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OLY AUCTION

此次2019年北京保利中国古董珍玩春季拍卖特别推出“遍照三千-私人珍藏重要佛造像专场”,汇集藏家历年珍藏,涉及各个时期、各种风格、各类宗教流派,真可谓“遍照三千”。
蒙古宫廷:扎纳巴扎尔风格

6304
17-18世纪 释迦牟尼
铜鎏金 扎纳巴扎尔风格
SHAKYAMUNI
17-18th Century
Gilt-bronze
Zanabazar Style, Mongolian
H 27.5 cm.
RMB: 5,000,000 - 8,000,000
释迦牟尼 17-18世纪 铜鎏金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 No.44745
此尊造像为一尊标准的清代17-18世纪蒙古宫廷造像,从其材质,身形,背光纹饰等各处综合判断,当为一世哲布尊丹巴亲造,殊胜难得。佛像头部螺髪均匀密布,头顶肉髻高高隆起,髻顶安宝珠。大耳齐垂,耳轮清晰。面部圆润,形似鹅卵,双眉纤细,斜向两侧上挑,眉间饰圆形白毫,双目睁视,象征洞悉世间一切,鼻梁尖挺,嘴部小巧,下唇明显厚实,整体看上去神情俊朗,而又不失佛教的庄严与神圣。身躯雄健,四肢优美,姿态挺拔,气势非凡。上身着袒右肩袈裟,左肩搭袈裟一角,下身着僧裙。衣质薄透贴体,充分显露出躯体和肌肉的自然起伏与变化。衣纹采用尼泊尔艺术手法,线条直平刚劲,流畅洗练。结跏端坐于莲花宝座上,左手置双膝上托衣衲结禅定印,右手置膝上,施触地印。莲座为半月形束腰式,束腰不深,上下几乎等宽,造型独特雅致。莲座的上下边缘均饰一周连珠纹,双层莲瓣宽大扁平,紧贴座壁,偏于座的上部交错分布,周匝环绕,为蒙古造像所特有的莲台样式。莲座下装藏完好无损,具有殊胜的加持力量。封底盖嵌入较深,底盖边沿密封严实,底盖中央阴刻十字金刚杵,中心圆圈又施以镀金处理。装藏手法迥异于西藏和中原地区,显示了蒙古造像独特的装藏特点。后承背光,背后为精美舟形背光,造型比例匀称,结构严谨合理,顶端表现大鹏金翅鸟,两侧表现摩羯等佛教神兽,带有明显的高古造像元素。通观其整体艺术表现,可谓造型完美、气势非凡,风格优雅、法相庄严,技艺高超、工艺精湛,体量高大、品相一流,堪称一件伟大的蒙古古代雕塑艺术作品;而论品质和体量,它在现存的蒙古造像中亦堪称翘楚。

6303
17-18世纪 四臂敏捷文殊菩萨
铜鎏金 扎纳巴扎尔风格
FOUR-ARMED MANJUSRI
17-18th Century
Gilt-bronze
Zanabazar Style, Mongolian
H 24 cm.
RMB: 2,200,000 - 3,200,000
此尊为五文殊之一,其头戴花冠,顶束高髪髻,宝缯于耳际束成扇结。面庞圆润,弯眉长目,相容静谧。上躯端正略向右倾,佩戴项饰下垂伞状花叶型璎珞,身着天衣绸裙,衣缘錾刻缠枝花卉,共具四臂,上二臂右手高擎宝剑,表示菩萨的智慧如利剑,能斩断一切烦恼与愚痴;左手捻一茎莲花,花蕊上奉置般若波罗蜜多梵匣,代表般若智慧浩瀚如经卷。下二臂双手原持弓与箭,象征能除去无明愚痴。披帛顺肩而下,右带在体侧系结,左带绕臂而出,尾端双双轻搭座前。全跏趺坐。上下仰覆莲式半月形莲座,高台基,台座上下缘饰有连珠纹,浅束腰,莲瓣尖部微翘,这种样式来自于帕拉风格,然而底座整体较高,佛像封底上的十字金刚杵图案,泥金的处理,为扎纳巴扎尔典型的底座。整像造型生动优美,工艺细腻精湛,宝冠及璎珞钏环等部位刻画细致入微,愈显端庄大气,是清代蒙古造像中极为罕见的品类。
四臂文殊的四只手臂分别持有不同的法器,其功德如是:文殊师利手持弓—能量,聚集一切能量,生与死都在弓之中。弓是方便,是道,是菩提。手持的箭—速度,如光一样的迅疾,无有偏差,迅速到达彼岸。箭即为智慧,是本性,是自由,是大手印。手持的刀—锐利,断一切烦恼,是中道,是离二边,是无二。手持的经典—语,断一切所知,是寂静,是觉醒,是无上指示。依文殊四相,进入秘密语的坛城。
此尊四臂文殊菩萨为清代17-18世纪扎纳巴扎尔风格造像,在整个清代宫廷造像中是独树一帜的品类。他健美壮实的身躯,平阔俊朗、充满青春朝气的面庞,简洁洗练的衣纹处理,生动写实、精致华丽的装饰样式,都充分展现了蒙古民族的审美特色,展现了既不同于印度、尼泊尔,也不同于西藏和中原的大漠特有的人文风貌。
金刚萨埵 蒙古扎纳巴扎尔风格
17-18世纪 铜鎏金
出版于《寂静与愤怒-藏传佛教文化艺术》

