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正是人生画卷徐徐展开、广阔天地大有所为的时候。
然而,甘肃陇西一名少年张凯的生命,却在14岁的年纪,戛然而止。
他是被同学活活打死的。
2019年4月23日,一个晴朗无风的日子,张凯中午回家吃了饭,返校途中,被同校五个学生围在了一条巷子里。
他们挑衅了几句后,就对张凯你一拳我一脚地进行围殴。
殴打持续了七八分钟,根据被送医后的检查报告,张凯的头骨被打裂、全身多处骨折、下体肿成两个拳头大……
看着这些可怕的字眼,桌子感到心都疼得揪成了一团。
我不敢想象,在那漫长的七八分钟里,张凯历经了怎样的煎熬。
他该有多痛?
拳脚如石头般落在身上,仿佛要把他的五脏六腑全部敲碎。
他该有多恨?
他和这些人无冤无仇,为什么他们要下这么重的毒手?
他该有多绝望?
围观的同学那么多,为什么没有一个伸出援手?
可是他永远等不到答案了。
当天晚上,张凯因颅脑严重损伤,不治身亡。
他的父亲,一个质朴的民工,平生第一次坐飞机,竟然是为了赶着见儿子最后一面。
医院里,亲戚们哭着拦住他,让他不要看,“把孩子最好的印象留在心里”。
因为一场无妄之灾,一个年轻的生命消逝了,一个家庭,崩塌了。
校园本是一个让孩子感到安全、快乐的地方。
但是,在许多隐蔽的角落里,却屡屡上演一出出暴力事件。
一群野蛮的少年,带着原始的粗粝和生猛,在校园里横冲直撞。
他们奉行着弱肉强食的游戏规则,如捕猎一般寻找体力上不占优势的同学,用拳打脚踢、侮辱谩骂,来宣泄他们过剩的精力。
每个被家长捧在手心里的孩子,都有可能成为校园暴力的受害者。
前段时间,“日本学生十连休后自杀”的话题登上了热搜。
5月6日,一名中学二年级男生从公寓楼上跳下;
5月7日,一名高二男生闯入铁路道口,被疾驰而过的电车当场撞死。
是什么让这两名学生如此恐惧,宁愿赴死也不愿上学?
是长期遭受的校园暴力。
每次假期之后,就是日本学生自杀率达到高峰的时候。
据统计,自1972年至2013年间,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的日本未成年人超过1.8万,校园暴力是他们自杀的主要原因。
每年9月1日开学当天,平均自杀人数最多。
日本青森县一名初中男生自杀之前留下了一封遗书,里面有这样一句话:
“很遗憾,如果没有欺凌的话,我还是想活下去的。”
这些才刚刚开始拔节生长的孩子,何尝不知道活着很美好?
那些绿的树红的花,那些悦耳的虫鸣鸟叫,那些温暖的食物,那些被爱的瞬间,他们还没来得及一一看过、听过、尝过、感受过啊。
可是,所有的这些美好,都在他们所经受的残忍、阴暗、屈辱面前,被轻易地击溃。
“活着很好,但我真的不愿再受苦了,生而为人,真对不起。”
日本电影《自杀俱乐部》开头,54名中学女生站在新宿地铁站,穿着整齐的校服,有说有笑。
可下一秒,她们就手拉着手,一齐跳入甬道。
列车驶过,留下一片断臂残肢。
这些集体自杀的女生,无一例外都曾遭受过校园暴力的摧残。
当电影里的桥段,在现实中真实上演的时候,最让我们感到不寒而栗。
看着那些孩子脸上与年龄不匹配的视死如归,想象着他们是怎样在巨大的绝望中做出自杀的决定,我心如刀绞。
校园暴力到底有多可怕?
在桌子看来,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我们都严重低估了它的危害。
许多家长、老师在收到孩子的求救信号后,都不当回事,认为那只是“孩子间的小打小闹”,重视一点的家长无非就是教孩子打回去。
甚至知乎上也有人问:校园暴力的严重程度被夸大了吗?
而数据却是血淋淋的,2017年至2019年,88.74%的校园暴力案件导致受害人伤亡。
其中,31.87%的受害人重伤,11.59%的受害人死亡。
学生下手之狠,家长和老师是想象不到的。
施暴者毫不手软,仿佛面前的不是自己的室友,而是不共戴天的敌人:
花季少女本该天真烂漫,可她打向同学的耳光里却全是狠厉和残忍:
这个干干净净的男孩,被一群同学威逼着蹲在地上吸食粪便,周围充斥着刺耳的笑声:
这些立案的事件和曝光出的视频,只是冰山一角。
更可怕的全貌,还隐藏在校园的各个犄角旮旯里。
遭受过校园暴力的孩子,身上的伤口可能会愈合,但心灵的阴影,却一生都难以磨灭。
《奇葩说》里风度翩翩的黄执中,因为小学时被一群同学欺负,导致他后来极度厌恶小孩,决定一辈子不生孩子。
“神女事件”受害者王晶晶,从16岁到26岁,人生中最好的十年被校园暴力彻底毁掉。
成绩优异的她被迫辍学去打工,变得十分自卑、敏感、不敢相信任何人。
看到这些血淋淋的例子,谁还能说校园暴力只是“小打小闹”?
