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致“9.11事件”十六周年:从劫难中记忆,在艺术中隽刻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纪念之光》(Tribute in Light) 照亮夜空,为“9·11事件”的罹难者祈福,致“9.11事件”十六周年:从劫难中记忆,在艺术中隽刻 ,毕加索,柏林犹太博物馆,9·11,建川博物馆,影像,蒋兆和,徐冰

《纪念之光》(Tribute in Light) 照亮夜空,为“9·11事件”的罹难者祈福

时光荏苒,当钟摆又一次拨回到“9·11”这一时刻,人们对全球灾难的视角已经从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投向至恐怖袭击与公共安全事件。很多艺术家从“灾难艺术”的视角出发进行创作,痛定思痛,在缅怀逝去的生命的同时也意在提高公众的安全防灾文化。

在“9·11事件”十六周年到来之际,artnet新闻收集整理了过去所发生的各种灾难事件所呈现的10件艺术作品,愿这些艺术能帮人们抚慰受伤的心灵!

1、徐冰|《何处惹尘埃?》

徐冰吹起“9·11之尘”。图片:致谢艺术家和中央美术学院官方网站,致“9.11事件”十六周年:从劫难中记忆,在艺术中隽刻 ,毕加索,柏林犹太博物馆,9·11,建川博物馆,影像,蒋兆和,徐冰

徐冰吹起“9·11之尘”。图片:致谢艺术家和中央美术学院官方网站

徐冰,《何处惹尘埃?》。图片:致谢艺术家和中央美术学院官方网站,致“9.11事件”十六周年:从劫难中记忆,在艺术中隽刻 ,毕加索,柏林犹太博物馆,9·11,建川博物馆,影像,蒋兆和,徐冰

徐冰,《何处惹尘埃?》。图片:致谢艺术家和中央美术学院官方网站

亲历“9·11”恐怖袭击的徐冰用装置作品《何处惹尘埃?》(WhereDoes the Dust Itself Collect)反思灾难,祭奠罹难者。他用一天时间将“9·11之尘”吹进展厅。待尘埃落定后,展厅地板上事先留白处显示出了两行中国禅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像霜一样覆盖的地面,肃穆且宁静,但又令人刺痛且紧张。由于事件敏感,遭到多次拒绝后,首展终于在2004年的英国威尔士国家博物馆得以展出。

美国作家安诸·索罗门于2011年的这段话再次引发我们的深思:

“徐冰在9.11之后虚空的日子里,从下城收集到的这些灰尘,不仅是具有寓意的;它还包含着那个九月的微风中夹带的寻常与不寻常的内容……过去10年,关于‘自由塔’以及9.11纪念碑的冗长而毫无结果的争论中,没有人注意到,其实这座纪念碑早已在那里:就是那些尘埃本身。”

2、汉斯-彼得·费尔德曼|《9月12日头版头条》

《9月12日头版头条》,纽约国际摄影中心展览现场,2008。图片:致谢艺术家和303画廊,致“9.11事件”十六周年:从劫难中记忆,在艺术中隽刻 ,毕加索,柏林犹太博物馆,9·11,建川博物馆,影像,蒋兆和,徐冰

《9月12日头版头条》,纽约国际摄影中心展览现场,2008。图片:致谢艺术家和303画廊

2001年9月12日《北京青年报》新闻头条。图片:致谢艺术家和designboom网站,致“9.11事件”十六周年:从劫难中记忆,在艺术中隽刻 ,毕加索,柏林犹太博物馆,9·11,建川博物馆,影像,蒋兆和,徐冰

2001年9月12日《北京青年报》新闻头条。图片:致谢艺术家和designboom网站

擅长从影像中寻找灵感的德国艺术家汉斯-彼得·费尔德曼(Hans-Peter Feldmann)用作品《9月12日头条》(9/12 front page)与“9·11事件”对话。他在全世界范围内搜集了151份2001年9月12日的报纸新闻头条,从纽约时报的《美国遭遇袭击》、法国费加罗报的《新的战争》、每日邮报的《启示》、旗帜晚报的《还活着》,到北京青年报的《恐怖分子袭击美国》。纵观这些铺天盖地的报道,无论是大篇幅,还是小章节,都将当天的头版留在“被烟雾笼罩,在烈火中燃烧的南塔”影像中。费尔德曼用作品告诉我们:影像能成为时效的图标和无形纪念碑,以及影像怎样影响着我们对灾难的看法。

3 、建川博物馆|“不屈战俘馆”外的“静思”水面

建川博物馆”不屈战俘馆”外的“静思”水面。图片拍摄于2015年,致“9.11事件”十六周年:从劫难中记忆,在艺术中隽刻 ,毕加索,柏林犹太博物馆,9·11,建川博物馆,影像,蒋兆和,徐冰