6302
17-18世纪 文殊菩萨
铜鎏金 扎纳巴扎尔风格
MANJUSRI
17-18th Century
Gilt-bronze
Zanabazar Style, Mongolian
H 23.7 cm.
RMB: 2,200,000 - 3,200,000
此尊造像为清早期扎纳巴扎尔风格宫廷造像,铜质精炼,鎏金明亮饱满,时代风格极为明显。菩萨的髪髻染为蓝色,髻珠突显,束髪高耸,头戴五叶宝冠,大耳垂珰。脸型方圆,眉间白毫,眉目清丽,鼻高且鼻翼较窄小,嘴型小巧,容貌青春靓丽,文殊菩萨塑造的如同年轻的王子。身体略向右倾,头亦往左下方微垂,现极富动感的三弯体态,优雅、柔韧,显示出此造像风格中所带有的尼泊尔特色。肩宽腰束,袒上身,胸前连珠项饰下垂伞状花叶型璎珞,下身着长裙,衣着纹饰简单,仅在边缘錾刻卷草装饰。结跏趺坐的双腿间刻意露出裙角,宛如倒置开张的扇面,其放射性的线条具高度装饰性,此处为扎纳巴扎尔的风格特征,有别于其他清代宫廷程式化造像。此尊左手持莲花茎,莲花上托经书,右手上扬持剑,正是智慧非凡的文殊菩萨的特征。其下上下仰覆莲式半月形莲座,浅束腰,莲瓣尖部微翘,这种样式来自于帕拉风格,然而底座整体较高,佛像封底上的十字金刚杵图案,泥金的处理,为扎纳巴扎尔典型的底座。整尊造像兼容并蓄了帕拉王朝艺术风格的凛然气势,尼泊尔艺术追求人体自然的和谐,同时融合满、蒙草原民族的肌体,可谓既崇尚写实自然的身体,又重视神性的表现。
此尊文殊菩萨为清代17-18世纪扎纳巴扎尔风格造像,在整个清代宫廷造像中是独树一帜的品类。他健美壮实的身躯,平阔俊朗、充满青春朝气的面庞,简洁洗练的衣纹处理,生动写实、精致华丽的装饰样式,都充分展现了蒙古民族的审美特色,展现了既不同于印度、尼泊尔,也不同于西藏和中原的大漠特有的人文风貌。
文殊师利菩萨 蒙古扎纳巴扎尔风格
17-18世纪 铜鎏金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西藏宫廷:扎什伦布寺风格

