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文物看山西之晋中地区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华夏文明看山西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是人类文明中

唯一绵延五千年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

位于黄河中游的山西

表里山河 物华天宝

深植着华夏文明的根脉

珍藏了中华五千年文明最完整的记忆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

积淀生成了丰厚的文化资源

从血脉相承的华夏之根

到感天动地的黄河之魂

从享誉中外的佛教圣地

到无与伦比的古建宝库

从忠义仁勇的关公故里

到汇通天下的晋商家园

从金戈铁马的边塞风情

到血火浇铸的抗战风骨

……


山西

现存古代建筑四万余处

古代彩塑近一万三千尊

古代壁画面积约三万平方米

数量居全国之首

另有多处石窟摩崖、文化遗址等地上、地下文物

以及全省各文博机构收藏的50多万件文物

世间罕有

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大省


为了便于文物爱好者探寻,这里按地区分布,整理了山西省11地市主要文保名录,借以启发诸君,以飨读者,让我们共同领略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魂魄所在!


本篇介绍晋中。


晋中市

山西省地级市,

位于山西省中部,

东依太行山,

西临汾河,

北与省会太原市相邻,

南与长治市、临汾市相交,

东北与阳泉市相连,

西南与吕梁市接壤。



晋中市辖1个市辖区(榆次区),代管1个县级市(介休),9个县(太谷县、祁县、平遥县、灵石县、寿阳县、昔阳县、和顺县、左权县、榆社县)。


晋中

从平遥古城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到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一年胜过一年的国际影响;

从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走红,

到电视剧《乔家大院》的热播和话剧《立秋》的轰动。


这里有


四大古城


太谷古城

平遥古城

祁县历史文化名城

榆次老城


六大豪宅


榆次常家庄园

祁县乔家大院

祁县渠家大院

灵石王家大院

太谷曹家大院

太谷孔祥熙宅院


三大博物馆


晋中博物馆

榆社化石博物馆

介休博物馆


还有


五代建筑、彩塑遗珍:镇国寺

彩塑博物馆:双林寺

千年资寿、只为遇见:资寿寺

介子推隐居处:绵山

中国唯一仅存的祆教建筑:祅神楼

中国庙宇琉璃艺术博物馆:后土庙

庙岭山石窟、园子山石窟、子洪石窟

……


榆次


(点击图片查看)

晋中博物馆

地址:晋中市北部新城广安街南侧,凤鸣街北侧,新建北路西侧

晋中市博物馆以“风采岁月-晋中历史文化陈列”为主题,共分为“从历史的深处走来”“晋商从这里走向辉煌”“古城气度屋宇春秋”“晋中味道”“千年窑火”“晋中热土 红色风云”六大部分,分别从晋中的古代历史、晋商文化、古代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洪山窑文化以及革命历史等多个方面,综合反映晋中大地上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精神。是了解晋中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榆次老城

时代:元-清

地址:榆次区

榆次老城内有城隍庙、县衙、文庙等众多历史古迹和人文景观。


榆次是山西古老的城市之一,是省城太原的南大门,素有并南重镇之称。早在战国时期,史书就有了榆次城郭的记载。榆次老城是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在汉城旧址上修筑起来的,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榆次老城即榆次古县城,也叫子母城,由北部的县城和南部的郭城两部分组成,县城为母城,郭城为子城。母城与子城相连构成了酷似鲤鱼的榆次城,头南尾北,母城为鱼腹,子城为鱼头,南、北大街为鱼脊,东、西两城门为鱼侧鳍,位于南关中央的清虚阁为背鳍。民间传说,在清虚阁中央地下有一眼井,暗通大海,鲤鱼卧其上,得长养之气。


常家庄园

时代:清

地址:榆次区东阳镇车辋村

始建于乾嘉年间,AAAA级旅游景区,是被称为“儒商世家”的榆次东阳镇车辋村常氏家族的宅院建筑群。常家不仅是城堡,也是大院,更是一座有山有水的“庄园”。


猫儿岭墓群(第二批省保)

时代:春秋末至汉、唐

地址:榆次区旧城东北

古墓群面积大,叠压错综复杂,出土器物丰富,跨越年代久,国内罕见。


出土文物几千件,尚有大量古墓待发掘。已出土文物有春秋陶鬲,战国汉代青铜剑、铁剑、各式带钩,陶制鼎、豆、壶等,有秦代的篆刻铜印。此外有春秋贝币、战国刀币、汉代五铢和唐代墓志铭,墓中出土谷种菜籽现仍能发芽生长,彩陶绘制精美,栩栩如生。


什贴墓群(第六批国保)

时代:南北朝

地址:榆次区什贴镇什贴村西北

为南北朝时期墓葬群。现存地面六座封土堆,当地人俗称“王墓”。墓葬散布在黄土高原的塬峁之上,面积约8万平方米。据史料记载,古墓中其一为北齐中书令韩轨之墓。


太谷


(点击图片查看)

净信寺(第六批国保)

时代:明至清

地址:太谷县东阳邑村

太谷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寺内较完整地保存了明清建筑、彩塑、壁画及琉璃作品。寺内还保存记事碑碣32通。


据寺内碑记创建于唐开元六年(714年),原为尼庵后改僧院,经历代修葺扩建,现存为明清建筑,寺坐北朝南,由两进院落组成。寺前立砖构“福”字影壁,其后为一间山门与戏台相连。戏台、三佛殿、毗卢殿、钟鼓楼、配殿等数十座建筑均有年代可考,保存了明清风格。


