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用另一双眼睛看比尔·维奥拉的影像世界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比尔·维奥拉(Bill Viola),用另一双眼睛看比尔·维奥拉的影像世界 ,维奥拉,影像,比尔·维奥拉

比尔·维奥拉(Bill Viola)

比尔·维奥拉 中国首次大型回顾展

2017年9月23日——2018年3月27

红专厂当代艺术馆RMCA | 广州



“知识只能解释一部分的问题。但是如果放弃这些枷锁,你会发现神秘感像是一个黑洞,这个探索是没有尽头的。所以科学让我们留在现实中,而神秘感可以让我们前进,这种探索就是艺术家们存在的意义。”

比尔·维奥拉,影像诗人、视频时代的伦勃朗、国际公认的视像装置艺术先驱、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

从21岁创造录影处女作,36岁在纽约现代美术馆展出,10年之后在惠特尼美术馆及美国、欧洲举行巡回回顾展,在此后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维奥拉跟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在自己作品中引入新的影像技术,创做了大量的实验录影带、影像装置、液晶面板视频以及短片,多部作品被大型美术馆收藏。

救生筏,2004年,影像截图,用另一双眼睛看比尔·维奥拉的影像世界 ,维奥拉,影像,比尔·维奥拉

救生筏,2004年,影像截图


用另一双眼睛看比尔·维奥拉的影像世界


9月23日广州红专厂当代艺术馆RMCA,呈现了国际著名当代艺术家、影像装置艺术先驱比尔·维奥拉在中国的第一次带有回顾性质的大型展览。在开展前,想必大部分关注比尔的观众都在预告中得知此次展览摘选了他自1977-2014年间的二十四件重要作品,这也是对他不同时期的重要创作手稿、图片、录像和多媒体装置作品的全面展示。


比尔·维奥拉 中国首次大型回顾展展览现场 广州红专厂当代艺术馆RMCA,用另一双眼睛看比尔·维奥拉的影像世界 ,维奥拉,影像,比尔·维奥拉

比尔·维奥拉 中国首次大型回顾展展览现场 广州红专厂当代艺术馆RMCA

面对比尔·维奥拉的作品,我们总能产生种种在畅快淋漓的精神洗礼之后对人类、生与死的疑问——这种共振的力量又为什么仅仅通过影像传达了出来?曾在他的访谈总中看到,他认为录像在当下负担了社会中的真实因素的重量。许多人感觉,他们通过摄像机看到的是真实事件的真实记录。这种感知来源于媒介的某些个性。他还列举了:想象用绘画和用录像分别显示一位正在分娩的女性的不同效果。很长时间以来,比尔·维奥拉感到当代艺术和哲学忽视了人们存在中的一些基本能量。他觉得:“显而易见的是,由观念的“历程”形成的概念是如何忽略一些像生、死一样基本的事件的;但是,这些却是人类那么多创造性表达的伟大主题。”所以在比尔的影像中有太多的作品关乎着延伸的“看”,他发现面对当下语境的原始,在直接的记录中具有一些伟大的力量——这些核心的体验是普泛的、深邃的、神秘的。

在他生命中,对这些神秘工作有共同体验的莫过于他的妻子和合作伙伴琪拉·佩洛芙,他们从1977年遇见一直合作到今天。她也可被称之为比尔·维奥拉影像世界中的另一双眼睛,对此我们将以此次展览为契机,从她的眼中去寻找另一个比尔·维奥拉。

比尔·维奥拉的妻子和合作伙伴琪拉·佩洛芙,用另一双眼睛看比尔·维奥拉的影像世界 ,维奥拉,影像,比尔·维奥拉

比尔·维奥拉的妻子和合作伙伴琪拉·佩洛芙

(以下将呈现ARTYOO和琪拉·佩洛芙双重视角,以及比尔·维奥拉本人的自述)