许多被伤害的孩子都想不明白:为什么是我?
有时家长或者老师也会脱口而出:
你应该找找自己的问题,怎么人家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
来自信任之人的“受害者有罪论”,会断绝被伤害孩子的最后一条生路。
他们为什么会成为被欺凌的对象?没有原因。
东野圭吾的作品《恶意》中,当施暴者被问到为什么要挑那个小孩儿欺负时,他们理直气壮地说:
“没什么原因,就是看他不爽而已。”
孩子的恶,比起成人,更加赤裸直白、不加掩饰,他们可以因为一个莫名其妙的理由,就轻易地毁掉别人的人生。
去年10月,云南宣威一名14岁的初中女生刘丽仙,在遭到同学的殴打侮辱后,喝农药自杀身亡。
而那几个女生打人的理由,竟然是因为看不惯刘丽仙走路的姿势。
校园暴力不仅仅是小打小闹的问题,也不是简简单单要不要支持孩子打回去的问题。
大部分的校园暴力里,都是拉帮结派,一群学生欺负一个学生,一个学生如何打赢一群学生?
就算这一次打赢了,下一次他们还会拉帮结派地反扑。
而且被欺负的学生即使家长支持他打回去,但是在势单力薄的情况下,在气势上首先就输了,大概率是不敢还手的。
那么,面对校园暴力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1、不要对施暴者留有任何仁慈
我们总是说,他还是孩子,已经知道错了,会对这个事情痛改前非的。
可是,如果欺凌者真的造成一条生命的逝去,他们会感到痛悔吗?
多半是不会的。
他们会若无其事地毕业、长大、结婚生子,成为一个体面的社会人。
过去的事对他们而言,不过是风中的尘埃,早已烟消云散。
说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以前所在的学校,一个学生被3个“校霸”打了,家长们都到了学校。
校长主持大局,受害学生的家长比较好说话,本来这件事情,承担医药损失,道个歉也就过去了。
可是“校霸”们嘴硬得狠,不肯道歉,受害学生家长一下子被激怒,顿时把事情闹大了。
最后反正是惊动了警察,闹到了教育局,三个“校霸”通通开除,赔偿一切损失。
后来这个事情全校都知道,这个学生也是全校闻名,最令人惊奇的是,没人敢欺负他了,因为知道他的家长是一个不好惹的角色。
孩子被欺负了,我们总喜欢对施暴者留有仁慈,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但是这个思路是不对的,孩子遭遇校园欺凌事件,能“闹”多大就“闹”多大,闹到没有人敢欺负你的孩子为止。
这个道理不解释,很多应该主持公道的人,都是喜欢“和稀泥”,最后屡屡被欺负的还是自己的孩子。
2、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看过一个视频,一个小姑娘在学校的路边遭遇霸凌,施暴者揪着她的头发狠狠地拽,一边用手机录视频,凌辱了好久。
后来小姑娘的妈妈赶过来,为了替女儿讨回公道,一把扯住施暴者的头发,也给她录视频。
直到那个施暴者崩溃、哭着说:阿姨,我错了,最后才放手。
施暴的人,习惯了霸凌别人的滋味,一定要让他们尝尝自己被霸凌是什么样的感觉,这样他们才会害怕。
3、用防身术提升信心
提升信心最好的办法就是用防身或者格斗术武装自己,强健的体魄会给你底气,也会震慑到那些色厉内荏的人。
知乎用户“七七扬”分享过他的故事:
初中的时候,学校里小混混很多,他们经常在校园里东游西荡,看谁不顺眼就是一顿揍。
他由于比较瘦小,被揍的次数是最多的,经常鼻青脸肿地回家。
后来他忍无可忍,就开始学习拳击,打了几场比赛后,那些混混竟然自动远离了,再不敢招惹他。
以暴制暴当然不值得提倡,但总好过被欺凌时无力还击、忍气吞声。
4、教给孩子两个底线教育
第一,生命底线。
面临校园霸凌,如果对方只是1、2个人,打得过去就打,打不过去就要跑,任何事情都无法与自己的生命相提并论。
当遇到生命危险时,最重要的是想办法保住自己的生命,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命没了,就什么都没了。
第二,尊严底线。
有的女孩面对霸凌非常害怕,为了讨好他们,出卖或者伤害自己的身体。
有的男孩,为了巴结他们,当起了舔狗,融入他们的团队去欺负更弱小的人。
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一定要教育孩子要自尊自爱,有尊严地活着。
最后,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够重视校园霸凌事件。
校园,承载着我们民族的未来,各行各业的佼佼者,都是从这里孕育。
它是汲取知识的乐土,是锻造人格的圣地,绝不该被暴力所践踏。
愿所有孩子,都能在庇护下开心地展露笑容,愿校园真正回归宁静与纯粹。
作者简介:桌子,身高1.85米,有八块腹肌的兼职男模。前南方航空公司职员,新书《我们终将与美好的一切相遇》现已温情上市!三观比五官更正,思想比套路更深。
新浪微博@桌子的生活观
个人微信公众号:桌子的生活观(ID:zzdshg)。
来源 | 桌子的生活观(ID:zzdshg)
戳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网站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