新村妙觉寺(第七批国保)

时代:明至清

地址:太谷县阳邑乡新村村委大院内

新村妙觉寺坐北朝南,原由两进院落和一个西院组成。现存寺院一进院落,始建年代无考,现存建筑为明代所建,其后屡有重修,清道光二十五年(1899年)大修。


范村圆智寺(第七批国保) (第二批省保)

时代:明至清

地址: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范村镇范村村中

正殿被烧毁,已重建,寺内保存琉璃、壁画等。


范村圆智寺坐北朝南,建于唐朝贞观年间,金天会九年(1132年)重修。明清两代多次重修,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所建。寺院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过殿、正殿,两侧分布东西掖门、钟鼓楼、一进院东西配殿、东西琉璃影壁、二进院东西掖门及二进院东西配殿。其中山门、过殿、正殿、钟鼓楼、东西配殿等主要建筑均建于明代。外院正殿千佛殿为无梁殿,内有千佛壁画。东殿是伽篮殿,供有关公佛像,西是祖师殿,供有达摩祖师。内院正殿为大雄宝殿,供有三世大佛,保存有明代佛教水、陆、空、大法会壁画和释、儒、道三圣像。东殿是观音殿,内有樟木雕像、千手千眼观音、文殊、普贤和十八罗汉。西殿是地藏殿,内有道明、闵公和十殿阎君塑像。


真圣寺(第六批国保)

时代:金至清

地址:太谷县城东40公里的范村镇蚍蜉村

始建于金正隆二年(1157年),后经明清多次修葺。正殿整体梁架及建筑部件仍保留金代原貌。


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硬山顶,柱头斗为五铺作单抄单下昂计心造。梁架彻上露明造,结构为四椽对前乳用三柱,乳前端与铺作相交出耍头。结构简洁规整,特征与金代形制相符。石窑,面宽7间,石结构建筑。


白燕遗址(第一批省保)

时代:新石器

地址:太谷县城东北约15公里的白燕村西北

遗存丰富,延续时间较长,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西周晚期。有大量的灰坑和少量的房址、陶窑、墓葬等。


遗址发现于1956年。出土的陶器有新石器时代的甑、钵、壶、鼎、釜灶、瓮、尊等。夏商时代有鬲、瓮、簋、鼎、敛口三足瓮等;周代的鬲、瓮。另外还有大量的石骨、牙、蚌器和少量的青铜、金质器物。


太谷鼓楼(第四批省保)

时代:明

地址:太谷县旧城十字街中心

明万历四十三年(1625年)修建,清康熙、乾隆年间均有修葺,可登楼观景。


鼓楼为二层三重檐楼阁式木构建筑,高20米。建于方形的砖券台基上,台基高8米,开十字交叉四个门洞,可通县城东西南北。楼身二层,面宽、进深皆三间,每层四面辟门,楼外围以明廊。楼内东有楼梯可达二层。


无边寺(第六批国保)

时代:宋至清

地址:太谷县城内西南隅普慈寺内

现存建筑除白塔为宋代遗构外,余皆为清代所建。


寺址原为白塔村,北齐时迁县址于此。寺创于晋泰始八年(公元272年),原名无边寺,北宋治平年间重修,改额“普慈寺”。北宋元五年(1090年)续修,寺中建塔,顶有尊胜石幢,垩久而白不减,俗称白塔。元明清各代屡经修补。


安禅寺(第六批国保)

时代:宋至明

地址:太谷县旧城内西南隅安禅寺巷太师附小院内

寺院创建年代不详,宋咸平四年(1001年)再建,元延三年(1317年)重修,清光绪年间再次修葺。现仅存藏经殿、后殿。藏经殿为北宋早期建筑,后殿为清代建筑。


孔家大院(第七批国保)

时代:1925年

地址: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明星镇南街上观巷1号

孔家大院建于清乾隆至咸丰年间,1925年孔祥熙(1880~1967)将其购买后,曾进行过大规模维修,现存单体建筑共 33座。是山西大院民居的典型遗存,代表了清、民国时期山西民居建筑的较高水平,具有较高历史和艺术价值。


曹家大院(第六批国保)

时代:明至清

地址:太谷县北村东隅

创建于明朝末期,建成于清朝中期,整座建筑从北向南,东西并排有3个穿堂大院,内套15个小院,鸟瞰为“寿”字型。砖雕、石刻、木雕图案清晰细致,形象逼真。


光化寺(第六批国保)

时代:元至清

地址:太谷县城西南7公里处的白城村

现仅存建筑大雄宝殿、后殿、西配殿。大雄宝殿为元代遗构,余皆清代所建。


始建于唐贞观十三年(639年),原名隆兴寺。北宋咸平二年(999年)重修后更为现名。元、明、清各代屡有修葺。寺坐北朝南,大雄宝殿居寺院正中,面阔五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顶。建筑面积250.6平方米,前、后檐明间设板门一道,斗五铺作单抄单下昂,重计心造,里拽斗五铺作偷心造。下昂由乳延伸制成。殿内梁架为彻上露明造,为四椽对前后乳用四柱。


山西铭贤学校旧址(第七批国保)

时代:清至民国

地址: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候城乡杨家庄村西

山西铭贤学校旧址包括孟家花园、教学建筑和宿舍别墅群三个部分铭贤学校较为完整的旧址遗存,呈现出从清代私家园林到中西文化结合的现代教学设施的巨大变化,展现了清末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变革的重要发展历程。


