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珍视由时间锻造的物件。——阿塞尔·维伍德
在喧闹的曼哈顿,在华丽的格林威治酒店( the Greenwich Hotel ),有一处阁楼套房,每晚需要高达几万元的入住费,这一切,似乎合情合理。
这些套房与周围的环境有些“格格不入”,它们如此简陋,但却又如此惊艳——灰白的墙壁,裸露的水泥地面,褪色的木家具,亚麻布料的休息区,斑驳的木质花盆,这里到处散发着原始的质朴。
格林威治酒店正门
套房内景
这种极简与“简陋”结合的具有强烈东方韵味的风格被称为“侘寂”,这是一种禅宗观念,认为真正的美是缺憾、残缺和暂时的——也就是说会像生命一样消逝。但完成这一切的并不是一位东方人,而是一位名叫阿塞尔·维伍德(Axel Vervoordt )的比利时人,他有诸多头衔——著名的收藏家、古董商、室内设计师、策展人......这位人高马大、举止优雅的老头总是带着和蔼的笑容,似乎与这些“帽子”毫不相关。
阿塞尔主张室内的一切最大限度的使用最原始材料和手工制作,包括阳台上金属小灯。为此,整个团队不惜花费了 4 年的时间跟踪原材料。
套房内景[page]
阿塞尔对“风格”不感兴趣,因为他从根本上说是个形而上学家,探究生命的本质以及时空的概念才是最吸引他的事,他用灵感突发的物件和内饰安排来表达这些看法。用物质来表达高尚,这在有些人看来是自相矛盾的,但阿塞尔对此深信不疑。“我珍视由时间锻造的物件,我所作的设计并无规则,一切来自于心。”阿塞尔说。
阿塞尔·维伍德 1947 年出生于安特卫普的古老街区 Vlaeykensgang,这里完好的保留着中世纪的模样,这里也曾是画家安东尼·凡代克( Anthony Van Dyck )的出生地。
阿塞尔的母亲是个有教养的人,喜欢和艺术家和知识分子打交道。年轻时的阿塞尔就全面参与到了父母的所有活动中,甚至包括社交,父母那些学识渊博的朋友也成了他的朋友。其中有个人教会他如何鉴赏各种木材的不同特性;还有人教他古书和银器方面的东西——指导他辨认那些珍稀善本,同时还要会辨别真假。
阿塞尔作品
他十来岁就混迹在拍场上,搜寻象牙雕、死亡警示等艺术品之类的东西。14 岁那年,他第一次来到英格兰,用父亲借给他的钱直接参与竞价,后来将买到的一些东西转卖给了父母的朋友,用来偿还欠父亲的债务,这算是他的第一桶金。
阿塞尔没有把这个嗜好当成自己的职业,而是在不久之后去大学读了经济学。直到 21 岁那年,他花 2400 美元买进的一幅 1948 年的超现实主义大师马格利特的画作——《记忆》——后来以 5 万美元卖出时,他才认定“我的挚爱和兴趣将会成为毕生的事业。”
阿塞尔的冥想室
在阿塞尔的设计生涯中,道家哲学对他的影响至关重要。“一个人看待事物的方式是极为重要的,”阿塞尔说。“你必须用眼睛去感受,把‘空无’看做本质的自行流露,一切皆是无意义。”这种美学启蒙把阿塞尔引向了道家哲学和禅宗。
上世纪 70 年代,阿塞尔开始到泰国、柬埔寨和日本去收购艺术品。佛教艺术的恬静、寺庙建筑空间的祥和,让他深为感动。事实上,他发现自己对“侘”有强烈的亲近感,后来他将这些运用到了自己公司的整体风格设计上:
在安特卫普附近的一座有城堡,由于年久失修,阿塞尔也因此有机会精心营造一片符合他的审美的宏景:空旷的冥想室有包裹了白色的家具,本色的松木地板,一幅出自日本早期禅宗大师的屏风画,还有一幅巨大的安东尼·塔皮埃斯( Antoni Tàpies )作品。
对于这个房间,他的评价是:“可以听见无声。”
卡奈尔内的一个房间
90年代,从不停止思考的阿塞尔开始关注各时期、各地区的艺术品,尤其是当代的。为了让自己的收藏得到更好的展示,再加上业务的发展使空间需求再一次加大,他在1997 年买下了卡奈尔(古酿酒厂)。这个地区基本上保持着原貌,有的地方漆皮剥落,墙壁是光秃秃的水泥,其宏大的建筑空间为阿塞尔的物品陈列提供了戏剧化的场景。比如在一个有许多大柱子的房间里,他放置了一些罕见的陀罗钵地雕塑,那是他花了三十年时间收集起来的。不过,这里一切都遵循了简洁的“侘寂”风格。
阿塞尔被称为最懂“侘寂”的西方人,在他看来,“占有房子是一种艺术,所有美学永远建立在实用的基础之上,一个房子应该反映主人的生活方式和个性!”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