6300
17世纪 阎魔
红铜、铜鎏金 扎什伦布寺风格
YAMARAJA
17th Century
Red Copper, Gilt-bronze
Tashilumpo Monastry Style, Tibetan
H 19.5 cm.
RMB: 2,600,000 - 3,600,000
此尊阎魔天主尊部分以红铜为材料,牛头人身,三目圆睁,獠牙外露,火焰形赤髪上冲,头戴骷髅冠,胸前佩戴十字交叉式璎珞。身材敦实,肌肉结实有力,右腿右屈,左腿左伸,两手高举,四肢充分伸展,有如舞蹈展姿,奔放张扬。面部鼻孔刻画清晰,三眼炯炯有神,眉毛和头髪如火焰。足下所踩水牛表情愉悦,昂首挺胸,匍匐在单层覆莲座上。其身后承桃型火焰背光,下承单层覆瓣莲座,背光与莲座皆鎏金,与主尊仅用红铜相区别。此类造像之风格与工艺为西藏扎什伦布寺风格之典型,其造像尤受清宫珍崇,在清宫所藏各类造像中,有四百余尊“札什璃玛”,其风格高度统一,与本尊在艺术特征上亦极为一致,工艺精细,造型生动写实不拘泥,铜质厚重,用料考究,雕工精致细腻,表面打磨光洁,尤其是身后所饰镂空火焰背光,展现工匠强大的艺术功底,主尊肢体饱满有力,所承莲座形制相同。本件拍品造型复杂程度极高,加之主尊细节与火焰背光保存完整,殊为难得,是清代初期扎什伦布寺风格造像珍贵的实例。
阎魔尊乃地狱之主,主管冥界,其来源和印度吠陀神话有很密切关系,佛教将之吸收为护法神,为大威德金刚教法的主要护法。其造型有很多种,最重要是内修、外修和密修三种,其中又以外修最为常被单独供奉。佛教中认为,修持阎魔天,可以防止外界带来的灾难,保护寺院和修行者的安全。
阎魔 西藏 18世纪
铜鎏金、嵌绿松石高22.8cm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6301
17世纪 白玛哈嘎拉
红铜、铜鎏金、局部冷金 扎什伦布寺风格
WHITE MAHAKALA
17th Century
Red Copper, Gilt-bronze, Gold-painted
Tashilumpo Monastry Style
H 21.3 cm.
RMB: 2,600,000 - 3,600,000
此尊白玛哈嘎拉护法为站姿,头戴花冠,顶竖象征忿怒的赤髪,髪髻前饰化佛。三目圆鼓,白牙龇露。袒胸露腹,裙裳饰有繁缛的璎珞。身饰联珠式璎珞,下身着裙,裙子上又饰网状联珠璎珞,另有手钏,臂钏和足钏装饰。肩臂覆搭帔帛,条帛垂至足部后向上呈祥云状翻卷,极富装饰性。有六手,第一双右手执摩尼宝珠,左手执骷髅碗;第二双右手执钺刀,左手执三叉戟;第三双右手执骷髅鼓,左手执金刚钩。双脚踩踏邪引天,身后饰火焰纹舟形背光,下承束腰莲花座。
白玛哈嘎拉是藏传佛教噶举派中香巴噶举崇奉的一尊重要护法神,是最具有财宝属性的护法神,此尊为班禅祖寺——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风格。六臂白玛哈嘎拉正名为白如意珍宝依怙主,为四臂观音之慈悲化现,可摄受三界一切成就,钩召财富、福德、寿元,增土闻思修三慧,并追随严持密戒之行者,助彼行息、增、怀、诛诸事业。首宏于香巴噶举,被视作最高等级的智慧财神,后另传至萨迦派分支,为特别不共法门,相传此尊住于印度清凉尸陀林。因其在唐卡中通常表现为身白色,一面六臂三目,须眉毛发金黄,故称白玛哈嘎拉。白勇保护法即白玛哈嘎拉,是玛哈嘎拉的一种变相,为藏传佛教的智慧财宝护法之一。
白玛哈嘎拉 西藏
17世纪 Navin Kumar旧藏
北京宫廷:汉藏风格