不同属性的人

从比尔·维奥拉的作品中能看出他对“人”的关注,其中涉及个体和集体,以及自我的状态,他对带有肉体,精神和社会属性的“人”有着深刻的理解。

救生筏,2004年,影像截图,用另一双眼睛看比尔·维奥拉的影像世界 ,维奥拉,影像,比尔·维奥拉

救生筏,2004年,影像截图

比尔·维奥拉在沙漠中拍摄,用另一双眼睛看比尔·维奥拉的影像世界 ,维奥拉,影像,比尔·维奥拉

比尔·维奥拉在沙漠中拍摄

光与热,1979年,影像截图,用另一双眼睛看比尔·维奥拉的影像世界 ,维奥拉,影像,比尔·维奥拉

光与热,1979年,影像截图

琪拉·佩洛芙认为比尔·维奥拉本人是一个很内观自我的人,所以在他早期的作品中,他本人就是作品的表演者,到了后期才调用其他的演员。一开始他探索的是“我是谁?”,慢慢从“我是谁?”到了精神层面,这也是人的精神属性;到了晚期的作品,例如《救生筏》(2004)就体现出了社会的属性,这件作品让我们想到了在社会的场景下水是从哪里来的,它有怎样的毁灭性等等;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属性就是人和自然的互动。早期比尔是在探查自我、实验自我,他在1977年和琪拉·佩洛芙认识之后开始合作,也在自然的方面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图像和素材,比如在拍摄作品《光与热》(1979)时,他们就去了突尼斯沙漠收集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在这样一种极端的自然现象下,去探查现实和虚幻之间的差异或边界。1995年比尔从作品当中的演员变成了一个导演,所以在1996年他完成了这样一个非常特殊的转换。在这个阶段他所选择的表演者大都和他在身高和外贸上神似,是因为他需要去导演,但又不能够在导演自我的同时去表演,所以观众看到这些演员的时候,仿佛又看到了他本人。在社会属性的部分,非常典型的一个系列作品就是他2000年之后的“受难”系列,从这一系列作品开始,他更多地去关照社会属性当中人的情绪,比如人的情绪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会被拉伸到什么样的程度,但又依然保留为一种情绪。就像作品《惊骇五人组》,它是用一分钟的时间拍摄完成的,最后影像的片长为10分钟——其实拍摄的过程是导演用数秒的方式让演员从一开始平静的状态到情绪很激动,再到一切情绪归于虚无,这也就是所谓的社会属性。

《惊骇五人组》,2002年,影像截图,用另一双眼睛看比尔·维奥拉的影像世界 ,维奥拉,影像,比尔·维奥拉

《惊骇五人组》,2002年,影像截图

有时候在1分钟的拍摄时长中会产生上千英寸的交卷,也通过这种方式来扩大人的情绪——用一种慢的动作、慢的播放,把人所有的微表情和脸上的所有细节保留下来,并展示出来,无论通过这种方式怎样去拉伸人的表情,情绪本身还是存在的。1987年比尔创作了一幅作品,用了23分钟拍摄一个小孩子的生日宴会,但展出的时候从早上开馆到下班总共7个半小时,其效果就像是绘画一样,每一帧的图像都显现的很清晰,所以这让他重新定义了时间。[page]

技术的救赎

比尔·维奥拉对人的关注是极其回到人最本质,最纯粹本源的状态,甚至不带有过多的叙事,我们好奇的是他是如何理解这样一种最本质的思考,与今天复杂的高科技影像的关系,从这一点来看影像的媒介又成为了他对人和内心的一种救赎方式。

《倒影池》,1977-79年,影像截图,用另一双眼睛看比尔·维奥拉的影像世界 ,维奥拉,影像,比尔·维奥拉

《倒影池》,1977-79年,影像截图

“你可以有世界上最好的技术,但是你不能没有想法,没有生活中前进的感觉,不想去做你不知道的事。因为我们总是想做自己知道的事,那样我们感到舒服,但是你必须要明确总是有你不知道的事。你必须逼你自己,这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旅程。”——比尔·维奥拉

当摄像技术和影像技术变得很复杂的时候,比尔·维奥拉就放弃了用这样一个复杂的手段去创作作品——他只能做一件事,要么就是专注在自己创作的理念上,要么要花时间去学技术,而后阶段他们其实都在表达一种意向或情绪。现在比尔·维奥拉和妻子琪拉·佩洛芙所做的工作是希望把他所看到的光、生命力、动态的图像和意向,能通过他的作品展现出来。这是一种非常微妙的存在,你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就是生命本身——“我们如何能把脆弱的生命本身通过作品展示出来,这是比尔想要完成的。”通过这样就能看到生和死的界线是非常微妙的,通过作品体现出来,这才是他思考的重点。

水、火

比尔·维奥拉的作品中不断地出现水和火,这些物质象征着什么,是否象征他对信仰能量的传达。这些物质在一种特定的情景下与人重新发生关系,并被凝视,能传达出更强烈的力量。

《殉道者(土、气、火、水)》,2014年,影像截图,用另一双眼睛看比尔·维奥拉的影像世界 ,维奥拉,影像,比尔·维奥拉

《殉道者(土、气、火、水)》,2014年,影像截图

这件作品被伦敦圣保罗大教堂永久收藏,用另一双眼睛看比尔·维奥拉的影像世界 ,维奥拉,影像,比尔·维奥拉

这件作品被伦敦圣保罗大教堂永久收藏

《火之女》,2005年,影像截图,用另一双眼睛看比尔·维奥拉的影像世界 ,维奥拉,影像,比尔·维奥拉

《火之女》,2005年,影像截图

琪拉·佩洛芙觉得水和火是宗教里非常常见的两个元素,比如说生命的“生”和“死”,它是毁灭和碎片化,是一种转换和轮回,也代表着重生,有各种各样的隐喻。例如作品《火之女》是通过拍摄水上的景象来完成的,并不是在拍摄那位女士,所以当他完成的时候跳下去,水和火就融为一体了。

