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5.25-2019.8.4
每周二至周日10:00-18:00
总策划:邱志杰
策展人:林欣杰 Keith Lam、丁雯Olivia Ding
参展艺术家:
James Tapscott,Karina Smigla-Bobinski,
梁基爵 Gaybird,林欣杰 Keith Lam,
梅田宏明 Hiroaki Umeda,
平川纪道 Norimichi Hirakawa,
Tobias Gremmler ,WOW
主办:明园集团、上海明当代美术馆
出品人:李松坚、凌菲菲
支持: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
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
McaM上海明当代美术馆
上海市永和东路436号
常票票价:60元
*儿童、学生、60周岁以上老人现场购票,
持有效证件30元
扫描二维码购常票
5月25日下午,新媒体艺术群展——“感官边界”于上海明当代美术馆开幕。展览以两组、四个紧扣的题目组成,带来8位艺术家的9件作品。同时开幕当天下午,展览策展人、新媒体艺术家林欣杰 Keith Lam主持,与参展艺术家进行对谈:“感官边界:新媒体艺术的越界者”,解读他们的作品如何在形与无形之间挖掘及创造弗朗西斯·培根的“触觉的视觉”。
艺术家对谈回顾
《感官边界:新媒体艺术的越界者》
主持人:林欣杰 | 策展人,新媒体艺术家
对谈艺术家:Karina Smigla-Bobinski, James Tapscott,Norimichi Hirakawa 平川纪道, Hiroaki Umeda 梅田宏明
本篇推送约5000字
预计阅读时间20分钟
林欣杰:在我给展览所写的策展语里有一句来自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引用:“人是自然界的仆役和解释者,因此他所能做的和所能了解的,就是他在事实上和思想上,对于自然过程所见到的那么多。” 世界上出名的有两个弗朗西斯.培根(一个是哲学家,一个是画家),这句引用所描述的就是“感官”,感官对艺术创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本次展览的想法还源自于另外一个哲学家德勒兹, 他对于另一位画家弗朗西斯.培根有一句非常重要的总结就是:“触觉的视觉”(Haptic Vision)。这个概念也构成了这个展览的核心意义。因为我们的感官来源于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身体是由各个部分组成的,那什么是“触觉的视觉”呢?就是我们能看到的东西也能够去摸到,或者是我们摸到的这个东西其实是我们所看见的。在本次展览里面,我们也能看到一些平常看不到的东西,比如说隐藏在大自然里面的一些元素,艺术家将隐藏在我们周围的一些数据(data)呈现出来。
策展人:林欣杰
我也想先快速地和大家解释下本次展览中的两组题目、四个类别。第一组是自然形态 (Form of Nature) 和动作形态 (Form of Motion),在这个题目里我们会看到一些大自然的形态和动作的形态;第二组是构造自然 (Form the Nature) 和构造动作 (Form the Motion),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如何创造了大自然或是创造了动态。这四个类别是来自于两组互相关联的题目。
在第一组题目里,首先第一件作品来自日本的创意团队 WOW 的这件作品《风的形态》(Wind Form)。我们能感受到风,但不能看到风的姿态,所以在 WOW 的这件作品中,他们试图将风的动态视觉化,让观者也同时能够看到风的运动轨迹。
接着我们看到来自澳大利亚艺术家 James Tapscott 的这件作品《零环》(Arc Zero)。他的作品,很多都是跟特定场域发生关系的,同时也关注用不同的媒介来产生与光的联系,我们也因此看到了光在不同场景下的多种可能性,那什么使你这样对光和在地装置这么着迷呢?
艺术家:James Tapscott
James:对我来说,我喜欢和光一起创作是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事物,并且产生沟通的多种可能。尤其是在现代社会,我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几乎都来自于有光源的媒介,例如电视等等。我希望把光这个当代媒介以一种有机传统的手法来结合。并且我认为,光这个媒介是简单易懂的,它能被激发出去理解这个社会的多种潜质。此外,我也将光的装置看作为与人交流的一个通道。我会把光看作成一种物质,你可以赋予他形式和在场的可能,不仅仅只是将他置于某个表面,而是以一种形式本身存在。
林欣杰:非常有趣的一点,大家现在看到本次展出的 Arc Zero 是这件作品的第三个版本。第二个版本是在深圳湾 BAY ART 艺术展中所展出的。这件作品随着场地的不同,也有不同的版本,你不仅仅只是把同一个作品带到不同的地方,而是针对不同的场所,有不同想法和元素的注入,那么你是如何决定作品在不同场域的不同呈现呢?
