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欧洲新媒体艺术中心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1960年代的电讯工业使个人计算机成为计算机的 主要形式,而家用摄录影设备的出产,也成为艺术家 勇于尝试各种媒体实验创作的平台。1970年代的欧 美电视台陆续设立实验电视节目,让民众得以透过电 视网络接收新颖的媒体创作,这些电视台的剪接与传 讯设备,提供艺术家与技术人员合作机会,并促使艺 术跨越电子传播鸿沟,而创造一波媒体艺术的潮流。 个人计算机日趋成熟的1980年代,相继出现于国际艺 术大展的媒体艺术,以动态影音的视听魅力与现场震 撼深获回响。此后,世界各地的公私部门纷纷设立媒 体艺术中心等机构,定期举办电子数位艺术之相关活 动,不虞余力地推动新媒体艺术的传播与交流活动。

近年来,科技、数位与新媒体等相关媒材不断 有新的产能出现,带动并冲击艺术的多元表现,促使 影音、互动、展演、技术等不断推陈出新。在这股迅 速发展的新媒体艺术洪流中,各国政府与民间企业也 都大力推动艺术和新媒体相关的活动,进而带动新媒 体艺术的创作风潮。

环顾国际当代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各国纷纷设 立相关研究与展览单位,在欧洲方面,奥地利林兹 的AEC电子艺术中心、德国卡斯鲁尔市的ZKM媒体艺 术中心、荷兰V2_动态媒体艺术中心、荷兰阿姆斯特 丹的DE WAAG等机构,并列为欧洲四大媒体艺术中心。以下分别以欧洲各地的电子与新媒体艺术中心为 主轴,藉此窥探其发展特色。

一、德国ZKM媒体艺术中心

图1 德国ZKM媒体艺术中心

图2 德国ZKM媒体艺术中心展览空间

图3 杰佛瑞.萧,〈洞穴的形成〉(ConFIGURING the CAVE),互动装置,1996

图4 艺术家杰佛瑞.萧(Jeffrey Shaw)(摄影:陈永贤)

位于德国卡斯鲁(Karlstuhe)的ZKM媒体艺术 中心(Center for Art and Media)1,成立受到巴登- 弗腾堡州(Baden-Wuerttemberg)的州长罗塔.施 贝特(Lothar Spaeth)大力支持,最早于1989年由 克罗兹(Heinrich Klotz)担任创馆馆长,初期营运的 前七年主要以收藏、展览、研究和推广德国科技文 化为目标。1990年开始成立,1992年起陆续举办多 媒体艺术双年展,并于1997年10月正式开幕。其宗 旨是创建一座结合艺术、科技的创作实验室与媒体城市。

1德国ZKM媒体艺术中心(Zentrum fur Kunst und Medientechnologie Karlsruhe, German),参阅官方网站:〈http://www.zkm.de〉

[page]

德国ZKM媒体艺术中心位于卡斯鲁尔市,以企 业管理为经营理念,内部分为六个单位‥(一)媒体 博物馆‥展示媒体与视觉传播史之发展。(二)当 代艺术博物馆‥收藏并展示当代新媒体艺术作品。 (三)视听中心与图书馆‥建构并收藏二十世纪影 音、媒体艺术等书籍文件与光盘资料。(四)图像媒 体研究所‥邀请常驻艺术家进行媒体研发与执行创作 计划。(五)音乐与音响研究所‥着重电子音乐与数位声音的创作探索。(六)媒体剧院‥定期展演电子音乐与 动态影像。

值得一提的是,ZKM提供各种创作包括艺术家、媒体 技术工程师、程序设计师的合作计划,积极开发图像科技、 数位技术、影音录像、计算机绘图、计算机动画、网络科技、互 动系统等媒材研究。例如杰佛瑞.萧(Jeffrey Shaw)的开 幕作品〈洞穴的形成〉(ConFIGURING the CAVE),就是 结合各项专长的技术人员所创作的实时运算图像,透过SGI 计算机运算科技而呈现虚拟空间的互动装置。ZKM可说是同时 具备博物馆、学术机构,以及科技研发功能的单位。2

2参阅〈www.medienkunstnetz.de/.../configuring-the-cave/〉

二、奥地利AEC电子艺术中心

图5 奥地利林兹(Linz)AEC电子艺术中心

图6 奥地利林兹(Linz)AEC电子艺术中心展览空间

图7 奥地利林兹(Linz)AEC电子艺术中心展览空间

位于维也纳与萨尔兹堡(Salzburg)之间的小城林兹 (Linz),原是多瑙河畔一座钢铁工业城,曾是希特勒的 军火库。因地方政府鼓励新企业设立,间接促进各种文化 活动,著名的电子艺术节便成为日后林兹的代名词。奥地 利林兹的AEC电子艺术中心(Ars Electronica Center)3创 立于1979年,成立源自当地流行音乐家贺伯特.佛兰克 (Herbert W. Franke)希望开办以流行电子音乐为主题的活 动,之后他与奥地利国家广播电视公司的前董事长李奥波塞 德(Hannes Leopoldseder)接触后举办了「艺术、科技与 社会」节庆而奠基,并旋即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关键。4

