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旋转舞:跟着音乐到灵魂出窍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1

前言

右手心朝天,左手心朝地,从黄昏舞至黑夜,从黑夜舞至黎明。
 
凡是学习过西洋舞蹈史的人,相信都知道德维席僧人的舞蹈。为了了解这个神秘的表演仪式,本文特别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和论述,神秘主义的教义,土耳其高原的历史背景,舞蹈演出的具体进行方式,至动作与服装的象征等,以期能够较完整的介绍德维席僧人的舞蹈。

当然本文的目的不是为宣扬伊斯兰的宗教精神,但基于这种仪式的特殊性,还是必须对德维席苦行僧的生活及修行作一定的描述。
 
文中主要包含四个部分:何谓“dervish”;康尼亚(Konya)以及德维席僧人;旋转舞仪式瑟马(sema);以及旋转舞仪式的特殊性。希望透过本文,能使更多的人认识这些旋转的苦行僧以及他们的舞蹈。

2

何谓dervish?

 

 

学者们对于这个词各有不同的解释,常见的有三种说法:

(一)原意是“崇拜者”。因此所有德维席僧人都是“神的崇拜者”。

(二)原意是“入口”。德维席僧人的舞蹈仪式代表了世俗世界通往美好天国的大门,他们是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沟通的桥梁。

(三)原意是“行乞的僧人”。但根据判断此种说法较不可能成立,因为尽管苦行僧的生活清苦严谨,他们的教派却不许他们行乞。

从实质上说,德维席就是伊斯兰教的逊尼派中由鲁米所创立的毛拉维亚宗派中的僧人,属神秘主义教派中的一支。
 
鲁米是十三世纪的波斯人。幼年时期随家人迁居当时土耳其高原上的大城康尼亚,后结识了一位著名的神秘主义高僧舍思丁,大大启发了他在精神领域方面的探索。经过多年的苦思,鲁米以波斯文写成了书本巨作,提出诗歌、音乐与舞蹈是使人心向神升华的三种催化剂。鲁米的儿子韦列德根据父亲的宗教理论,制定了著名的旋转舞蹈仪式“瑟马”。
 
在鲁米死时,他的信徒已遍及整个土耳其高原,修院也在远及埃及、叙利亚等地都建立了起来。尽管毛拉维亚宗派信徒散布的如此之广,今日一提及“德维席”,人们还是想到土耳其的康尼亚古城;康尼亚是德维席的发源地,它也因此而在历史上永远带着特殊的光环。

3
康尼亚及德维席僧人

康尼亚所在的土耳其高原孕育了最早的古文明西台帝国,后来在历史上它一直是各种文化的大交汇点。它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东西方的交界,希腊、罗马文明与亚洲文明的汇合处,历来都是各族兵家争夺的地方。从罗马帝国到拜占庭帝国的统治,又有保加利亚人、哥德人及其他游牧民族都试图占领这块地方。
 
最后,来自阿富汗边境的一支游牧民族终于在此建立了塞朱奇帝国,康尼亚于是成为首都。虽然塞朱奇帝国在西元1243年时成为蒙古的藩属国,但基本上整个帝国的历史和德维席的创始人鲁米有密切的关系。当鲁米跟随佳人来到康尼亚时,正值塞朱奇帝国最繁荣昌盛的时期。
 
鲁米所创的毛拉维亚教派在这片土地上发展得非常茁壮,毛拉维亚的音乐、舞蹈、诗歌,甚至于修院中传统工艺如绘画及书法,都对当地文化产生相当的影响。

皇室贵族都诵读毛拉维亚的诗,到十五世纪以后甚至出现了一种“毛拉维亚文学”,和传统土耳其文学是完全不同的。因为鲁米和他所创立的教派带来如此深远的影响,康尼亚因此成了极负盛名、人人向往的宗教中心,一直到近代。

德维席僧人的毛拉维亚教派属于伊斯兰教中神秘主义的一支。神秘主义追求一种和神之间亲密、直接的关系,追求与神的溶合。它不重视物质生活,也不在乎伊斯兰教中的教条,对于信徒也不承诺任何“奖赏”一如人死后美好的世界,或天堂等等。

她认为摒弃物质世界就是苦修的第一步,在这个基础上,鲁米的毛拉维亚教派更进一步认为,音乐、诗歌与舞蹈是走向与神溶合的三种途径。我们接下来会谈到,德维席的旋转舞仪式瑟马即是溶合了这三种元素为一体的仪式,僧人在到达舞蹈的高潮时,即达到了“同化与神”的目的。
 