“在我生命中水一直都是一样令我着迷的物质。在我小时候曾经险些溺水,那是一次难以置信的体验,一次改变我生命的体验。在我6岁的时候我不慎落入了水中,幸运的是我的叔叔正好在那里,他跳入水中将我捞起。我当时在水底停留了片刻,那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感受,但我没有任何的恐惧,如果不是他捞起我的话我愿意一直呆在那里,这会让我非常享受。之后这个经历并没有给我留下阴影,反而带来了正面的影响。这次创伤对我来说是积极的,也许对同样经历过类似事情的其他人来说,这是一段痛苦的经历,那是因为他们惧怕。但我没有,甚至觉得那里离天堂不远,也许那里存在这一个新的世界。从那之后,我总会在我工作的时候回到那里。”——比尔·维奥拉

比尔·维奥拉 中国首次大型回顾展的主题

能看到整个展览从1977跨越到2014,在这个时间线索中是根据特定的主题规划进行展出的,特别是1号馆,似乎从作品的时间线来看,能感受到一种从现实中的人,到内心困惑、洗礼,再到修炼的人,这种心理变化的反应既是在描述自己,进而又延伸到其他的人的集体。

屈服, 2001,影像截图,展览现场,用另一双眼睛看比尔·维奥拉的影像世界 ,维奥拉,影像,比尔·维奥拉

屈服, 2001,影像截图,展览现场

“我强烈地感到,无论一个人的宗教信仰如何,中世纪大教堂里面那些巨大的,有回音的石厅会在他的内部产生难以抗拒的作用。声音似乎录载了那么多关于不可言喻的事物的感觉。

“这些‘强力形象’就像催人苏醒的呼声,而我感觉,在你能够唤醒思想之前,务必在今天先唤醒身体。”——比尔·维奥拉

在采访中琪拉为我们介绍了在1号馆中所设置的第一个主题是“受难”主题,在这个过程当中,首先引入眼帘的是最大幅的《特里斯坦的上升》(2005),它是为巴黎歌剧院而作,服务于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Tristanund Isolde)》,这是一部爱情悲剧,讲述一对恋人的死亡,他通过水的不断上升象征着重生。在另外一部作品《火之女》中,一个女人静立在熊熊燃烧的火焰前,在即将被烈火吞没时纵身跳入水池,火焰逐渐熄灭,由此获得重生。再往下走就是当他经历了重生和毁灭之后,将被洗礼,再被溶解。这些都是先从个人出发逐渐变成两个人的模糊的边界(身份重叠);再下一个主题就是“情绪”,如作品《屈服》(2001)和《仪式》(2002),以及《惊骇五人组》(2000)。这个最大空间的展示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主题的布置和作品之间的递进去完成的。

声音的使用

仪式,用另一双眼睛看比尔·维奥拉的影像世界 ,维奥拉,影像,比尔·维奥拉

仪式

“关于声音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它使一切变得有序。我有很多想法最先是由关于声音的想法慢慢发展出来的。尤其是在我年轻的时候,有些项目需要极大地调动声音的潜能。声音的这种强度甚至让它变得像雕塑一样可以去塑造,声音会在每一个它所触碰的墙面之间来回反射。就像我们拍一下手,这个声音会蔓延到空间中的各个角落然后,我们听到这个声音的回音,听到这个声音被放慢,最终慢慢消失。”

“当录像这种媒介被发明出来时,他就绝不仅仅是视觉的机器,同时也是声音的机器。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图像必须与声音联姻,他们是密不可分的。这也是我如何去调动人类感官的重要一点。”——比尔·维奥拉

作品的放慢

用另一双眼睛看比尔·维奥拉的影像世界 ,维奥拉,影像,比尔·维奥拉

《特里斯坦的上升》,2005年,影像截图,用另一双眼睛看比尔·维奥拉的影像世界 ,维奥拉,影像,比尔·维奥拉

《特里斯坦的上升》,2005年,影像截图

“放慢是非常关键的。在我年轻的时候,我总是感觉到这个世界移动的太快了,我试图理解它。当一次看电视的时候我看到了这种慢放的效果,它立刻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之后便开始了这对这一环节的研究,就好像为了理解世界是如何变化的而进入了时间的内部。这就是我为什么总是围绕着时间的可塑性在工作。你可以不断的拉伸它,压缩它。”——比尔·维奥拉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