3奥地利「林兹电子艺术中心」(Ars Electronica Center Linz Austria),参阅官方网站:〈http://www.aec.at〉

4 1979年9月18日,林兹的国际布鲁克音乐节开幕中,特意安排电子艺术节活动。在此,林兹文化体育活动公司(LIVA)和ORF上奥地利邦区域广播工作室不单只是藉此对国际布鲁克音乐节的扩展有所贡献,同时也为该城市之未来发展提供一种动力,同时也孕育一座电子艺术中心,以及一个特殊关键的前卫艺术领域。参阅Hannes Leopoldseder, Christine Schopf, Gerfried Stocker编,《奥地利电子艺术节25年:艺术科技与社会网络》,台中:台湾美术馆,2005,页81-91。

林兹AEC电子艺术中心试图建立一个跨学科的平台, 结合科技与艺术的力量,来面对新科技带来的文化冲击, 扩大让艺术家、科学家们藉由展览时彼此得以当面交流。 于是在 1987 年举办第一届国际电子艺术大奖(Prix Ars Electronica)时,规划参加作品必须是以计算机科技创作的数 位艺术,而其类型则包含计算机动画、视觉效果、数位音乐、 互动艺术与网络艺术。1994年,维也纳行动派的媒体艺术 家加入展出,此后的方向从流行转变为当代的前卫艺术。此 外,AEC从1998年以后增加「U-19」单元,让19岁以下的 年轻人展露计算机数位创意,播洒如何学习新媒体艺术的种 子。回顾历年来AEC电子艺术节的得奖者,几乎囊括所有艺 术界重要人物,如皮克斯动画创始人之一的约翰.拉斯特 (John Lasseter)、彼得.盖布瑞尔(Peter Gabriel)、岩井俊雄、藤幡正树等人。至今,此电子艺术大奖在全球电子 与新媒体艺术领域,享有极高评价。

特别的是,AEC也设置电子艺术未来实验室,包括 CAVE计算机视觉环境系统等特殊媒体器材辅助艺术创作,以 及驻馆艺术家计划执行。此外也与当地大学及企业进行研 发,和赞助商、国际公司合作开办研讨会,以及将软件应 用于工业的整合方案上。整体而言,AEC是一座结合互动科 技、互动装置、互动艺术企划的环境,并藉由本身为非营利 组织的角色,以各种教育活动来协助大众了解新媒体,以及 数位信息科技所带来的文化冲击。同时,AEC已是全球知名 的新媒体艺术馆,馆内许多设施与典藏作品,都具有重要的 代表性。

三、鹿特丹V_2动态媒体中心

图8 荷兰鹿特丹V_2动态媒体中心

图9 史戴拉克(Stelarc),第三只手,身体与互动装置

[page]

荷兰鹿特丹V_2动态媒体中心(V_2 Institute for the Unstable Media)5,在当今国际媒体组织里是一个相当特别 的案例。1981年,三位荷兰艺术家联手创办V_2团体,初期 在丹伯斯(Den Bosch)市中心的一家旧牛奶工厂成立,开 始了它独特的触角,其实体空间则包括展演空间和媒体工作 室。

V_2致力于探索艺术、科技、媒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与 互动,在跨领域合作、资源整合具有灵活的营运模式。他们 定位其功能是一个立体的,变幻多端的运行模式,而结构 更近似于一种「联结机器」。它联结各专业领域的人才, 包括艺术空间负责人、建筑师、舞蹈家、艺术家、学者等 人,共同完成创作计划。核心成员以四通八达的国际联系 网络,并藉助集体的知识流通,创造一个沟通与力量集结 的平台,正如V_2的协会主席亚历士.阿德里安善斯(Alex Adrianssens)所说:「V_2是一个网络,其生命力扎根在 许多不同的社会群落之中;V_2也是一个创造关系的链结机 器,虚拟空间大于实体空间的国际组织。」6

5荷兰鹿特丹V_2动态媒体中心(V_2 Institute for the Unstable Media),参阅官网:〈http://www.v2.nl/〉

6Alex Adriaansens, 'Zone_V2—Unstable Media: Act – Interact', 收录于《Zone_V2特区》,台北:台北当代艺术馆,2007,页13—18。