6298
明永乐 喜金刚
铜鎏金 汉藏风格(北京宫廷)
HEVAJRA
Ming Dynasty, Yongle Period
Gilt-bronze
Sino-Tibetan Style (Beijing Imperial)
H 7 cm.
RMB: 400,000 - 600,000
备注:原封底
此尊为五面十六臂双身形象,面各有三目,头皆戴花冠,头顶饰金刚杵;十六手中两手抱明妃,其余手伸向两边,手中皆持髅器主臂双手拥抱明妃金刚无我佛母。骷髅碗、手钏、牙齿、臂钏、帽冠底缘、璎珞等处工艺颇为复杂精湛。明妃衣饰与主尊装饰相同,皆不着衣,仅饰联珠式璎珞。整尊作品于头冠、耳饰、臂钏等多处镶嵌有大量松石,为整体造像凭添华丽大气。此件作品尺寸小巧,仅为7公分左右,然而在有限的空间内,其设计、造型与细节皆刻画一丝不苟,精彩绝伦,铜质精纯,金水浓厚,为明代永乐宫廷造像中难得一见的小尺寸造像精品。
喜金刚是密宗无上瑜伽部母续尊奉的重要本尊,也是萨迦派道果修法尊奉的主要本尊。藏语称为「杰巴多杰」,又被叫作「饮血金刚」或「欢喜佛」,「欢喜」的更深意思是通过修行所获得的大自在、大自由和大解脱,也就是真正的身心合一的大欢喜境界。传说欢喜金刚是大自在天之长子,是一个象征残害世界的大荒之神;而明妃则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之躯,以救世渡难为本,以其拥抱吸其荒神之大恶之源,镇压受摄邪恶和邪欲,以其达到自在欢喜,所以也称其为「欢喜天」。