榆社


(点击图片查看)

榆社化石博物馆

地址:榆社县城迎春南路

榆社县化石博物馆里藏着一批北朝至唐代的石刻佛像。大部分来自位于云竹湖北岸的岩良村福祥寺,其造像衣纹流畅,表情生动,以情传神,让人目眩心驰。榆社由于地处我国佛文化传布具有重要地位的大同、洛阳和古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南)三地的中心,历史上也曾是弘法的重地,其境内佛教文化遗存较多。


福祥寺(第六批国保)

时代:金至清

地址:榆社县城西25公里河峪乡岩良村东200米处云竹湖景区

殿内曾出土大批石雕佛造像,现展于榆社化石博物馆。殿内两侧绘有壁画。殿内存六角形经幢1节,刻有“大晋开运三年”岩梁等铭文。


创建于后晋开运三年(946年),金大定时重修,历代均有修葺。现仅存大雄宝殿、天王殿。寺址三面环水。大雄宝殿为寺内主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檐下斗为六铺作双抄双下昂。殿内采用减柱造,空间宽大。梁架为彻上露明造,用材硕大,举折平缓,出檐深远,保留了金代建筑风格。


崇圣寺(第六批国保)

时代:元至清

地址:榆社县城以西30公里的河峪乡上赤峪村禅隐山坳

路比较窄,在山顶后的山坳里。大雄宝殿,建于金代,元至正九年(1349年)重修。南殿内保存有元代壁画。寺内还保存有唐代石刻造像6尊。


初名崇严寺,又名禅山寺。创建于唐,宋嘉佑年间改名崇圣寺,南宋毁于战火,金大定十五年至二十六年(1175-1186年)重建,元、明、清均有修葺。


园子山石窟(市保)

时代:北朝至唐

地址:榆社县城西北约15公里的武源村西北园子山南

园子山石窟约有七窟,风化和人为破坏比较严重,现存大窟内雕像为北魏风格,最为具历史研究价值的当属大窟内的供养人像和题记。


庙岭山石窟(第一批省保)

时代:北朝至唐

地址:榆社县城西南5公里庙岭山寺沟南坡山腰

北魏至唐时依山造像,山顶有唐代砖砌禅师塔1座。此处比较难找,由县城向西南至小杜余村。村西有一条东西向的冲沟,有条土路,路尽头有发射塔,沿右侧岔路走到头即可到。


祁县


(点击图片查看)

乔家大院(第五批国保)

时代:清

地址:祁县乔家堡村

大红灯笼拍摄地,被专家学者誉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又名在中堂,是清代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为全封闭的城堡式建筑群。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以后曾多次增修扩建。全院布局严谨、设计精巧,俯视成字形,建筑考究,砖瓦磨合,精工细做、斗飞檐,彩饰金装,砖木石雕、工艺精湛,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


(点击图片查看)

渠家大院(第六批国保)

时代:清

地址:祁县古城东大街

石雕栏杆院、五进式穿堂院、牌楼院、戏台院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堪称渠家大院的四大建筑特色。现为晋商文化博物馆。


明清时期晋商巨贾渠氏家族所建的院落。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院落为城堡式,内分8个大院、19个四合小院。


(点击图片查看)

子洪石窟

时代:北魏-明

地址:古县镇子洪村双泉山山崖

石窟坐西朝东,最早开凿于北魏时期,石窟具有云冈之风,后历经隋、唐及明代续凿并修葺。石窟现残存各式窟龛约十余处,明代题记两处,石碑两块,还有一座舍利塔。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重要的遗址遗迹,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兴梵寺(第六批国保)

时代:宋

地址:祁县东观镇东观中学校园内

始建于宋天圣三年(1025年),原址在西管村,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迁移今址。寺内现存大雄宝殿,殿内塑像已毁。是祁县保存最早的一座寺庙。据大殿正脊下题记“大宋天圣三年(1025年)始建西管村,大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移建东观镇”。


镇河楼(第四批省保)

时代:明

地址:祁县贾令镇贾令村

该楼是为镇煞昌源河“河灾”而修建,故称“镇河楼”。始建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嘉靖、清乾隆年间屡有修葺。


梁村遗址(第七批国保) (第一批省保)

时代:新石器时代

地址:祁县古县镇梁村西 200米

梁村遗址位于祁县古县镇梁村西 200米,昌源河北岸的台地上。1954年发现,1955年由山西省文管会进行发掘。祁县梁村遗址面积大,遗存丰富。文化内涵包括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庙底沟二期文化。


祁奚父子墓(第一批省保)

时代:春秋

地址:祁县城南3公里的阎名村北

东周时期晋国大夫祁奚和其子祁午的墓葬。两墓东西排列,祁奚墓为园形,祁午墓方形。


平遥


(点击图片查看)

镇国寺(第三批国保)

时代:五代至清

地址:平遥县襄垣乡郝洞村

万佛殿及殿内彩塑保存了五代原貌。其余建筑多为明清风格。


原名京城寺,始建于五代北汉天会七年(962年),清雍正九年(1731年)、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和嘉庆年间(1796一1816年)多次补建修葺。寺坐北朝南,由前后两进院落组成,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万佛殿居中,前院有天王殿、钟鼓楼、碑廊等,后院建三佛楼,两侧为观音殿、地藏殿。万佛殿平面近方形,广深各三间,殿前无月台,台基较矮。前后檐当心间辟门,前檐次间设窗,余皆筑以厚壁。殿中央佛坛宽大,高0.55米,方形束腰叠涩式,佛、弟子、菩萨、金刚等泥塑像11尊,面形丰润,姿态自然,为五代时期所作。殿内四壁及眼壁绘万佛图,810尊小型佛像,皆清代作品。


