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星期的娱乐圈热闹非凡,吴亦凡和虎扑之间的唇枪齿战让中国某社交网站的页面火药味十足,也顺带将“说唱”所代表的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地下运动“嘻哈文化”再次推到台前。
时间倒回至2017年的盛夏,最“燃”的一档音乐综艺节目《中国有嘻哈》上线,首集4小时内播放量破亿,明星制作人吴亦凡的一句“你有Freestyle(即兴说唱)吗?”更成为当季最“in”的一个网络词汇。
实际上,今天为人所熟知的“嘻哈文化”是美国街头的一种文化形式,可追溯至上世纪60年代的纽约布朗克斯区——纽约黑人和拉美移民的聚居区之一。
嘻哈文化
处于叛逆期又缺乏家庭和学校有效管教的黑人青少年在终日无所事事的情境下,加入了各种帮派,而帮派之间为了抢夺地盘经常发生冲突。嘻哈文化就诞生于这座处于社会危机中的贫困孤岛上。
作为“嘻哈”这项非主流文化的四大元素:说唱(MC)、街舞(break dancing)、涂鸦(Graffitti)以及DJ(碟片连接切割和混合),也是在与街头帮派斗争的过程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街舞是帮派在“武斗”之前进行的“舞斗”造势;
舞斗要求节奏感极强的背景音乐,DJ(Disc jocky)现场打碟就必不可少
即兴说唱(MC/rap)则是用歌曲来表达立场并攻击对手;
涂鸦(graffiti)则被用以彰显自己对属地的占有权。
其中以纯视觉形象出现的“涂鸦”,历经几十年的发展更迭,也从最初黑人青年的地域性反叛行为,发展成为广受公众追捧的艺术行为。不仅在商业上取得成功,更在流行文化中为自己挣得了一席之地。
涂鸦艺术
Ancient graffito at Kom Ombo Temple, Egypt
“涂鸦(graffiti)”一词最早源自意大利语,代指建筑表面的划痕和抓痕,并非绘画。1851年,首次用来形容铭刻在‘庞贝古城’废墟墙体上的远古碑文,此后这个词汇逐渐被用在公共艺术领域。
“Kilroy was here”
二战时期留存的“Kilroy was here”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士兵将“Kilroywas here”的字样和图案留在其驻扎营地、战场或其它所到之处。随后,更多的士兵和海员们开始将这种形式的随手涂画绘制在货船和武器装备上,这使得“Kilroywas here”在世界各地无处不在,甚至使阿道夫·希特勒认为“Kilroy”可能是一个高级盟军间谍的名字或代号。
60年代中期,“风格化的签名式”涂鸦开始被书写于公共空间的建筑墙体、地铁车厢,桥下、货车集散地等,年轻人通过这种方式发出声音、宣泄对社会的不满与反抗。签名式涂鸦兴起于美国纽约、费城,并很快散步至美国各地。由于这种非法创作因外部原因复杂而生命周期短暂,也成为涂鸦艺术的特点之一。
德国柏林墙上的涂鸦作品,一对亲吻的同性恋人
芝加哥城市中的涂鸦,1973
被画满涂鸦的火车,纽约,1973
满是涂鸦的地铁车厢,纽约,1973
70年代中期,涂鸦艺术到达了顶峰,这些墙体的“书写者(Writer)”也开始有意识的将自己色彩鲜艳、个性鲜明的字体书写、设计方式视为一种艺术形式,并建立了“涂鸦字母”的绘制标准。有些志同道合的创作者走到一起,形成了有组织的团体,比如在1975年组织了首个涂鸦艺术展的“UnitedGraffiti Artists”和布鲁克林地区崛起的涂鸦社团“Ex-Vandals”。很快,这种反传统、反主流的艺术现象被西方各个城市中的反叛青年纷纷效仿。
左:the United Graffiti Artists in 1973. Courtesy of Martinez Gallery
Bbus129 by DONDI ,纽约地铁, 1984
Riff 170 in 1975. Courtesy of the Martinez Gallery
为了躲避警察追捕,这些在车站月台、车厢和街道墙面的创作者都给自己设计了独特的签名代号,多为一个单词加数字后缀的形式,如,HenryMedina(Henry161)、Steve Kesoglides (SJK171),Mike Hughes (MIKE171)。
随着更多青年,尤其是接受过正规绘画训练的学生加入,涂鸦的形式和风格也在不断随着时代演变。从简单的口号、狂野字母书写体、气泡文字,到喷绘在建筑表面色彩绚丽的精美图式...他们用墙作为画布,把灵魂、梦想、希望和恐惧喷洒成鲜艳颜色。
