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精神—战时现代艺术
预展:5月29日—6月1日
嘉德艺术中心二层
拍卖:6月3日(周一)下午2:30
嘉德艺术中心B1层 A厅
本场征集一组制作十分精良的《现代版画-木刻手印集》,是20世纪30年代由李桦主导的广州现代版画会出版,曾得鲁迅盛赞:“内容以至装订,无不优美”。原版原拓、自印自刻、手工装帧、发行数量稀少的性质,以及其本身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都使这些作品穿透历史的纷乱而彰显着无尽的魅力。
▲ 1934年现代版画会全体成员,右五为李桦
▲ 1934年,鲁迅致李桦信
20世纪新兴木刻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一方面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一方面在左翼文艺运动的浪潮下,成为了“接近人民的斗争意志和方向”的艺术。鲁迅认为,“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因而鲁迅先生大力宣传介绍俄国、东欧版画家,扶持青年版画家,新兴木刻运动由此如火如荼。
现代创作版画研究会(后简称现代版画会)是响应鲁迅号召的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之一。1934年成立,七七事变后停止活动,是20年代末新兴版画运动中影响力、活动时间和展览出版数量均堪称前茅的社团。由时任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教师的李桦主导,入会者大多是他的学生,包括唐英伟、赖少其、刘兴宪、潘学昭、胡其藻、陈仲纲、刘憬辉、梅长业、张影、刘仑等,先后入会者达34人。
李桦、唐英伟、刘兴憲、潘学昭、胡其藻、陈仲纲、司徒奏、刘憬辉、潘成业、赖少麒、梅长业、张世光、区旭裁、张影、李灿荣、林世忠、李同和
《现代版画- 木刻手印集》第一集
原版机印画册
1934年
26.5×19.5 cm
说明:
1934年,《现代版画》第一集,现代创作版画研究会出版。现代创作版画研究会第一回半年展专号,根据木刻原版机印,发行500册。
估价:RMB 50,000 – 80,000
版画在中国,只有短短的历史,版画在中国,却循着可惊的步调发展下去,版画在中国,已获得了她的生命。
在欧洲,现代的版画爬到了十五世纪以还的最高峰。这是为什么呢?在许多原因中,重要的却是艺术跳不出经济的圈套,在不景气袭击下的社会,原始的手工生产的绘画,在需求上便发生问题,而机械生产的版画便从新被估定了价值。
所以版画在中国的意义更觉重要。濒于总破产的中国现社会,谁都感到绘画之无用,然而,谁能肯定一个社会不需要艺术?那么,这个社会究竟需要什么艺术呢?
木刻本质上保有一种心理组织的积极性,用她特有的强烈的明暗对照,可以表出比任何艺术更深刻的感情。木刻具有丰富的技巧,可以自由表现社会及人生的诸相。木刻是一种机械的生产,可以满足大众的要求。木刻在现社会的各个角度上,都可以完成一般艺术的使命。
版画在中国虽只有短短的历史,却循着可惊的步调发展下去,这就说明了客观需求的迫切。我们小小的贡献,就算对这新兴艺术尽了半分力量罢。
廿三年十二月十五日
《现代版画》作为其定期刊物和主要阵地,1934年12月至1936年5月间共出版18期,初为半月刊,第十期起改为月刊,除第一本为原版机印外,在鲁迅先生的建议下,其余各期改为木刻手拓制作,每本皆手工装制而成。《现代版画》由留法归来的郑可担任装帧设计工作,用“玉扣纸”(质坚而厚,带黄土色的土制竹纸)代替了被鲁迅批评的洋纸,堪称精良的图画手工书,饱含时代的温度。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它自始至终都获得了鲁迅的关注与指导。《现代版画》自诞生之日起,每一期都由李桦寄给鲁迅一册,同时附信向鲁迅求教。据《鲁迅日记》查,鲁迅致《现代版画》编委及作者的信件共计四十余封,其中保存下来的鲁迅寄予李桦的复信有七封,内容主要针对《现代版画》的创作提出指导性的建议和意见。现上海鲁迅纪念馆藏有完整的题字本的18期《现代版画》,也是目前国内收藏机构唯一的一套完整收藏。
▲ 1935年,广州现代版画会成员合影
《现代版画》最早主要学习与模仿鲁迅等翻译介绍的德、俄、东欧等外国版画形式。如第1期中李桦的《白马》、《即景》,胡其藻的《野外》等,得到鲁迅先生的赞扬,“《即景》是用德国风的试验,也有佳作”。从第2期开始形成主题性质的专号,在鲁迅指导下实践“为人生而艺术”,进入探索民族化风格时期,这时《现代版画》刊载的大量作品其一旨在暴露社会黑暗,反映现实人生;其二为表现我国传统风俗、民间玩具的木刻。
↑按住图片可左右滑动
李桦、赖少麒、潘业、梅长业、唐英伟、张影、刘宪、林檎、胡其藻、陈仲纲、刘憬辉、麦迅悟
《现代版画- 木刻手印集》第四集
据木刻原版手拓、木刻套色纸本 装帧成册
1935年
说明:
1935年,《现代版画手印木刻集》第四集“新春风俗专号”,木刻原拓手印本,手工设计装帧,现代创作版画研究会出版,定限100本。
备注:
画集内版画有残,少第八页作品一帧,封面缺。