利应侯庙(第六批国保)

时代:元

地址:平遥县襄垣乡郝洞村

紧邻镇国寺,殿内有彩塑11尊,均为元代作品。东、西、南三壁有清代壁画。


金泰和六年 (1206年)建成,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修葺。庙坐北朝南,,现仅存正殿,其余建筑己毁。正殿为元代建筑,建在高1米余的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斗五铺作单抄单昂。


慈相寺(第五批国保)

时代:北宋至清

地址:平遥县沿村堡乡冀郭村东北隅

殿内现存彩塑3尊,虽经后人装饰,但尚存宋金风格。两山墙绘有壁画,为元代作品。无名大师灵塔,名麓台塔,八角九层楼阁式,高48.2米,内残存壁画,为金天会年间(1123-1137年)建。


据寺内金泰和元年(1201年)碑载:创建年代不晚于唐肃宗时期(756-763年),古名圣俱寺,宋皇三年(1041年)改现名。宋末兵燹,仅存正殿。金天会年间(1123-1137年)在旧址上建麓台塔并修建殿宇、楼亭十多座。金代至清历代重修,现存建筑正殿与塔为宋金时期原构,余皆明清所建。


金庄文庙(第六批国保)

时代:元至清

地址:平遥县城东5公里岳壁乡金庄村西

殿内有元代彩绘泥塑像孔子及四配、十哲15尊。


元延二年(1315年)创建,明万历、清乾隆、嘉庆、咸丰年间几经重修,民国十一年(1922年)补修。庙坐北朝南,前后共二进院落,现存殿堂6座,中轴线上建筑有大成殿、明伦堂、泮池等。东西两侧为舍房。大成殿为清嘉庆七年(1802年)遗物,面宽三间,进深三椽,单檐硬山顶。


(点击图片查看)

双林寺(第三批国保)

时代:明

地址:平遥县城西南6公里桥头村

寺内大小10座殿宇内,满布塑像。大者丈余,小者尺许,共计2052余尊,完好者1500余尊。明代所塑之像居多。为我国彩塑的精华,专家誉为“东方彩塑艺术的宝库”。


双林寺原名中都寺,因平遥县古时曾为“中都”城而得名。寺创建年代待考,据寺内现存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姑姑之碑》记载,中都寺创建于北齐武平二年(571年),后毁于兵火,宋时修葺一新,并取佛经上“佛陀双林入灭”之说,更名为“双林寺”。以后明景泰、天顺、弘治、正德、嘉靖及万历年间予以重建,清道光、宣统年间曾进行过多次葺补。


平遥古城 (第三批国保)

时代:明

地址:平遥县

平遥古城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的风貌,是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完整的古城。1986年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88年平遥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平遥古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平遥城隍庙(第六批国保)

时代:清

地址:平遥县城内城隍庙街

庙内保存清代壁画及清代塑像。


创建年代无考,明嘉靖年间重修。清咸丰九年(1859年)遭火焚,幸存寝殿,同治三年―八年(1864―1869年)续修,庙坐北朝南,前后三进院落。庙前有牌坊、影壁,庙外之左右,各有过街牌坊1座。庙内自南而北有山门、乐楼、钟鼓二楼,献殿、正殿、娘娘殿、土地殿、六曹府及游廊等建筑。


清虚观(第六批国保)

时代:元至清

地址:平遥县城内东大街路北

观内存有唐宋元明清历代碑碣50余通、各时代造像及元代木雕等。“青龙”,“白虎”神像,通高5米,尤为精美。


创建于唐显庆二年(657年),后历代均进行过修葺、增修。观坐南朝北,前后三进院落,主要建筑有牌坊、山门、龙虎殿、纯阳宫、三清殿、玉皇阁。龙虎殿,元代建筑,面宽五间,单檐歇山顶,柱头斗四铺作,梁架四角置抹角梁于第二层井口枋上,以“悬梁吊柱法”,承托平梁与老角梁后尾。殿下齐心柱间砌纵向隔墙。纯阳宫,面宽三间,六檩卷棚式带抱厦,斗五踩如意式、殿内设神龛、龛内塑“纯阳真人”---吕祖坐像及二侍者,同属清光绪年间作品。



平遥文庙(第五批国保)

时代:金至清

地址:平遥县城内东南隅云路街北侧

文庙始建年代不详,据殿内梁架题记载,大成殿重建于金大定三年(1103年),其余东西两殿及前后院建筑皆明清所建。


平遥市楼(第七批国保) (第三批省保)

时代:清

地址:平遥县城中心南大街中部

始建年代不详,据清光绪 《平遥县志》 载,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重修,后世多有补葺。


市楼为砖木结构两层过街楼建筑,高 18.5米,面宽、进深各三间,三重檐歇山顶,孔雀蓝、黄、绿三色琉璃瓦覆顶,并饰琉璃脊饰、宝刹。一层明间横跨南大街,南北向贯通,次间设砖砌台基,高 0.7米,四根通柱直通顶层,外包砖墙,墙外四周围廊,廊内存清代维修碑 11通。檐下斗栱一斗二升交麻叶,明间设平身科斗栱一攒。二层挑出平座栏杆,平座斗栱五踩双翘,平身科两攒,角科有附角斗。上层檐施七踩单翘双昂斗栱。前后檐施隔扇门,山墙内存清代壁画 18.6平方米。