V_2团队在进行新媒体的各种实践中,发现各种门类的 艺术环境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型的,同时许多事物还在萌 芽,还有些东西在改变之中,谁也无法对这样的状态进行定 义。因此,V_2创造了一种多层式跨越专家籓篱的新结构,与各方的赞助者进行协调与沟通。他们以行动者哲学, 亲身关注媒体、关心现实世界,并认为创作者介入社会 的实践行为更甚于一切。近年来,V_2固定的项目是办理 DEAF荷兰电子艺术节,如电子装置、录像艺术、工业噪 音等作品,同时也介入信息与艺术、信息与社会等处理 模式的探讨。曾经与V_2合作的知名艺术家包括:史戴拉 克(Stelarc)、贺维格.怀瑟(Herwig Weiser)、拉法 耶.罗札诺-汉墨(Rafael Lozano-Hemmer)等人。

四、阿 姆斯特丹DE WAAG新旧媒体研究中心

图10 荷兰阿姆斯特丹DE WAAG新旧媒体研究中心

成立于 1994年的荷兰阿姆斯特丹DE WAAG新旧媒 体研究中心(DE WAAG: Society for Old and New Media, Amsterdam)7,荷兰语之WAAG,语意是指一座建造于 1488年的「过磅屋」(Weigh House),此旧城门建筑 是阿姆斯特丹的精神象征。

7荷兰阿姆斯特丹「新旧媒体研究中心」(De Waag: Society for Old and New Media Amsterdam),参阅官网:〈http://www.waag.org〉

目前,WAAG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跨学科的媒体实 验室,除了研究和发展新的技术和艺术文化结合,也参 与各种项目企划,例如「行动城市电玩」(Frequency 1550),一种将历史带入现实生活,应用全球卫星GPS 定位系统与通用行动通讯系统(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WAAG也和荷兰电信 (KPN)与学校共同合作创造「游戏工场」(Game Atelier),一个年轻人可以学习如何开发游戏软件,并 且试玩的场所。WAAG研究协会因为这项项目开发的成 功,而获颁荷兰经济部的奖项。其内部组织分为五个领 域:医疗保健、文化、社会(公共领域)、教育、持续 性发展。

WAAG研究协会主席斯蒂克(Marleen Stikker)谈 到荷兰新媒体产业时表示:「荷兰的媒体通路已经高度 发展,事实上,荷兰宽带与网际网络普及率相当高,显 然,在许多人上网连线的地方,透过这些基础架构来提 供相关创意媒体的发展。」她也提到「跨媒体」概念, 就是至少同时利用二种以上媒体基础架构,例如网际网 路、行动电话、电子视迅,结合这些电子与科技产品, 持续开发对人类有贡献的新媒体型态相关产业。

五、伦 敦当代艺术中心「传播与科技部」 (CAT,ICA)

图11 伦敦当代艺术中心(ICA)(摄影:陈永贤)

英国伦敦当代艺术中心ICA的部门里设有「传播与科技」 (CAT: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8,主要是从 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信息、传播技术与传播理 论的关系。具体而言,伦敦当代艺术中心除了展览厅、 电影院、实验剧场外,也设置一个数位实验室,CAT关 注于人与计算机的互动、计算机媒介传播、社会动态和网络 聚落、群众组织和社会文化等相互交替作用的议题。特 别的是,CAT并非只关心计算机程序和电子技术的问题, 而是从微观和宏观层次,分析新技术、新媒体和个人、 社会之间的感知关系,以期研究多元的创新性和批评性 之新媒体艺术。

8 伦敦当代艺术中心ICA的部门「传播与科技」(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 ICA),参阅官网:〈http://www.icahdq.org/sections/cms/cat/〉

六、法 国 国 立 当 代 艺 术 工 作 室 ( L e FresnoyStudio)

图12 法国国立当代艺术工作室(Le Fresnoy Studio)

位于法国北部省杜克兰市的「法国国立当代艺术 工作室」(Le Fresnoy Studio National Des Arts Contemporains),杜克兰市在上个世纪中期是法国的重 要纺织品和煤矿基地,Le Fresnoy Studio建筑保留20年 代的一座娱乐城,修建后的空间包括电影院、展览厅、 实验室等。Le Fresnoy Studio其实是个学校,提供来自世 界各地的学生与艺术家进修,至少三年的时间学习新媒 体艺术领域。由于是国家直属的机构,除了每年得到杜 克兰市政俯和北部省的资助外,还有来自国家的预算。

法国的高等教育与新媒体艺术相关单位,尚有庞 毕度中心的「音乐/听觉协调研究中心」(IRCAM: Institut de Recherche et de Coordination Acoustique/ Musique),以及巴黎第八大学的「艺术与影像科技系」 (ATI:Arts et Technologies de l'Image)、「数位美学 跨领域研究中心」(CIREN:Center interdisciplinaire de recherche sur l'esthetique numerique)等机构,持续不 断地从事数字化的创作研究与美学分析。

9参阅陈宏星,〈迟来的重力加速度—浅谈法国当代数位艺术发展与趋势〉,台北:《典藏今艺术》(2000年11月,第98期):页54—56。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