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回归:一份不合时宜的辩护
——书评《神龙:美学论文集》
戴夫·希基(Dave Hickey)
美国艺术批评家戴夫·希基(Dave Hickey)的著作《神龙:美学论文集》(1993年)是一本风格另类,甚至令人尴尬的艺术批评文集。收录于其中的5篇文章不但与学院式的案头文章大相径庭,并且还极富攻击性。
戴夫·希基《神龙:美学论文集》
诸葛沂 译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18-4
“我感觉自己漂浮着,真的在做白日梦……”初读第一章《潜入神龙:论表达美的世俗话语》时,读者会误以为正在阅读一篇小说;而在第四章《大海啸之后:论美和治疗性机构》中,希基则又大肆攻击艺术世界中的官僚集团——博物馆、大学、官方、基金会、出版商和捐赠基金——这个“松散的同盟”被他称为一种类似中世纪教会式的“治疗性机构”,正是它们规训和生产了新艺术的理论化倾向,切断了艺术作品与观者之间最为直接的纽带——一种纯粹审美愉悦的惊喜,即美的纽带。
Robert Mapplethorpe,Self Portrait,1985
在希基的访谈和写作当中,毫无学院派式的索引和考证癖好的痕迹,这种写作风格与其个性与履历密切相关。这种粗暴与敏感的特征会让人联想到美国诗人查尔斯·布考斯基。戴夫·希基50年代在洛杉矶长大,父亲是一名爵士音乐家。当他还是孩子的时候,家人总是在搬家。他在研究生院学习语言学,但没有完成他的论文。60年代中期,希基在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市开了一家名叫“照明空间”(lighting Space)的小画廊,展出来自美国东海岸和西海岸的年轻极简主义者和观念艺术家的作品。后来,他关闭了这家画廊去到纽约,在那里,他先是成为里斯·佩利画廊(Reese Paley gallery)的总监,然后成为《艺术与美国》杂志(Art and America)的执行主编;他一边在为《滚石》(Rolling Stone)杂志撰写音乐评论的同时,还和妻子的乐队一起为纳什维尔的一家唱片公司创作乡村和摇滚音乐;他出版过短篇小说集,定期为《艺术问题》杂志(Art issues)撰写专栏。然而,为了获得稳定的医疗保险,他最后不得不成为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的教员。在艺术世界里,希基的不可归类性是显而易见的。他被称为“一枚从美国西南部的大荒原里发射出的火箭”,成为了一个引起轰动的艺术世界的问题人物。艺术批评家大卫·卡里尔(David Carrier)认为,虽然我们很难在他的文章中辨认出清晰的观点和论证环节,但希基充满热情的行文却具有一种俚语式的、助人解惑的聪明风格。卡里尔说:“严格按照它所捍卫的美来判断,《神龙》有时是一本令人不安但本身就是一本美丽的书。一位作家又还能渴求什么呢?”
Ajitto, 1981
Italian Devil, 1988
X ,1978
X-portfolio,1978
Caravaggio,Madonna of the Rosary,1607
在《神龙》一书中,希基断言罗伯特·梅普勒索普的富有争议的摄影作品《X系列》具有和卡拉瓦乔的《讲授<玫瑰经>的圣母》一样的逼真的美。作为最早为梅普勒索普的同性恋题材的作品进行辩护的批评家,希基强调了现代主义艺术理论(以格林伯格为代表)对艺术观看行为的内容与道德的双重审查维度。在希基看来,无论是格林伯格、弗兰克·斯特拉还是迈克尔·弗雷德,这些父权式的艺术史方案都暗含着对艺术风格进行性别划分和性别歧视的意图。这类意图主张一种漠视审美主体,强调艺术作品形式自律的“男子”气概。而那些美的艺术,譬如梅普勒索普的作品,则因其直白,因其未能给予艺术中间人的位置而被贬低为一种具有“女人气”的作品。更为重要的是,希基还认为,正是艺术世界当中的文化机构,共同参与且不断巩固着扼杀“美”的暴政。在《神龙》当中,希基明确反对这种艺术体制的反民主特质,并吁求当代艺术能够提供更多给予观众获得对“美的共同赞叹”的机会。
Calla Lily,1984
Poppy,1988
在一次访谈中,希基被问及为何仍然还在他所厌恶的当代艺术世界撰写批评文章。他回答说:“我写文章,我赚钱,我买麦片,我得到卡路里,我写文章。”这种摇滚作派的回答出自一位为美辩护的不合时宜者,这一现象本身即是令人讶异的。更令人讶异的是,在90年代之后,“美的议题”似乎无处不在——哥伦比亚大学的阿瑟?丹托、普林斯顿大学的亚历山大?内哈马斯、哈佛大学的伊莱恩?斯卡利——那些保守的学院份子都在使用“美”的术语。而这一切,都要从《神龙》说起。
本文载于《典藏·今艺术》2019年5月刊。
相关阅读:戴夫·希基 | 潜入神龙:论表达美的世俗话语(节选)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