建川博物馆”不屈战俘馆”外的“静思”水面。图片拍摄于2015年

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安仁镇的建川博物馆是一座与文革和抗日战争为主题的博物馆聚落。其中,不屈战俘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泰宁先生于2005年设计完成。该建筑的设计理念是通过馆内馆外不同场景的交流和切换,完成建筑语言的表达,并且给予展览延伸的思考。

展览通过大量的历史照片和真迹,运用压抑的色彩和厚重的材质,形象地展示因弹尽粮绝而被俘的抗日将士的英勇不屈和悲惨遭遇。当参观者走出展厅,思绪难平的时候,设计者通过平如镜面的水池,让不平静的心静下来,反思战争罪恶与珍惜和平。[page]

4、蒋兆和|《流民图》

蒋兆和,《流民图》(局部),1942-1943,现藏于中国美术馆。图片:致谢中国美术馆,致“9.11事件”十六周年:从劫难中记忆,在艺术中隽刻 ,毕加索,柏林犹太博物馆,9·11,建川博物馆,影像,蒋兆和,徐冰

蒋兆和,《流民图》(局部),1942-1943,现藏于中国美术馆。图片:致谢中国美术馆

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四川泸州画家蒋兆和目见日军侵华,国土沦丧,大批难民流离失所,大批饱受饥寒和战争摧残的人民,于是他奔走各地,观察流民,绘制素材,于1942年至1943年间完成了这幅长约26米、高2米的巨幅历史画卷《流民图》。蒋兆和塑造了一百多个无家可归、社会劳苦大众的形象,以前所未有的悲壮控诉战争,但又满怀希望。1998年,蒋兆和夫人萧琼将在战争中残存的半卷《流民图》原作捐献给中国美术馆,并永久收藏。

 陈丹青先生认为:

我认为,(蒋兆和)是上个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人道主义画家,也是最杰出的人物画家......《流民图》所描绘的绝望、悲剧性、死亡感,如《圣经》的片段直追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早期的宗教壁画,逾百位人物的组合纠结而能各在其位,各呈其态……《流民图》超过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而《流民图》成稿期间的政治语境比《格尔尼卡》更危险、更艰难。

5、毕加索|《格尔尼卡》

毕加索,《格尔尼卡》,1937,现收藏于索菲娅王后国家艺术中心博物馆。图片:致谢索菲娅王后国家艺术中

毕加索,《格尔尼卡》,1937,现收藏于索菲娅王后国家艺术中心博物馆。图片:致谢索菲娅王后国家艺术中心博物馆。

《格尔尼卡》(Guernica)是毕加索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因1937年4月26日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导致城市夷为平地,死伤遍野。听闻此消息后,毕加索决定以此为题,创作一幅表达对战争罪行抗议和对罹难者的悼念。

作品以变形、寓意的手法描画了在战争的阴霾下,人民惊慌、痛苦和死亡的凄惨情形。这幅画作最终在1981年重回祖国索菲娅王后国家艺术中心博物馆(Museo Nacional Centro de Arte Reina Sofía)的怀抱。

6、柏林犹太博物馆|《落叶》

马纳舍·卡迪希曼,装置作品《落叶》,2014。图片:致谢摄影师Alejandro Gonzalez,致“9.11事件”十六周年:从劫难中记忆,在艺术中隽刻 ,毕加索,柏林犹太博物馆,9·11,建川博物馆,影像,蒋兆和,徐冰

马纳舍·卡迪希曼,装置作品《落叶》,2014。图片:致谢摄影师Alejandro Gonzalez

特拉维夫出生的以色列艺术家马纳舍·卡迪希曼(MenasheKadishman)为柏林犹太博物馆创作了一组大型装置作品《落叶》(Shalechet—Fallen Leaves)。卡迪希曼从三厘米厚度的不规则圆钢板中切割出一万多个张着嘴,睁着眼,面部狰狞似呐喊哭泣的面孔。当观者驻足凝望这整地雕塑时,对战争受难者的追忆及对战争的省思便久久不能释怀。

7、伦敦塔|《血染的土地与罂粟花海》

保罗·康明斯和汤姆·派珀,《血染的土地与罂粟花海》,2014。图片拍摄于2014年,致“9.11事件”十六周年:从劫难中记忆,在艺术中隽刻 ,毕加索,柏林犹太博物馆,9·11,建川博物馆,影像,蒋兆和,徐冰

保罗·康明斯和汤姆·派珀,《血染的土地与罂粟花海》,2014。图片拍摄于2014年

由陶瓷艺术家保罗·康明斯(PaulCummins)和舞台设计师汤姆·派珀(Tom Piper)联合制作的《血染的土地与罂粟花海》(Blood Swept Lands and Seas of Red)是为了祭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英联邦士兵。发起人表示:该作品的名称受到一战中一名阵亡且尚未署名军人的一首诗的启发——“大地被鲜血染成一片连天使也不敢涉足的血海(The blood-swept lands and seas of red, 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