James:我的作品经常都是在地进行创作的,作品也因场域的不同而被赋予不同的意义。比起只是将一件作品放置在某个地方,这更多像是和场地发生的一场联合创作。我也很乐意将作品带到不同的环境,这能帮助来理解因场域不同所带来的改变。Arc Zero 这件作品很具有代表性,也是一次有趣的尝试。第一个版本的 Arc Zero 是在室外自然环境中呈现和被激发的,由大片树木和绿植所包围;然后作品被带到了深圳,在一个极简的室内环境中,Arc Zero 似乎主导并控制了这个场所。在明当代美术馆里,Arc Zero 是在台阶上呈现的,走上阶梯是一件非常自然的行为,穿越圆拱、穿过散发的水雾也是一种身体上的自然体验。
林欣杰:刚刚我们说的几件作品呈现的是“Form of Nature”,自然形态。在这里我们看到的自然形态有风,也有光,以及作品中的元素和自然环境产生的联系。接下来,来到 Form of Motion(动作形态)这个部分。
今天没能到场的德国艺术家 Tobias Gremmler 的作品,把很多看不到的动态以动画的方式转换成可以被看见的状态,他较为大家所知的是《功夫视觉》(Kung Fu Motion Visualiazation)这件作品。说到功夫,我们平常只会看到某一秒钟的动作,但是他把整套功夫的视觉在时间线上凝固,持续呈现,我们就会看见一整套功夫它的动态与形态。另一件他带来的作品是《书法进行时》(Chinese Calligraphy in Motion),这是他将书法视觉化的一件作品。说到书法,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字本身,但中国书法中更重要的是我们书写时使用的力和书写路径。Tobias 是一位德国艺术家,但他非常沉浸于中国文化,他发现中国的书法里面讲究的是“神”,所以他把中国书法书写时的力度、流向都视觉化,这就是这件作品的成型。
接下来,坐在我身边的艺术家 Karina Smigla-Bobinski 的这件作品 ADA,也是在“动作形态” (Form of Motion)这个命题下很重要的一件作品。我先想要指出的是,“感官边界”是一个新媒体艺术群展,这件作品完全没有新媒体的媒介在里面。为什么这件没有高科技元素的作品反而在世界范围内的新媒体艺术展中频频展出呢?接下来我们交给艺术家Karina。
艺术家:Karina Smigla-Bobinski
Karina:是的,ADA这件作品几乎是模拟出来的,你们可以看到球体上插着很多黑色炭笔,是可以让人用来进行绘画的工具;但这件作品其实完全是和数字相关的,也有关编程和计算,当然也跟我们和这个球体的关系息息相关。就我自己来说,传统媒介和数字媒介都是我创作的工具。我最初是一名画家,绘画是非常传统的一种手段,现在我也开始使用数字媒体创作。我更欣赏的是我与这些物体产生的关系,我喜欢媒介的转变,我用传统的媒介来模拟数字化,或是反之。
林欣杰:对我来说,这是去思考数字艺术、新媒体艺术很好的一个方式。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数字世界里,主要的趋势或者说正在演变的趋势就是:新媒体艺术就是与编程有关的,这也是你的作品ADA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现代科技赋予我们如此多的工具,但事实上,身体是我们最初的编码工具。你的大多数作品都与肢体运动有所联系,甚至与表演性也有关。所以,“身体”对你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吗?