日升昌旧址(第六批国保)

时代:清

地址:平遥县城内西大街38号

日升昌票号在我国商业史和金融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研究我国票号史、金融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票号旧址坐南朝北,前临西大街,后达东郭家巷,左右各与兴义隆钱庄、蔚泰厚票号旧址毗邻。日升昌票号是中国第一家票号。其前身为“西裕成”颜料行,清道光三年(1823年),经理雷履泰、东家李大全将“西裕成”颜料行改为专营银两汇兑和存放款业务的票号,取名“日升昌”,总号设在“西裕成”颜料庄的斜对面,即今“日升昌票号旧址”。


雷履泰旧居(第七批国保)

时代:清

地址:平遥县城内书院街 11号

雷履泰旧居坐北向南,由东、西主院及东、西偏院组成,建于清嘉庆末年至道光初年,共有房屋 40余间,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


平遥惠济桥(第七批国保) (第四批省保)

时代:清

地址:平遥县城下东门300米处

平遥惠济桥位于平遥县古陶镇东城村。横跨于惠济河下游,九孔联拱石桥,俗称九眼桥。据碑文记载,原为木板桥,清康熙十年(1671年) 始建五孔石拱桥,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增为九孔拱桥。乾隆、同治、光绪年间曾予补筑修葺。


平遥清凉寺(第六批国保)

时代:明至清

地址:平遥县城南14公里的卜宜乡永城村北

七佛殿为正殿,殿内砌有倒凹字形的佛台,7尊坐像通高近3米,背光金碧辉煌,为明代彩塑之精品。


元至正二年(1342年)建,明清两代均有修葺。寺坐北朝南,前后两进院,现存建筑有山门、中殿、七佛殿、东西配殿及东西廊房等。


襄垣慈胜寺(第七批国保)

时代:明至清

地址:平遥县襄垣乡襄垣村

据清光绪 《平遥县志》载,元至正年重修。据庙碑记载,重修于元至顺三年(1332年),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重修禅院。


慈胜寺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布局,现存正殿、东西配殿、西小殿、东西禅院正房、西禅院东西厢房、戏台等建筑。正殿为明代遗构,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四椽对前后搭牵通檐用四柱,外檐斗栱五铺作双下昂,明间施米字形斗栱一朵,屋顶布灰瓦,琉璃方心剪边。殿内梁架彩画保存尚好,壁画大部分为白灰覆盖。


梁家滩白云寺(第七批国保) (第四批省保)

时代:明至民国

地址:平遥县卜宜乡梁家滩村西

弥陀殿、大雄宝殿、观音阁内均有彩,寺内存舍利塔五座。


古称西域寺,相传创建于唐,重修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后经过九次增补维修。寺坐北朝南,依山筑基,就岩起屋,南北高差30米,四进院落,层次有致,六十间殿宇尽藏于山坳丛林之中。总面积7792.6平方米。现存主要建筑有山门、弥陀殿、观音阁、大雄宝殿、七佛殿、观音殿、地藏殿等。


南政隆福寺(第七批国保)(第四批省保)

时代:清

地址:平遥县南政乡南政村北

创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明代重修,清嘉庆五年(1800)补修。寺内现存的多幅壁画,内容以人物居多,表情惟妙惟肖,着色淡雅,线条流畅,且手法古朴而老到,是清代壁画中很少见的珍品。


东大闫墓群(第四批省保)

时代:东汉

地址:平遥县洪善镇东大闫村东150米处

墓主情况不详,墓地原有坟丘7座,占地百亩。今存封土4座,出土有陶器残片和少量红胎绿釉陶片以及带有红色彩绘的盘、碗等。


干坑南神庙(第七批国保)(第四批省保)

时代:明至清

地址:平遥县古陶镇干坑村北

保存了明代以来的古建筑及塑像。


干坑南神庙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布局,创建年代不详,据庙碑记载,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已有,明嘉靖、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年间屡有修葺,正殿为明代遗构,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五檩前廊式构架,檐下三踩单昂斗栱,各间施平身科一攒,殿内有同期彩塑 14尊。后殿为石佛殿,中间二层。底层为砖券窑洞三孔带前廊,内供石佛 3尊,二层建关公阁一间,双坡硬山顶,阁内尚存石碣 1方,壁画 3幅。


北依涧永福寺过殿(第七批国保)

时代:明至清

地址:平遥县朱坑乡北依涧村北

北依涧永福寺过殿保存了明代重建题记和少量明代壁画,殿内三梁架上施蜀柱、叉手,梁枋间使用驼峰。脊檩上有明成化五年岁次己丑重建题记。殿内山墙残存明代佛教壁画5平方米。


北常普音寺

时代:明至清

地址:平遥县段村镇北常村东

据清光绪《平遥县志》载,建于唐代。明天启年间(1621—1627)重修,清代补葺。殿内现存明代造像数尊。


长则普明寺

时代:明至清

地址:平遥县襄垣乡长则村南

创建年代不详。据梁架题记载,明成化(1465-1487)、万历(1573-1620)年间曾有修葺。


东卜宜先师庙

时代:明至清

地址:平遥县城南14公里的卜宜乡东卜宜村西

创建年代无考。明、清时期均有维修、补葺。2007年落架维修戏台。戏台坐南朝北,建在1.7米高的砖砌台基上,重檐歇山顶,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四周回廊,前檐明间出十字歇山顶抱厦台口,并施垂莲柱,外观优美,结构奇特。


