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观世界的视觉现象本身是无意义的,有意义的东西是感觉,因而是与环境完全隔绝的,要使之唤起感觉。”——马列维奇
一个人的舞蹈,孤独吗?
1913年的军械库现代艺术展,他轰动了整个纽约。在为一个未来主义戏剧设计的布景上,只画了一个黑和白的方块。他又用铅笔色块继续这样的创作,后来的一张涂得满满的作品被放在莫斯科“标耙”展上展出。
他首创了几何形绘画,留存于世的那些作品,在那么多年以后,仍以它的单纯简约而令人惊讶。
“模仿性的艺术必须被摧毁,就如同消灭帝国主义军队一样。”这就是他铿锵有力的表白。
马列维奇,即使只是一个人的舞蹈,也同样精彩。
艺术家马列维奇
俄国画家卡西米尔·塞文洛维奇·马列维奇(Kasimier Severinovich Malevich,1878--1935),至上主义(Suprematism)艺术奠基人。
他从接受严谨的西方艺术美学的教育开始,后和康定斯基、蒙德里安一起成为早年几何抽象主义的先锋,最终以朴实而抽象的几何形体,以及晚期的黑白或亮丽色彩的具体几何形体,创立这个几乎只有他一个人独舞的至上主义(Suprematism)艺术舞台。
他被看作是是二十世纪抽象绘画的伟大先驱。他的一生以其谜一般的作品,为20世纪的艺术界勾勒出了另一片璀璨的星空,预示了从达达主义到后来的极简主义等多种艺术运动时代的来临。
马列维奇作品
马列维奇作品
马列维奇作品
马列维奇作品
马列维奇作品
马列维奇作品
马列维奇作品
他说,要把艺术从物体的重压下解放出来。
在他写的《非客观的世界》一书里,他说道:“客观世界的视觉现象本身是无意义的,有意义的东西是感觉,因而是与环境完全隔绝的,要使之唤起感觉。”马列维奇称这种观点为“至上主义”。
1913年末,马列维奇开始对克服地心引力和征服宇宙感兴趣。他曾在《致马秋申书》中这样说,"我的新绘画完全不属于地球。地球象个被蛀坏的房子一样,已经被遗弃了。确实,在人的身上,在人的意识中,有一种对空间的渴望,一种脱离'地球'的向往。"在他画中,有关宇宙及太空飞行的主题开始突出起来。他的许多作品,形体尽管各富于运动感,但却脱离了上与下的概念,仿佛在某种无垠的虚幻空间中自由翱翔。
"我已经打破了色彩极限的蓝色世界,"他充满激情地宣称,"我转向白色,除我之外,还有飞行员同志们,游弋于这个无限之中。我已经建立了至上主义的旗号。游弋吧,自由的白色之海,无限躺在你面前。"当太空的主题达到顶点,白色便成了其终极的标志。
白底上的黑色方块, 1915. 油画, 79 x 79 cm.
1915年,马列维奇画出了著名的《白底上的黑色方块》(上图),这是至上主义的第一件作品,标志着至上主义的诞生。观众们在这幅画前纷纷叹息,"我们所钟爱的一切都失去了……我们面前,除了一个白底上的黑方块以外一无所有!"
不过在马列维奇看来,画中所呈现的并非是一个空洞的方形。它的空无一物恰恰是它的充实之处;它孕育着丰富的意义。
马列维奇认为,长久以来艺术一直支离破碎地与诸多非艺术因素交织混杂在一起,而无法获得真正的纯粹造型。他要进行变革,把绘画从一切多余的及完全不相干的杂质中解放出来。这一变革的第一步,就是在画中寻找一种最朴素的元素,这一元素就是那个黑色的方块。
对于这幅画,马列维奇是这样解释的:
黑色方块在白色背景上是第一次非主观的感觉得到表达的形体。方块等于感觉,白色背景等于感觉之下的空洞。(《The Non-Objective World》)
为什么它是方块呢?
因为画家认为方块表现了人类意志中最明确的主张,表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战胜。它最为直接地表现了人的感情世界。
为什么要用铅笔将之涂为黑色呢?
“因为这是人类感情所能做的最粗简的表演。”(马列维奇语。转引自尼古斯·斯坦戈斯编著,侯瀚如译:《现代艺术观念》,四川美术出版社,第149页。)
那么,衬托黑色方块的白底又蕴含了什么意义呢?
它象征了外在空间的无限宽广,更象征了内在空间的无限深远。它是一片虚无空旷的“沙漠”,充满非客观感觉的精灵的“沙漠”。
《白底上的黑色方块》不仅对马列维奇本人意义重大,而且对整个现代艺术史影响深远。它是非具象艺术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此后,马列维奇进一步发展出至上主义绘画的一整套语言体系。他用圆形、方形、三角形、十字交叉这些至上主义基本成份及简单明快的颜色组构出许多画面,展示了至上主义方块的多样性。
比如以下这些作品:
Plate: 'Dynamic Composistion', 1923
Suprematism: Non-Objective Composition, 1915 80 × 80 cm
Suprematism, 1915 87.5 × 72 cm
Black Square,, 1929 80 × 80 cm
Suprematist Composition (with Eight Red Rectangles), 1915 58 × 48.5 cm
Suprematist Composition, 1915 80.4 × 80.6 cm
[page]
Painterly Realism of a Football Player - Color Masses in the Fourth Dimension, 1915 70.2 × 44.1 cm
Composition with the Mona Lisa, 1914 62.5 × 49.3 cm
Stroyuschiysya Dom, 1915 97 × 44.5 cm
Lady at the Poster Column 1914 oil canva 71 x 64 cm
今天,马列维奇的《白底上的黑色方块》已经成为了现代画的一个标志,出现在了无数关于20世纪艺术作品的书籍中。在他的一生中,这位艺术家自己数次提到了这幅作品,比如那幅从1933年开始的自画像。在这幅画中,他用自己的手比了一个方形,也标记了一个黑色的小方形在右下角。(见下图)
Perfected portrait of Ivan Kljun, painter, pupil of Malevich, member of the group "Supremus"(1873-1942), 1913 112 × 70 cm
《White on White》(见下图)也是马列维奇至上主义(Suprematism)系列中的代表作,他认为能够从图像作品中感受到至高无上的感觉,而两重白色更是极简到了极致——不仅空间和深度不见,颜色亦消失。
Suprematist Composition: White on White 1918
至上主义艺术尽管只是马列维奇整个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阶段,但无疑是他最有价值的创造。
跟此前那些带有他人影响痕迹的作品不同,马列维奇至上主义的作品显示出鲜明的个性,谁也说不出什么模仿某派某家的地方。正是这种鲜明的新风,才会让不少人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美国著名的美术史学者巴尔在其名著《立体主义与抽象美术》中写了以下一段文字:"马列维奇在抽象美术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开拓者、理论家和美术家,他不仅影响了俄国大批的追随者,而且通过利西茨基和莫霍利纳吉影响了中欧抽象美术的进程。他处在一个运动的中心,这个运动在战后从俄国向西传播,与荷兰风格派东进的影响混合在一起,改变了德国和欧洲不少地区的建筑、家具、印刷版式、商业美术的面貌。"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