Karina:是的,因为我们就是身体。身体是我们与世界连接的最完美的工具,是我们的画布。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天开始学习一切,我们所有的经验都从我们的身体习得——通过我们的眼睛、鼻子等等。我们的想象也来自于身体。我认为,现在很多人都想要得到永生,通过保留身体并注入意识的方式来获得永生,我不知道这种方式是否可行,但我认为我们的身体是非常美妙的,美妙的点也在于我们的身体会死去。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身体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似乎遗忘了这一点,我们更多关注于大脑和思想。当观众进入到作品ADA的房间中,他们看到的是一个球体。这对他们来说是新鲜的,他们无法动用任何过去的经验。在这一个时刻,你的想象、感受和创造力受到了刺激。很多观众看到ADA会笑着说:我好像回到了孩童时代。这是因为观众启动了他的身体,在房间中奔跑。这是神奇的,因为此时,是你的身体在指导你做些什么。
林欣杰:对我来说,ADA这件作品在我为本次展览策展的意义在于,“互动”这件事常常被误认为是与科技相关的,但是最好的互动体其实是我们的身体。
Karina:没错,如果我们把如何理解科技技术的方式看作是我们与自身生活相处的方式,我们当然可以说,最好的技术就是我们的身体。
林欣杰:我们现在已经了解到艺术家如何在创作中表现“自然形态”和“动作形态”,同时,也有艺术家在创作中构造自然(Form the Nature)或是构造动作(Form the Motion)。在下一个章节里,我们会看到艺术家如果通过自己的实践、媒介或是语言来构造自然和和动作。本次展览中的一位日本艺术家平川纪道,就善用编码的方式来构造自然、与自然产生互相联动的关系,甚至调动了NASA(美国太空总署)的数据来完成这件作品《时空色彩研习系列》(a study for spacecolortime)。你的作品也有另一种迷人之处在于对粒子的执着,你为何如此喜欢这种元素?
平川纪道:这其实有些难以解释,因为你总是可以设计一种程序是以最微小的单位来独立工作的,所以这是我打开世界的一种方式。
艺术家:平川纪道
林欣杰:我们知道你这件作品是在一个智利 ALMA 天文台做驻留时所做的,那里是采集自然数据做编码最好的地方之一,你能跟我们分享一些你在 ALMA 天文台做艺术家驻留的一些情况吗?
平川纪道:因为ALMA 天文台的海报超过5000米,我几乎很难时常保持清醒,你必须要每天佩戴吸氧设备。在前两天我会现在4000米海拔的高度先适应一下,如果一切都还不错,那么第二天就会去到5000米的高度。那里也常常下雪,自然环境和我们平时生活的地方是截然不同的。这里的生态环境虽然很严苛,也提供到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林欣杰:昨天我们也谈到了这点,因为你的作品总是有关编程语言,这是普通人比较难以接触和理解的部分。所以我也想问你的是,你是否有可能不使用编程语言作为创作手法呢?如果这世上没有电脑的话,有没有其他方式是你想要尝试的呢?这其实也是我问我自己的一个问题。
平川纪道:我觉得如果没有电脑的话,我可能会成为一个作家。因为编程其实是对于逻辑的构造,这本不是一个视觉化的产物,我可能不会成为画家或是其他视觉艺术家。
林欣杰:我身边的 Karina 对你也有一个问题,接下来这是艺术家问艺术家的环节。
Karina:当你在写编程语言的时候,你的脑中也有一个你想要表达的视觉画面吗?还是你纯粹在希望解决一个逻辑上的问题?
平川纪道:可以说有时会有画面,有时没有吧。因为我关注的是如何超越自己的想象,在编程中,即使我事先没有一个图像的想象,我也可以把他编出来,这是最重要的。
Karina:还有一个问题,当你发觉你所编程出的结果超越了你的想象时,你会感到惊讶吗?