6320
明宣德 释迦牟尼
铜鎏金 汉藏风格(北京宫廷)
SHAKYAMUNI
Ming Dynasty, Xuande Period
Gilt-bronze
Sino-Tibetan Style (Beijing Imperial)
H 34.5 cm.
RMB: 2,200,000 - 3,200,000
释迦牟尼全跏趺坐于双层莲花座上,右手施触地印,左手结禅定印于右踵上,为释迦降魔成道像。手指轻触台座,力道均衡;肉髻高耸,宝珠顶严;额际宽广,下颌低收;弯眉圆目,眼露微笑,双眼俯视,表情内省;颈部短粗,胸肌挺括,身着贴体,僧衣衣纹流畅,褶皱突起,将衣服垂手之感表现出,为造像增添更多威严大气。双层莲花台,莲瓣饱满,花瓣尖凸起,增加立体感,尾部饰卷草纹,纹饰考究,细节精彩。
这尊释迦牟尼像右手下垂持触地印,并维持在禅定冥想的坐姿之中。此像的图像源自于佛陀的心灵传记,明在佛陀证悟真理之前战胜魔罗的重要事迹。那时,佛陀立下誓约将保持禅定冥想的姿态,直到透悟真理实相为止。但他遇到了魔罗,那是一位试图让佛陀分心,阻碍佛陀证悟世间实相的恶魔。对于一切试图破坏佛陀追及理想的种种诱惑,无论是喜或是厌恶的干扰,佛陀均不为所动。依据传统记载,魔罗展开最后的攻,试图动佛陀慈悲的菩萨胸怀。对佛陀追寻心灵觉醒的理想与离轮回获得最后的解、魔罗提出了质疑。在精神毅力的支持下,释迦牟尼想起自己在多次以动物与人类身形的转世过程中,曾以无量的慈悲愿力帮助一切的有情众生。于此觉悟的关键时刻,释迦牟尼理解并坦然面对命运。为了回应魔罗的质疑,禅定坐姿的释迦牟尼移动膝上的右手,触碰大地,并“请大地为证”,以此坚定不移的动作使得魔罗,魔军与女色诱惑溃散败逃,留下释迦牟尼独自在菩提树下的金刚座体验伟大的觉悟。
明代宫廷造像主要指明代永乐和宣德两朝宫廷制作的佛像,又称“永宣宫廷造像”或“永宣造像”,由宫廷专设的造像机构—御用监“佛作”具体承办,明人刘若愚《酌中志》中有御用监造办佛像的明确记载。宫廷造像主要用于赏赐西藏上层僧侣,为朝廷推行的“众封多建”的宗教笼络政策服务。其风格是在藏传佛像艺术基础上大量融入中原艺术元素,实现了汉藏艺术的完美融合,因此学术界又习惯将其归类为汉藏风格。其突出特征表现为:造像面部宽平,具明显汉人形象特征;躯体结构匀称,宽肩细腰,造型端庄大方;四肢粗壮,肌肉饱满,细部刻画精细入微;衣纹采取中原表现手法,流畅优美;装饰上亦吸收中原传统样式,体现了中原地区传统审美情趣,此尊释迦牟尼即为这一风格之代表。通体观之,可谓造型完美,形象庄严,材质优良,雕工细腻,雍容华贵,流光溢彩,具有宗教、历史、艺术和科学多方面重要价值。
药师佛 15世纪
内地 黄铜鎏金
H 35cm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6290
18世纪 大威德金刚
铜鎏金 汉藏风格(北京宫廷)
YAMANTAKA
18th Century
Gilt-bronze
Sino-Tibetan Style (Beijing Imperial)
H 30 cm.
RMB: 3,000,000 - 4,000,000
此尊三面,正面为水牛头,面有三目,象征阎罗王,头戴骷髅冠,长角突出,项饰人头长链。中间一层一头,呈愤怒像,头戴骷髅冠,为吃人夜叉,名参怖;顶层一头,为其本尊文殊菩萨形象。三十四臂分置于左右两侧,手持不同法器,其持物各有寓意,但主旨在于表现本尊大勇猛、大无畏的功德,中央二手左手持嘎巴拉碗,右手持钺刀,并拥抱左手托颅碗、右手持铖刀的明妃金刚起尸母。有十六条腿,左右各八条腿,其中右八腿弯屈,左八腿伸展,展立于束腰莲座上,十六足各踏天王、女明王及飞禽走兽等。此像体量颇大,鎏金灿然,制作精美,其造型规范、结构合理和表现方式完全符合造像仪轨的规定,足下单层覆莲座背后阴刻线整齐利落,手臂于躯体两侧排列紧凑,极富有艺术张力,为清代宫廷造像佳作。
大威德金刚,梵语称“阎曼达嘎”,藏语译为“怖畏金刚”,汉语可称为大威德明王。“威”是表示降伏恶魔的威猛力量,“德”是代表智慧摧破烦恼业障,是藏传佛教无上瑜伽续部的重要本尊之一,被认为是文殊菩萨的忿怒相化身,备受藏传佛教各派和信徒的信奉,尤其是被格鲁派尊为该派三大本尊之一加以供奉,其地位非同一般。在藏传佛教中,大威德金刚原为「作怖」、「能怖」之意,即以威猛凶暴的姿势慑伏一切魔障。历史上,汉文尚有大威德、威罗瓦、作怖金刚、能怖金刚等不同译法。
大威德金刚信仰,在清代乾隆朝达到最盛。《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将乾隆皇帝称为「文殊菩萨大皇帝」,肯定了乾隆于藏区的统治。乾隆三十三年,雨花阁西北角建梵宗楼,一层供奉文殊师利数尊,二层供奉大威德金刚,中心像高达1.72米,英武摄人,是乾隆皇权威严,镇叛乱复安定之象征。大威德金刚有伏恶之势,谓之大德;有护善之功,谓之大德,曾降服死神阎魔天,故其名亦有死亡的征服者之义。精通三十七道品,彻悟十六空性,降魔消尽,成就殊胜,得大涅盘道。
Lot 1024 清乾隆 大威德金刚
保利厦门 2019年1月6日
成交价 RMB:5,175,000
尼泊尔造像精品
及受尼泊尔风格影响的西藏造像精品