介休


(点击图片查看)

介休博物馆

地址:介休市三贤大道三贤广场,与祆神楼毗邻

介休博物馆新馆设有介休历史人文展、馆藏文物精品展、介休琉璃艺术展和介休窑古陶瓷展。


介休源神庙(第七批国保) (第四批省保)

时代:清

地址:介休市洪山镇洪山村东南狐歧山麓

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碑文记载,北宋、元两次重建,明、清屡有重修,庙宇坐东南朝西北,二进院落布局,现存建筑沿中轴线依次为牌楼、山门、戏台和正殿,两侧为钟鼓楼、东西配殿,二进院西南建有跨院,院内东南为娘娘殿,多为清代建筑。


洪山窑址(第六批国保)

时代:宋至清

地址:介休市城东洪山镇洪山、磨沟村一带

窑场创烧于北宋初年,历经金、元盛烧,明清走向衰败。遗址以喊车沟为中心,周围依地势分布有众多的瓷片和厚厚的匣钵堆积层,形成东西约250米,南北100米的分布区,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


在洪山镇的喊车沟、磁窑沟、龙王沟、琉璃窑村、采皮沟等地均有古窑址发现。洪山窑品种丰富,有细白瓷、粗白瓷、黑釉瓷及黄釉瓷、柴釉瓷、青釉瓷等,以细胎白瓷的烧造量较大。


(点击图片查看)

介休后土庙(第五批国保)

时代:明、清

地址:介休市庙底街

后土庙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三清殿、后土庙、吕祖庙、关帝庙、土神殿等。主体建筑献楼、戏楼与三清楼组合联结为一体,结构精巧,堪称明清楼阁式建筑中罕见之精品,而庙西区吕祖、关帝、土神三庙和三连台之建筑形制,更为国内所罕见。三清观内保存有明代《万圣朝元》千尊彩塑,阵容浩繁,蔚为大观,是一部匠心独运群雕壁塑完美结合的道教神祗体系。后土庙所有建筑均饰以精致华美之琉璃,烧造技术和造型艺术俱臻完美。


后土庙始建年代无考,据明正德十四年重建碑记载: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皆重修之。可见后土庙之创建当早于北魏,历经各代重修,现存规模为明正德年间扩建。三清观系元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增建,明清重修,余皆为明清建筑。


太和岩牌楼

时代:清

地址:休城西北20公里的北辛武村

牌楼主楼斗拱为一跳五踩琉璃斗拱,次楼斗拱为一跳三踩。主楼与次楼的斗拱中均有琉璃匾额,主楼为“太和岩”,次楼南面为“无上道”“众妙门”,北面为“除俗障”“契真源”。拱眼壁中雕有花草,仿木的琉璃檐檩上设木制的椽,其全部用琉璃装饰。其屋面用黄色与蓝色的琉璃瓦,在主楼的上面拼出“回”字图案。


据说在建造太和岩牌楼时,搭建琉璃窑,根据设计现场烧制和建造,所以牌楼的每一幅琉璃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太和岩牌楼的琉璃工艺在烧制技术和造型艺术上都达到了顶峰,是介休琉璃建筑鼎盛时期的代表作。


介休城隍庙(第七批国保)

时 代:明至清

地 址:介休市北关街道东大街 275号

介休城隍庙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创建年代不详,据庙碑记载,明弘治八年(1495年)、隆庆六年(1572年) 及清代均有重修。占地面积 3415平方米。


城隍庙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戏台、正殿,两侧为钟楼、鼓楼、配殿及耳殿。现存正殿为明代遗构,余皆为清代建筑。戏台建于高 1.35米的砖砌台基上,面宽五间,进深五架,单檐卷棚硬山顶,前台明、次间出歇山顶抱厦一间,三踩单昂斗栱,后台明间出卷棚歇山顶抱厦一间。正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四面出廊,重檐歇山顶,黄绿色琉璃脊饰。上檐斗栱为七踩三昂,下檐为五踩双昂。庙内现存明、清等重修碑 10通。


祆神楼(第四批国保)

时代:清

地址:介休市顺城关正街东隅

是原祆神庙的组成部分,楼因庙而得名,是一座门楼、乐楼与过街楼相接合的楼阁式建筑。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庙毁,万历年间改建为三结义庙,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至康熙七年(1668年)又对结义庙进行重建。乾隆五十年(1786年)建祆神楼。


介休五岳庙(第六批国保)

时代:清

地址:介休市城内东大街草市巷草市巷小学校园内

庙的山门、戏楼、钟鼓楼三座建筑屋面结构组合连接,为一座三位一体的建筑。五岳庙的建筑顶部脊饰全部以孔雀蓝为主调的琉璃饰件装饰,色泽纯正,造型优美,均为当地烧造。


创建年代不详,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是一处建筑宏伟的道教古建筑群。庙坐北朝南,总面积为2158平方米。现存建筑有临街影壁、八字影壁、山门、戏楼、钟鼓楼、正殿、献殿、东西配殿、后寝殿等。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硬山顶,殿内明间金柱上有“二龙戏珠”悬塑。献殿平面呈“凸”形,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出单檐歇山顶抱厦。


张壁古堡(第六批国保)

时代:宋至清

地址: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

古堡地处绵山北麓,地势偏僻险要,为兵家守备筑垒之地。堡内现存有可罕庙、空王佛祠、三大士殿、二郎庙、真武庙、关帝庙等庙堂建筑和数十座具有晋中山地民居特色的明清宅院。