平川纪道:如果我能创造出一些我从未见过的东西,我会感到很开心。当我第一次完成一件使用影片和电影数据的像素来放置在一个六维空间的作品时,我知道这是可行的,但我在此之前完全无法想象这会是怎样的。当它输出的结果在我面前出现时,我其实并不能够理解我所看到的画面,但这也是让我开心的地方。
林欣杰:还有一个原因促使我问你这个问题,很有趣的一点,因为我们知道文学是和语言相关的,而程序也是一种语言。所以这也像是一件非常理所应当的事情。
接下来我要把问题交给日本艺术家梅田宏明。首先,我非常热爱你的舞蹈作品。在这个展览里,我们也将会在你的作品里一同感受、体验。我在你的表演或是装置艺术作品里,看到的是关于正面空间和反面空间的关系,这是由表演者/观众和投影画面/空间所塑造的关系。在这里也有一个极具挑战的点,因为在传统的舞蹈里,舞者的表演和肢体律动是相当重要的,但是在这件作品里,舞者并非是必须的,却在影像之中身体的动态更为清晰,是什么促使你想到这种创作实践?你是否也在挑战着传统舞蹈的手法?
梅田宏明:是的,对我来说,促使我这件作品的创作原因是:我该如何笃信于我的直觉。事实上,观者能否见到我在作品里表演、我的肢体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可以在作品里体验或是感知到些什么。我想要表达的是:动态。因为编舞也是对于动态的一种组织,任何物体都有自己的动态,人体肢体有一种动态,声音也有一种律动,任何物体都是一种动态。对我来说,组织这种动态,并将其中的感知与观者分享,这是我想做的事情。
艺术家:梅田宏明
林欣杰:在本次展出的这件作品《形层叠影》(Holistis Strata)装置里,你引导观众进入到影像空间之中,并激发了他们去调动身体律动的一种可能。是什么促使你有这一种想法?你希望观众怎样与作品产生互动呢?
梅田宏明:我认为,这个影像装置不仅仅可以激发观者肢体的律动,与此同时,你也在实时经历着影像的律动。所以有时候你可能会有这样的体验:在这个空间里,是有些物质在移动呢?或是你自己也在移动?所以动态是存在于这种关系之中的。在这里,如果一个物质在移动,你也或许会因此而移动。所以,动态因此而由他者来定义了。这更多是观者的一次体验,是你把自己的身体放置其中的一次经历。
林欣杰:在我看来,这件作品的装置版本也包含了很多你的表演哲学在里面。当我自己第一次进入这件装置作品的时候,哪怕我没有移动,我也会感受物质是在移动的;而当我开始移动的时候,我会感受到这个空间并没有和我在一起移动,或是又会感受到空间比我移动得更快。所以我也想问你的是,装置和编舞两种实践形式,哪一种让你更能感受到“动态”?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梅田宏明:在表演里,更多表露的是自我的知觉;在装置里,是需要观众来更多感受这种体验的。
林欣杰:很高兴你也提到了有关知觉和感官的想法。因为在本次展览中,艺术家们也都在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创造自然和动态,将不可看见的部分可视化。
Karina:我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是要问 Keith 林欣杰的,因为你不仅仅是展览的策展人,你也是参展艺术家,所以也请你来讲讲你的作品和动态、感官之间的关系吧?
林欣杰:在我这件作品《云图境像》里,自然形态的云指代的是社交媒体等虚拟世界,这里有一个背景是我们真实的生活和虚拟生活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当我们上传我们的动态、照片到社交媒体时,我们以为我们是把内容上传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仅此而已,但其实这个虚拟世界又影响了我们的真实生活。当你在发送一个状态和推文的时候,你也会因此掀起一些反馈,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动态,社会的动态。所以这之间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呢?所以我邀请观者来“上传”真实的物件,而并非只是像在社交媒体上传照片那样。
谢谢大家参与本次对话!
资料整理、编辑:钱诗怡、杨琨琳
2019.5.25-2019.8.4
每周二至周日10:00-18:00
总策划:邱志杰
策展人:林欣杰 Keith Lam、丁雯Olivia Ding
参展艺术家:
James Tapscott,Karina Smigla-Bobinski,梁基爵 Gaybird,林欣杰 Keith Lam,梅田宏明 Hiroaki Umeda,平川纪道 Norimichi Hirakawa,Tobias Gremmler ,WOW
主办:明园集团、上海明当代美术馆
出品人:李松坚、凌菲菲
支持: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
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
票价:60元
(儿童、学生、60周岁以上老人现场购票,持有效证件30元)
扫这里购票
阅读更多: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