6310
13-14世纪 宝冠释迦牟尼
铜鎏金 西藏(萨迦寺风格)
CROWNED SHAKYAMUNI
13-14th Century
Gilt-bronze
Sagya Monastry Style, Tibetan
H 28.5 cm.
RMB: 3,500,000 - 4,500,000
此种戴宝冠的释迦牟尼造型俗称宝冠佛,面相呈童子脸,表情憨厚,体态健硕,神秘又富有特殊的亲和力。佛冠偏窄,简洁大方,仅正中及双耳上方饰以花朵,耳后有冠带垂到肩膀。其面部施冷金,历经多年虽已斑驳,但更显苍桑味道,古拙大气,熠熠生辉。金刚跏趺坐姿,左手腹前平伸结禅定印,右手下垂结触地印。头戴五叶宝冠,方面宽额,大耳垂肩,耳边装饰束髪冠带垂肩。五官刻画准确,童子脸,带着少年的风采。弯眉长目,沈静的双目半开俯视,面相祥和庄严。身着袒右袈裟,薄衣贴体,边缘饰绦带。释尊身材壮硕,胸臂浑圆结实,挺拔伟岸。莲花座造型大气,莲瓣分两层,底层宽大肥硕,上层隽秀挺拔,乃13-14世纪西藏萨迦寺地区的典型特征。
十二世纪末,由于受到伊斯兰势力的不断入侵,随着印度各地佛教纷纷消亡,尼泊尔成为影响藏传佛教艺术的主要源泉。元朝统治者独尊藏传佛教萨迦派,推动了西藏各势力的整合,近四百年的分封割据局面逐渐结束,西藏各地的艺术风格也相互吸引融合,形成了相对统一的西藏中部的“西藏风格”。从十三世纪后半叶到整个十四世纪,留居西藏南部的钮瓦尔艺术家不断增加,自然形成了受尼泊尔艺术影响的西藏艺术风格,其中比较有突出的即以萨迦派的主寺为中心而形成的萨迦寺壁画即造像艺术风格。其承袭了尼泊尔绘画及造像艺术的风格,但又具备自身的特点是:脸形方正略短,五官较集中,眉额部显大。四肢修长,手足较小,菩萨,度母头戴单层五叶冠,莲座平直,立体感强;主尊身下台座中间有扇形袈裟下摆等,此尊造像即为这一风格之代表。其融合了印度、尼泊尔、中原等不同地域的多种艺术技巧和审美观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对元末明初西藏寺院绘画、造像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西藏佛教艺术的发展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

6307
12-13世纪 财续佛母
红铜鎏金 尼泊尔
VASUDHARA
12-13th Centuty
Gilt-Red Copper
Nepali
H 10.3 cm.
RMB: 2,200,000 - 3,200,000
佛母以16岁少女的靓丽面容示现,游戏坐于莲台之上;右足踏一株清净月莲、左腿盘曲、身体呈折姿,婀娜动人;六臂分别持如意珠、珠宝串、莲花、般若经书、麦穗以及宝瓶,象征着其布施、物质丰饶、精神圆满等种种属性。此件作品,很好的诠释了尼泊尔加德满都地区金属造像的瑰丽与动人。佛母面容清丽、神态安静平和,长而弯曲的眉线以及状如鹰喙的鼻子是纽瓦尔造像传统中最为典型的表现之一;头冠、璎珞等细节部分显得极具装饰效果、在辅以宝石镶嵌后,使得作品整体具备富丽堂皇的视觉感受,此类工艺也一直是尼泊尔艺术最为凸显的特色;造像腰身婀娜、胸部坚挺,肢体则恰如妙龄女子般颀长柔软,六只手臂自身侧次第探出,在显得充满张力的同时,也进一步印衬出女性丰腴性感的躯体之美。若将此尊造像轻轻捧在手中,便可以感受到其沉稳庄重的气质,厚重的胎体是尼泊尔造像中最为引人入胜的部分,而在此件作品中,我们也很难找到漏铸、沙眼等常见的技术缺陷,纽瓦尔艺术家出众的铜像铸造技艺此处展现的淋漓尽致。值得注意的是,此件作品沧桑的表面状态显然与西藏地区所见到的大多数古代铜鎏金佛像不同,这说明其一直在尼泊尔地区接受传统“洗沐仪式”的供养,这种仪式源于古老的印度教习俗,信徒们将红色的天然矿物粉末(蒂卡粉)与鲜花、牛乳等物混合,一遍遍的涂抹于神像表面,久而久之便使得造像鎏金退失,并在表面形成沉郁古朴的包浆,而这种状态也几乎成为判断纯正尼泊尔造像的一项指标。通过造像头冠、莲瓣形制、以及略显娇媚的五官等细节处可以断定,此件作品的铸造时间应不早于15世纪。事实上自15世纪后,因加德满都地区政治局势的多变,喜马拉雅地区的艺术中心由尼泊尔转向西藏,训练有素的尼泊尔匠人也更多的供职于西藏的寺庙及施主们。因此,在尼泊尔本地已很难再见到如此高品质的铜像作品。
财续佛母 尼泊尔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No. 1732