到了80年代初,涂鸦艺术家的身份开始变得愈发具有挑战性,流动的火车将“书写者(Writer)”的作品带向各处,而将自己的名字签署在作品上也是青年人用来发声、彰显身份、公然挑衅一种方式。此时的政府机构,也开始加大了对涂鸦的打击,并将这种在城市公共空间图绘的行为定义为违法破坏行为。
Keith Haring
Jean-Michel Basquiat (SAMO) 在纽约街头创作
而彼时的纽约东村(East Village)聚集着全美最活跃的青年团体,美术学院毕业后的Keith Haring正活跃在这股浪潮中,并且在这里与Kenny Scharf和Jean-Michel Basquiat等著名当代艺术家相遇并成为好友。
KeithHaring的作品遍布街头巷尾,因其在火车站的个性涂鸦风格而被同行和外界所熟知,还曾经因此遭遇过警察的逮捕。幸运的是,此时的纽约商业画廊开始注意到涂鸦艺术的社会影响力、艺术和商业价值,随着安迪·沃霍尔(AndyWarhol)的两位好友Keith Haring和Jean-Michel Basquiat成功获得艺术市场和藏家认可,更多涂鸦艺术创作者开始被主流艺术所关注,并被创造和追捧为艺术市场的宠儿。
Andy Warhol and Jean-Michel Basquiat, 1985
1980年,纽约时代广场展出大量涂鸦作品,引起艺术界的高度关注;1983年,涂鸦艺术首次进入美术馆空间,被展示在荷兰鹿特丹伯依曼斯—范·波尼肯美术馆(Boyman-vanBeuningen museum);2008年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举办开创性的街头艺术展览;2009年巴黎大宫殿模板涂鸦展...以及近年来不断被刷新的涂鸦艺术拍卖纪录,都见证着涂鸦艺术已经从最初的边缘状态逐渐成为被公众、社会、艺术市场所接纳的重要时刻。
代表人物
凯斯·哈林(Keith Haring) (1958—1990)
Keith Haring
凯斯·哈林在短短31年的创作生涯里留下了众多影响深远的素描、涂鸦壁画、装饰及印刷作品,他也是一位罕见的将自己的生活与艺术融于一体的艺术家。
美院毕业后的凯斯·哈林来到纽约东村(EastVillage)投入街头涂鸦艺术的行列,并开始积极创作属于自己的标识图式,他在地铁站过期的深色海报上用白色粉笔创造了粗轮廓、单色空心的简笔跳舞小人、动物和心形符号。哈林这种充满活力、韵律生动的简练绘画风格很快成为20世纪最流行的视觉语言之一。
让-米歇尔·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1960—1988)
Jean-Michel Basquiat in his studio, 1985
大卫·鲍伊(David Bowie)和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的好友、麦当娜前男友的身份标签让他备受瞩目,1985年,他以赤脚形象登上了纽约时代周刊封面。
布鲁克林的黑人少年让-米歇尔·巴斯奎特是二战后美国涂鸦艺术家,新艺术代表人物之一。16岁出道涂鸦,游荡在曼哈顿下城,在地铁车厢和建筑物上喷绘神秘的格言警句,为纽约涂鸦文化贡献了单词、短句、皇冠、箭头等流行视觉符号。
Jean-Michel Basquiat《无题》,1982年
迈入亿元社团的Jean-Michel Basquiat(2017年,日本收藏家前泽友作以1.105 亿美元拍得其一幅名为《无题》的画作,刷新艺术家的拍卖纪录)
A panel of experts, 1982
senza titolo 1981
Bird on Money
Jean-Michel Basquiat 《瘾君子》,1982 ,2013年,该作品以4880万美元的价格成交
他的作品超越了简单的愤怒逻辑,曾经创作诗歌、素描与绘画,在作品中使用大量的文字与图像,以及来自历史和当代的信息与符号。
谢帕德·费瑞(Shepard Fairey)(1970—)
谢帕德·费瑞(ShepardFairey)为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绘制的《希望》(HOPE)竞选海报,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不仅如此,他还游走于美国各个城市的街头张贴自己的海报为奥巴马拉票。在此之前,毕业于著名艺术院校罗德岛设计学院的谢帕德·费瑞已凭借其街头艺术家的声望建立美国潮牌OBEY。
谢帕德·费瑞创作的Kaith Haring
艺术家Shepard Fairey为“女权即是人权”创作的作品
谢帕德·费瑞在《辛普森一家》中客串