从2014年7月开始“栽种”第一朵陶瓷花开始,到11月11日休战纪念日,城壕上插满了888,246朵寓意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官兵鲜血的红色罂粟花。

8、托马斯·道尔|《升级》

致“9.11事件”十六周年:从劫难中记忆,在艺术中隽刻 ,毕加索,柏林犹太博物馆,9·11,建川博物馆,影像,蒋兆和,徐冰

托马斯·道尔,《升级》(Escalation),2008。图片:致谢艺术家,致“9.11事件”十六周年:从劫难中记忆,在艺术中隽刻 ,毕加索,柏林犹太博物馆,9·11,建川博物馆,影像,蒋兆和,徐冰

托马斯·道尔,《升级》(Escalation),2008。图片:致谢艺术家

美国当代艺术家托马斯·道尔(ThomasDoyle)制作1:43比例的微缩世界,将对灾难的记忆碎片密封在玻璃容器中。他通过扭曲和梦幻的镜头来描述生活中各种引起强烈共鸣的瞬间,如:地震、洪水等。尽管这些微小的人物被困在危险之中,但我们难以察觉他们的恐惧情绪。托马斯·道尔期待观者透过玻璃容器可以看清灾难背后的主题——家园、生命、灾难、重生。玻璃容器本身更像是压缩了的世界,似乎暂停了时间,也化解了所有的痛苦和恐惧。

9、Keow Wee Loong | 摄影作品

在废弃的超市里“购物”。图片:致谢Keow Wee Loong ,致“9.11事件”十六周年:从劫难中记忆,在艺术中隽刻 ,毕加索,柏林犹太博物馆,9·11,建川博物馆,影像,蒋兆和,徐冰

在废弃的超市里“购物”。图片:致谢Keow Wee Loong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的一座核电站遭到地震损毁,导致了7级核熔毁,让当地数以万计的居民不得不进行疏散。这个核电站在几年内周围20公里的隔离区都被封锁着,使得大熊町(Okuma)这一区域成为了一片鬼城。

五年后,马来西亚摄影师KeowWee Loong冒着辐射的危险去实地进行了探访。在遭遇官方阻拦,被告知需要特殊许可才能进入该区域之后,他决定绕开这些官方的步骤,直接翻墙进入了这块禁地。他在日本双叶(Futaba)区的红色警戒区浪江(Namie)小镇拍摄的照片,显现出了这次核事故之后所造成的恐怖结果。

“当我进入红色警戒区之后,我能够感受到双眼有,空气里有着浓重的化学品气味," Loong在自己的Facebook博文上写道。他说:“红色警戒区域内的辐射值依然很高。很多人在过去的5年当中都没有见过这个小镇的样子……我很讶异于这个小镇还没有被洗劫过的样子。"

10、阿尔弗雷德·艾森施泰特|《胜利之吻》

刊登于1945年8月27日美国《生活》杂志的《胜利之吻》。图片:致谢摄影师和《时代周刊》,致“9.11事件”十六周年:从劫难中记忆,在艺术中隽刻 ,毕加索,柏林犹太博物馆,9·11,建川博物馆,影像,蒋兆和,徐冰

刊登于1945年8月27日美国《生活》杂志的《胜利之吻》。图片:致谢摄影师和《时代周刊》

《胜利之吻》(V-JDay in Times Square)是美国《生活》杂志的摄影师阿尔弗雷德·艾森施泰特(Alfred Eisenstaedt)拍摄的发生在纽约时代广场的一幕亲吻作品。1945年8月14日(北京时间8月15日)时值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二战在一片欢呼中结束了。那一天,纽约民众纷纷走上街头庆祝胜利。在广场欢庆的人群中,一位水兵兴奋地亲吻了身边不认识的女护士,这一瞬间被摄影师艾森施泰特抓拍下来,成为传世的经典历史画面。

John Seward Johnson II,《无条件投降》,2005。图片拍摄于2015年,致“9.11事件”十六周年:从劫难中记忆,在艺术中隽刻 ,毕加索,柏林犹太博物馆,9·11,建川博物馆,影像,蒋兆和,徐冰

John Seward Johnson II,《无条件投降》,2005。图片拍摄于2015年

此后,每年8月14日都有数百对男女在时代广场重现《胜利之吻》,以纪念二战结束。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60周年之际,美国艺术家JohnSeward Johnson II于2005年依据《胜利之吻》的图像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萨拉索塔市矗立了一尊《无条件投降》雕像(Unconditional Surrender statue)。将经典的瞬间幻化成永恒的雕塑。据报道,《胜利之吻》中的男女主人公分别于2014年和2016年逝世。今天,《胜利之吻》成为了我们永久的追忆,也成为了人们向往世界和平的象征,更成为人们对消除战争灾难的祈盼。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