体现了池社对“架上绘画”一直具有的“神圣性”光环的反抗,他们要以嬉戏打破官方艺术所具有的种种光环。

宋陵回忆说,当时流行的都是伤痕文学和乡土文化,老师这么教,学生也都这么画。而和他一样的年轻人却觉得应该做点跟传统思维不一样的很酷、很好玩的事情。因为生活在城市,希望能更关注城市的变化和生活在城市里的人。

当轰轰烈烈的“85新潮美术运动”谢幕后,“池社”在活跃了一两年之后也就解散了。1988年,在出国热潮下,宋陵选择前往澳洲留学并定居,不仅缺席之后中国著名的89现代艺术大展,更成为了当代艺术史中著名的“失踪者”。

归来与重现

展览海报

此次展览借用罗伯•格里耶的同名自传《重现的镜子》命名,在策展人夏季风看来,宋陵所有作品,如同一面镜子,看到的不仅是宋陵内心以及创作状态,还有这三十年的中国社会与当代艺术史。

宋陵 《无意义的选择?11号》 纸本水墨 68x68cm 1986-87年代

1961年生于杭州的宋陵,因父母亲均为国画出生,国画自然也成为宋陵的首选,1980年考入浙美学习国画,除了没完没了临摹古画,直到大学三年级才有一些自己创作的自由。在85新潮期间,宋陵成为除谷文达之外为数不多的几位国画出身的前卫艺术开创者。“自己创作并不去想该归于哪个阵营,虽然用的是传统的纸本水墨,还有国画的渲染方法,但作品出来后很自然便被归入新潮艺术家行列”宋陵说。

宋陵《夜行者一号》 纸本水墨 165x91cm 2014

1988年到澳大利亚与西方现代艺术、当代艺术更为亲近后,宋陵也尝试了综合拼贴以及布面丙烯等不同的媒介来创作,但水墨依然是宋陵的最爱。但近几年宋陵对水墨的感觉和需求更强烈了,以至于他现在完全用水墨进行当代艺术的表达。“从小画水墨,自己对水墨的那种根深蒂固的情感根本没法丢掉。尤其是在接触西方的艺术多了之后,对水墨也有了一些重新的认识,觉得中国的水墨里边还有很多东西是可以挖掘和探索的。”

宋陵 《头骨》 纸本水墨 39.3x54cm 2015

宋陵目前在杭州已经有了一个工作室,“与澳洲安静的环境不同,中国总是会有很多未知的东西在吸引你,扎根回来,懂你作品的人,始终还是中国人,这里有很多老朋友,也有熟悉的文化,当然也能激发更多创作的灵感。”

查阅更多展览信息可点击此处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