介休东岳庙(第六批国保)

时代:元至清

地址:介休市绵山镇小靳村

据庙中的碑文记载,此庙“由来久矣,历唐宋元明,代有补修”。从各方面线索推断,东岳庙约始建于唐代,元朝至元7年(公元1270年)重加修葺,明万历17年(公元1589年)在时任介休知事王一魁的主持下,对整座庙重修扩建。东岳庙高踞小靳村的村东土塬之上,环境静僻、古柏翠茂,庙貌规整、格局齐全。三进院落,环境静僻、古柏翠茂、格局规整、颇有气势。现存影壁、山门、戏楼、钟鼓楼、献殿、正殿、后寝殿等建筑,为元、明、清代遗构。庙内现存明清彩塑30余尊,碑碣16通。山门、正殿、寝殿内皆有完整、精美的壁画。


回銮寺(第六批国保)

时代:元至清

地址:介休市绵山镇兴地村

据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碑记:原为空王灵溪寺,建于唐中年间(881-885年),唐太宗欲登山礼佛至此回銮,唐僖宗时(873-887年)改名为回銮寺。五代末,毁于兵火,宋初重建,北宋末又毁。金天会十一年(1133年)“仍于旧基而兴新构”。现大殿明间脊枋下有“大元国至大元年(1308年)岁次戊申二十七日壬子丁未时重建”的题记。廊下有明清碑数十通,记载了明嘉靖、清康熙、乾隆时维修情况。


介休绵山

地址:介休市绵山景区

绵山景区有多处古寺庙,存有大量古建、造像,有历代精美彩塑100余尊,正果寺供奉包骨真身像10余尊。


绵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清明节(寒食节)发源地,绵山风景名胜区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地界,最高海拔2560米,是太岳山的一条支脉。绵山起源于春秋时晋国介子推携母隐居被焚在山上,所以绵山又名介山,绵山早在北魏之时就有寺庙建筑,唐初时已具有相当规模的佛教禅林。绵山风景名胜区有14个大景点,360余个小景点:人文景观:龙头寺、龙脊岭、李姑岩、蜂房泉、大罗宫、天桥、一斗泉、朱家凹、云峰寺、正果寺、介公岭;自然景观:栖贤谷、古藤谷、水涛沟。


灵石


静升文庙(第七批国保) (第三批省保)

时 代:明至清

地 址:灵石县静升镇静升

据明万历《灵石县志》及庙内碑文记载,静升文庙始建于元至顺三年(1332年),历时四年到至元二年(1336年)竣工。经明清及民国年间多次维修,现存为元明建筑。庙前照壁,元代修建。该庙为四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由前向后依次排列着万仞宫墙、棂星门、泮池、大成门、杏坛、大成殿、寝殿、尊经阁等,左右排列有廊庑。东南角建六角四层魁星楼一座。东院有赈济堂、义仓等建筑,西院为明伦堂、义学,单独成院,内设学宫。


(点击图片查看)

资寿寺(第五批国保)

时代:明

地址:灵石县城东七公里处的苏溪村

寺中主要殿宇内均塑有彩塑,满绘精美的壁画,皆明代作品。


唐咸通十一年(870年)创建,金末被焚毁,元泰定三年(1326年)重修,明初寺院再度荒废。明成化三年(1467年) 重建,至天启二年(1622年)初具规模。清代又曾补葺。


王家大院(第六批国保)

时代:明至清

地址: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静升镇

现有高家崖、红门堡、孝义祠堂三组建筑群,先后建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


灵石后土庙(第六批国保)

时代:元

地址:灵石县城东12公里的静升镇静升村

据正殿悬梁记载,元大德八年(1304年)七月十四日重修,现仅存献殿和正殿。


旌介遗址(第四批国保)

时代:商

地址:灵石县静升镇旌介村东、绵山西坡,汾河东岸

除商代文化遗址外,还分布有新石器、东周及汉代以后的文化堆积。1976年发现商代晚期墓葬一座,出土有鼎、爵、觚、觥等铜器30余件。1985年1月,在村东取土场又发现两座商代墓和一座车马坑,经考古发掘出土了一大批青铜器等。



晋祠庙(第六批国保)

时代:元至清

地址:灵石县城东17公里的马和乡马和村

创建于元惠宗至正年间(1341年至1368年),明世宗嘉靖(1522年至1566年)、明穆宗隆庆(1567年至1572年)、明神宗万历(1573年至1620年)年间,曾先后三次补修。现存建筑有正殿、献亭、戏台及钟鼓楼、配殿等。


寿阳


孟家沟龙泉寺(第六批国保)

时代:明至清

地址:寿阳县南燕竹镇孟家沟村

始建于明代,寺依山势上下叠建而起,共有8层,现有砖砌窑洞37眼,砖木结构房舍49间、古戏台一个、凌泾塔一座,总占地面积约2400平方米。


福田寺(第六批国保)

时代:元至明

地址:寿阳县平头镇黑水村

始建于唐,金代毁于兵火,大元至顺四年(1333年)重建。


主要建筑有南过殿、东西配房及正殿等。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殿顶琉璃瓦剪边,斗为五铺作双下昂,殿内采用减柱移柱法,元代特征显著。


普光寺(第六批国保)

时代:宋至清

地址:寿阳县西45公里处的西洛镇白道村

始建年代无考,主要建筑包括正殿、东西配殿、东西厢房、东西耳房等,现存建筑21间,布局规整,中轴线对称,总占地面积约1100多平方米。正殿为宋代早期建筑,内有壁画。东西配殿为明代建筑,其它建筑为清代建筑。