6293
15世纪 上乐金刚
铜鎏金 西藏
CAKRASAMVARA
15th Century
Gilt-bronze
Tibetan
H 17.8 cm.
RMB: 1,500,000 - 2,500,000
此像呈右展立姿势,头戴五智冠,足下有莲花座,有四面十二臂,主臂左手持金刚铃,右手持金刚杵,两手同时拥抱明妃金刚亥母,其余各手伸向两侧,手中持斧、钺刀、戟、骷髅杖、金刚索、金刚钩、活人头等法器。主尊所拥明妃金刚亥母,头戴骷髅冠,右手拿金刚杵,左手托着内盛鲜血的颅碗,双腿夹盘于主尊腰间。造像主尊象征普遍法界的慈悲,明妃则代表卓越非凡的智慧,两者触碰在一起表示“悲智合一”的圆满境界。本尊金铜造像形体优美、头部、躯干与肢体比例合度、鎏金明快,通体镶嵌宝石,为15世纪前后丹萨替寺造像之风格,随后逐渐衰微,但仍然启发了后世上乐金刚的造像表达方式,在西藏15世纪造像巅峰时期的代表作品。
上乐金刚造像出现在11世纪前后的东印度,大多是单尊,多为黑色或灰色页岩深浮雕,在西藏阿里11世纪的擦擦中也能见到单尊上乐金刚,12世纪前后出现双身上乐金刚,有金铜造像,更多的是壁画和唐卡。从造像寓意来看,其四面分别代表息、增、怀、诛四种事业与功德。十二臂代表十二真理,克服十二种缘起的羁绊。每面具三眼,象征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不舍一切有情众生。主尊交臂怀抱明妃金刚亥母,代表方便和智慧的合一,是佛教的最高谛理和修行境界。主尊主臂持金刚杵和金刚铃,其余手臂分握达玛茹鼓、四面梵天头和银制嘎巴拉碗等。大梵天的头颅标志着他避免了一切幻象;嘎巴拉碗意味着他已经消除了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的矛盾。四面主尊的三叶头冠嵌骷髅头;髪髻中间镶十字金刚杵,其上有火焰摩尼宝,髪髻左侧饰一弯新月。其左腿弯曲,右腿撑直;肩披象皮,腕缠虎皮。明妃金刚亥母双腿盘在主尊腰间,右手高举金刚杵,左手托银制嘎巴拉碗。明妃裙嵌绿松石。此尊双身像五官刻画写实,面部表情丰富,姿态生动。头冠、手镯、臂钏、脚环和衣裙上均镶嵌绿松石,肩上与下身挂人头花环和骷髅花环,足踏暗夜母与怖畏明王。双身像下方为单层仰莲座,上缘侧边錾刻锦地,下缘錾刻卷草纹,莲瓣小巧精致。整尊造像在一种强烈的动势当中又不失平衡与稳定,舒展流畅,给人以奔放张扬的气势,加之松石点缀,更显奢华富贵,为15世纪西藏宫廷造像中的精品。
密集金刚 西藏 15世纪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No. 41262
各类精品

6325
清早期 自在观音
铜,嵌银丝 中原
GUANYIN
Early-Qing Period
Bronze, Silver-inlaid
Central Chinese Style
H 36 cm.
RMB: 800,000 - 1,200,000

6271
清乾隆 龙尊王佛
铜鎏金 汉藏风格(北京宫廷)
NAGARAJA BUDDHA
Qing Dynasty, Qianlong Period
Gilt-bronze
Sino-Tibetan Style (Beijing Imperial)
H 18.5 cm.
RMB: 80,000 - 150,000

6313
13世纪 文殊菩萨
红铜 西藏
MANJUSRI
13th Century
Red Copper
Tibetan
H 28.2 cm.
RMB: 600,000 - 800,000

6315
13世纪 噶当塔
合金铜 西藏
STUPA
13th Century
Copper Alloy
Tibetan
H 55 cm.
RMB: 300,000 - 400,000

- The End -
北京保利2019春季拍卖会
预展
5月31日至各专场拍卖前一日
全国农业展览馆
拍卖
6月3日-6月6日
北京四季酒店
春拍精品展
上海
5月23日-24日
上海大剧院八层望星空宴会厅
(上海市人民大道300号)
厦门
5月26日-5月27日
保利(厦门)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厦门市思明区白鹭洲东路86-3号)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