费瑞的作品产量极高,以美国总统、艺术家等知名人士作为创作对象,作品主题时常围绕政治、时事、权利与哲学问题展开。
班克斯(Banksy)(1974—)
照片中的他用牛皮纸袋盖住了头,上面还画着鬼脸
被《时代周刊》评选的世界最有影响力的100位人物之一的英国艺术家班克斯(Banksy),身份成谜,他从未以公开形象示人,尽管他导演的街头涂鸦艺术的纪录片《ExitThrough the Gift Shop》获得2011年第83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但在影片中的形象和声音均已做过处理。
他从九十年代起他的涂鸦作品开始出现在布里斯托的公共领域,以反叛体制而出名,警察、老鼠、儿童和放飞的红气球…都是他作品中常见的符号。
Banksy作品
抱歉,您预订的生活方式目前已缺货
班克斯(Banksy)对名画的恶搞
他曾把自己的作品偷偷携带进卢浮宫进行展示,若干天后才被发现
“Banksy of England”
班克斯曾在2004年恶搞英镑,制造了一批10英镑纸币,将上面的英女王头像全部替换为戴安娜王妃的头像,“Bankof England”则变成了“Banksy of England”。据说,这批作品曾被人拿到商店消费,在拍卖网站eBay上炒卖到了200英镑一张。
绘制在以色列的隔离墙上的反抗涂鸦
班克斯冒着被以色列国防军击杀的危险,偷偷行至以色列的隔离墙,并留下9幅涂鸦作品。
班克斯(Banksy)在中东绘制反战涂鸦
“我不敢相信你们这些傻瓜居然真的买了这垃圾”
2007年,当班克斯得知自己的一幅作品被拍卖成交后,第二天便在个人网站创作了一幅写着“我不敢相信你们这些傻瓜居然真的买了这垃圾”的讽刺画。
《一尘不染》(Keep it Spotless)
《一尘不染》(Keep it Spotless) Banksy 和 Damien Hirst合作
2008年,拍卖于纽约苏富比的Banksy 和 Damien Hirst《一尘不染》(Keep it Spotless),以170万美元成交,为目前班克斯拍卖记录。
卡伍斯(KAWS)(1974—)
卡伍斯(KAWS)原名BrianDonnelly,1974年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12岁就已经对涂鸦产生兴趣。因其原创艺术形象和先锋艺术实践,以及关于诸多经典卡通形象、时尚明星、流行潮牌的跨界创作而为人所知,他在长达20年间自由行走在当代艺术和街头流行文化之间。
白天,他创作学院派的作品,晚上,却悄悄寻找并取下街头的广告海报,并加入其特有的符号创作,然后再归还到原位,也因此收获了“涂鸦怪盗”的名号。
1999 年创造了他的第一个玩具形象 COMPANION
JR(???)
2011年荣获TED大奖,JR发布了大胆的感言“用艺术颠覆世界”
“我从不需要制造画册给所谓的画廊看,让他们批判我的作品是否够好,是否足以呈现给大众欣赏,我会把它们直接向公众展示,在街道上”
街头艺术家 JR 的城市脸孔
“一代人的肖像 ”系列
将儿童肖像安置在墨西哥边境
《妇女是贫民区的英雄》
JR的卢浮宫项目
2008年,总是带着墨镜的半匿名法国涂鸦艺术家JR的一张巨幅黑白海报被高挂在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 )的外墙上,震撼着每一个前来观展的人。
自15岁首次接触摄影,此后JR的大部分作品便通过摄影输出的方式创作,他将巨幅黑白摄影人像作品张贴在各个城市中,也因此将自己称为“摄影者”。巴黎贫民窟、中东的高墙、非洲的断桥和上海的闹市都曾展示过他的作品,他将城市变成了展示作品的空间,对政治和社会进行公开批评。
《脸庞,村庄》海报
2017年,JR和88岁法国“新浪潮祖母”阿涅斯·瓦尔达共同执导的《脸庞,村庄》获得法国卢米埃尔最佳纪录片奖。
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入到涂鸦艺术的创作中来,用各自或讽刺、或幽默、或批判、或普世的方式“警醒”着人们,继续宣泄/表达着他们对这个的时代“焦虑”。
然而,语境对于任何艺术形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街头艺术亦是如此。
曾代表反叛精神的涂鸦作品,如今越来越成为市场的宠儿,而涂鸦艺术的展示也频繁的进入画廊和美术馆空间,它们不再是蓄意的破坏行为和抗争习俗的反叛行为。某种意义上,包含涂鸦艺术在内的嘻哈文化,是否已被所谓的商业名利场‘驯化’?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