和其它许多教派不同的是,鲁米不准许弟子乞讨,认为不工作的人“一分钱也不值”。种种的清规戒律,皆以使人放弃物质世界享受为目的。一直到十六世纪之前,德维席修院都普遍地存在于大小城镇之间。
 
除了固定在修院生活的德维席,也有结队旅行的德维席;他们穿梭在村庄之间,帮助居民解决苦难,并为大家演出瑟马。十六世纪之后,由于涉及了政治因素,修院成了政府支持、集中控制的机构,慢慢的偏离了路米的教义。
 
瑟马仪式一般分为公开和不公开两种举行方式,根据各地习俗不同而又不同的举行时间。大致来说,在土耳其是在每年的十二月间可以公开举行,让一般民众观赏,而在叙利亚则依照季节,在每个星期四的黄昏祈祷之后可开放给大家。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传统回教观念中,唱歌、跳舞等娱乐表演都是不被提倡的,从事这些行业者多半是社会阶层低下的人,但德维席的瑟马仪式却是例外的。

[page]

4

旋转舞仪式瑟马(Sema)

整个瑟马仪式一般分为四个部分:前两部分为团体性质,第三部分为个人性质,第四部分主领者才加入舞蹈,仪式因此达到最高潮。主领者舍克是仪式的中心人物,他即代表了路米,掌握仪式进行的节奏。
 
仪式通常由可兰经吟唱开始,旋律庄重而缓慢。接着由笛子带领,乐手们奏出乐曲,这时负责舞蹈的僧人们缓缓站起,走向主领者,躬身行礼,取得舞蹈开始的指示。

开始旋律前,僧人们两臂交叉胸前,先绕行场地三圈,然后在定位上开始原地旋转。初时较缓慢,或以脚跟为轴,或以脚掌前半部为轴作出连续不止的左传,僧人们用心中默念“阿拉、阿拉”来打出它的节奏,音乐一段一段地加快,旋律也随着愈来愈快,僧人们在旋转中双眼微闭,极缓慢的将双臂分开并向左右两边延伸,逐渐达成右臂斜上、手心朝天,左手水平、手心朝地的姿势。一直到音乐乍停,僧人们也骤然停下,双臂交叉,再度躬身行礼。

 

 

 

瑟马仪式可被视为一个三段式的爬升:认识神、看见了神、与神合而为一。其中,当主领者在最后一部分加入群体时,象征了人与神结合的完成。瑟马演出时间长度不一,有时从傍晚进行至夜幕低垂,有时则更进行到黎明才结束。在某些段落中,僧人们除了自转,还会同时共同绕着场地转,就像行星的自转公转般。
 
瑟马的音乐也是极为特殊的。主要的乐器有笛子、鼓、其他几种弹拨的弦乐器,以及人声吟唱。演奏时以笛声或人声为主。演奏时以笛声或人声为主。音乐的曲调有传统风格的曲目以及即兴部分,吟唱的歌词则多是祈祷文或赞美神的诗歌。如果仪式进行时间很长,弹奏音乐和吟唱的僧人们多半分为数组轮替。

就像它的舞蹈一样,瑟马的音乐是独一无二的,以其不可言喻的暗示力量,带领着舞僧达到最后的人神合一,进入“神醉状态”。
 
一位僧人说:“听瑟马的音乐时,若是怀着纯净的意念,就已在真的境界中;若是怀有肉体欲念,就是对神的亵渎。”

 

5
结语

1925年,土耳其当时的总统凯马尔下令更改政策,将全国境内的德维席僧人修院都取消了,因为他分析奥图曼帝国的衰亡,正是因为传统宗教势力泰国强生的关系。这些修院现在多已开放成为博物馆,供民众参观。今天,在艺术的舞台上,我们也偶尔可以欣赏到瑟马的演出,但因演出性质不同,大多已成为一种表演了。 

瑟马仪式用现代的眼光来看,是一种集歌唱、音乐与舞蹈三者为一体的演出,它溶合了传统与宗教中的各种元素,呈现出来的效果是丰富又极具美感的。
 
然而,繁中见简,最能吸引人的地方还是僧人们那单一持久不变的旋律,这一点也就是瑟马仪式的中心部分。我们在此不必再重复旋律的意义,但仍需强调的是,对于德维席僧人而言,旋转不是装饰性的,它象征了宇宙万物永恒的运转。

此一理论也许和东方的佛、道两家学说有某些相通之处,然而,宇宙的真理,对人类却仍然是个迷。

——原题为:《旋转的苦行僧德维席:伊斯兰神秘主义教派的僧人和其舞蹈》,部分删减 

旋转舞:跟着音乐到灵魂出窍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