估价:RMB 180,000 – 250,000
在致李桦的第三封信中,鲁迅提供了汉代石刻、明清插画和民间年画三种传统资源,让会员去融合欧洲新法来体现“中国精神”。由于版画会会员都是广东人,便从身边生活出发,选择向民间学习,形成了第4期的“新春风俗专号”,将广东民间风俗以生动有趣的木刻语言表现,鲁迅看了极为欣赏,称“内容以至装订,无不优美”,还建议将这期发给日本的版画同行交流鉴赏,极大鼓舞了青年面向民间取材的创作热情。第5期的“广州生活专号”继续表现“质朴生活”。第8期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拜桄榔”、“过仙桥”等民间旧俗,具有百科全书插图的性质。表现南中国质朴的乡土人情的题材获得了成功,也由于鲁迅的建议而越洋传到了日本。第10期是对版画会第二回半年展会作品的“纪念专号”,同时也刊发日本版画家的作品,如前村千帆的《温泉》、川上澄生的《风景》,体现着现代版画会通过鲁迅同日本民间木刻组织之间的密切交流。
《现代版画》在20世纪30年代担负起了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和推广新兴版画运动的职责,“成为推进现代木刻艺术的前驱”。木刻青年们走出“象牙之塔”,走向“十字街头”,直面人生,描写社会现实,表现民族生活,以刀笔为武器救国救民,实践着鲁迅要求的“进步的美术家”。同时其本身作為手制书,魅力在于它将“翻阅”艺术化,使文字阅读、视觉欣赏和材料触感自由转换为一个整体,成为一种处于“中间地带”的艺术,在当代纸媒制作艺术化趋势愈加明显的背景下更易凸显其价值。另外,以自印、自刻的艺术性著称的创作版画除了本身具有的独特艺术价值和现代意识,发行数量的稀少更体现着其珍贵性,除第一期印行500本外,第8期仅印行60本,第10期印行100本,而历经战火洗礼得以保存下来的数量更是稀少,拥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按住图片可左右滑动
李桦、唐英伟、潘昭、【日】川上澄生、【日】前村千帆、潘业、梅长业、赖少麒、周朝根、胡其藻、陈仲纲、刘宪、梅长业、刘憬辉、黄培利、林檎
《现代版画- 木刻手印集》第十集
据木刻原版手拓 装帧成册
1935年
23.5×20.2 cm
说明:
1935年,《现代版画手印木刻集》第十集,现代创作版画研究会出版。定限印行100本。
备注:
1935/6/15,书内19帧,另封底1幅收画。
估价:RMB 200,000 – 300,000
我们的话
一年来不断的工作,想起来好像发过一场大梦。心情犹如受大水泛滥过的沙场,枯燥得连一毛小草也生长不起了。火一般的意志与热情,既受冰河的洗涤,多咸的人生,对于青春却发着凄凉的美梦。世纪末的精神和着歇斯得利的带着霍乱病般的传染性在肚子里作尽了蛊惑的工作——我想很多人也许会这样,不过比我多一层骄傲的面幕罢了。把自己的世界扩得太大时,灰色的恶魔会向你总攻击。是的,我应该自警,也要警醒人世!在沙漠上筑起金字塔是最重要的工作。不过,至于恶势力像一阵狂风,连一粒沙也卷去时,再有何言?虽不必去顾虑,但“理智的努力啊”,我向下一叚的人生倒应这样祈祷着。
——赖少麒
艺术断然离不开社会而发展。从宗教而帝皇而国民,跟着统治者之嬗递,艺术也形影般蜕变着。在历史上,这就是所谓艺术思潮之演进。而思潮不能自己演进,却跟着时代、社会,甚或领导着时代、社会。所以有人说艺术应独自去发展,纳入社会里说,便减低艺术的估价。这我不能同意,因为我相信艺术更带着一个重大的社会使命。过去的艺术,找寻其蜕变之迹,谁能否认其与社会的形影的关系?过去如此,现在和未来也当如此。从事艺术的应有这个自觉,尤其从事木刻的,更要随行其对时代、社会所负的使命。
——李桦
↑按住图片可左右滑动
李桦、赖少其、潘业、张在民、梅业、张影等
《现代版画- 木刻手印集》第八集
册页 据木刻原版手拓、木刻套色纸本
1935年
22.5 x 19.3 cm
说明:
1935年,《现代版画手印木刻集》第八集,现代创作版画研究会出版。定限60本。
备注:
1935/5/1,书内17帧版画。
估价:RMB 200,000 – 300,000
↑按住图片可左右滑动
唐英伟、张影、刘憬辉、李桦、胡其藻、赖少麒、刘宪、梅长业、司徒奏、张在民、陈仲纲、 潘业、林檎、黄功荣
《现代版画- 木刻手印集》第五集
据木刻原版手拓、木刻套色纸本 装帧成册
1935年
22.5×19.5 cm
说明:
1935年3月15日,《现代版画》第五集,手印本,现代创作版画研究会出版。广东生活专号定限60本。
估价:RMB 180,000 – 250,000
中国嘉德此季将在国内首次推出“中国精神——战时现代艺术专场”,作品主要由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现代水墨、现代版画作品组成。在战时背景下,这些作品反映了艺术家的敏感心灵与动荡的社会现实和民族命运之间的强烈互动,艺术语言极富感召力和原创性,对后续的新中国美术史更有着结构性的深远影响。重新阅读这批被历史迷雾尘封遮蔽的作品,希望能从美术史、文化史乃至心灵史的多重角度,彰显其不朽价值。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