松罗院(第四批省保)

时代:元

地址:寿阳县平头镇董家庄村

创建年代无考。现存建筑有过殿、戏台、正殿及东西配房。正殿为元代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硬山顶。


昔阳


昔阳崇教寺(第六批国保)

时代:元

地址:昔阳县城北隅

据《昔阳县志》载,创建于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与寿圣寺合并称北寺,元、明、清各代屡有修缮,解放后县粮食局占用。


石马寺石窟(第七批国保)

时 代:南北朝至唐

地 址:昔阳县大寨镇石马村村北

石马寺石窟东依石马山,西临石马河。寺院石窟由石窟和摩崖造像组成。始凿于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后镌刻不断至隋唐。石窟现存 3座,造像总数 1300余尊,分布于三块巨石的七块崖面上。


卧佛寺(第三批省保)

时代:元

地址:昔阳县城东40公里的孔氏乡孔氏村西3公里

据寺内《重修卧佛岩记》石碑载:“元至正年间凿石佛,长数丈,卧于岩下。明嘉靖四年,道人王续绵募捐主持,创建大殿四楹,刻石为佛者三,菩萨二、罗汉者三十有六,经始于正德庚午正月,落成于嘉靖壬午十月。”现存卧佛寺为一天然岩洞,洞后壁凿一卧佛。另有二十余尊石雕像均缺臂少头

 

和顺


懿济圣母庙(第六批国保)

时代:元至清

地址:和顺县合山村东南50米处的卧虎岗下

据重修碑载:“宋朝建至,宋金兵劫火焚之余”。元代重修。历代均有修葺。庙坐南朝北,分上下两院。中轴线上依次为木牌坊、山门、乐楼、圣母殿。下院山门戏楼两侧有钟鼓楼、灵官庙、东西禅院、廊房;上院两侧有东西配殿、痘疹殿、眼光殿;东南角有“显泽侯神祠”。


荣华寺(第三批省保)

时代:元、明、清

地址:和顺县城南10公里的东喂马村西

据寺内碑文载,宋元八年(1093年)己有寺院,明嘉靖四十二年(1545年)、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重修,现存为明清建筑。殿内石佛3尊。寺内还保存有明代碑碣,清代残碑。

 

石牌坊(第三批省保)

时代:明

地址:和顺县城中和街北门

石牌坊全名“兵宪石坊”。明末山东按察司昌平兵备道付使药济众的门生-巡按山西监察御史刘弘光为药济众所立。


牌坊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石牌坊,由八十八块巨石建成。明间宽3.3米,次间宽1.7米。主坊通高9.57米,面阔8.5米。重檐歇山顶,由四根霸王柱支撑。中间两柱高5.9米,旁边两柱高4.6米。每根柱前后各护有戗石两块。每块戗石上雕有大狮一,小狮二,共24只。石柱前后两面刻茶花、牡丹花纹。石柱之间的梁枋,明间用镂刻麒麟园环图案联接。明间梁枋长3.3米,刻“中宪大夫昌平兵备道山东按察司付使药济众”十九字,上款“巡按山西监察御史门生刘弘光”,落款“山西辽州和顺知县路从中、典使陈应奎、儒学教谕赵志弘,崇祯四年岁次辛未孟冬吉日建”。上层横坊刻:“十八学士登瀛州图”。再上是石匾,刻“陵京锁钥”四个大字。明间檐下置一竖匾,上刻“恩荣”二字,两边刻“双凤朝阳图”。顶部出檐刻斗式庑殿顶。次间下檐正脊置雕花立柱,承接上檐。


左权


左权文庙大成殿(第六批国保)

时代:元

地址:左权县城内辽阳街

创建年代不详,相传为晋代所建。殿内使用减柱法,梁架结构为四椽对乳通檐用三柱。为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


据明“《永乐大典》辽州志”记载,宋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已有。据元代石碑记载,该殿重建于元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大成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占地面积458.9平方米。


寺坪普照寺大殿(第七批国保)

时代:元

地址:左权县拐儿镇寺坪村

寺坪普照寺大殿坐北朝南,现仅存大殿为元代建筑,殿旁存有明清维修碑 4通。

 

据寺内碑刻记载,该寺始建于后晋天福三年(944年),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正德八年(1513年)、崇祯三年(1630年)、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 多次维修,普照寺大殿建于 0.4米高的青石砌筑台基上。面阔七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筒板瓦屋面,绿琉璃方心、剪边,脊饰为黄、绿雕花琉璃。建筑面积 376平方米。柱头斗栱五铺作双下昂,重栱计心造,令栱为翼型栱,补间铺作均为一朵。梁架结构:当心间为六椽 通檐用二柱,次、稍间为五椽栿对后搭牵用三柱,平梁正中蜀柱两侧用大叉手固定,襻间均施斗栱。檐柱头卷杀显著,上施普拍枋承栌斗。


苇则寿圣寺(第七批国保)

时 代:元

地 址:左权县桐峪镇苇则村

苇则寿圣寺坐北朝南,始建年代不详,现存一进院落。


以上部分照片来自网络,谨表谢意!


晋中推荐线路


晋中博物馆-榆次老城-净信寺-镇国寺-清虚观-双林寺-介休博物馆-后土庙-张壁古堡-绵山-王家大院-资寿寺-榆社博物馆-石马寺石窟




▼永乐宫壁画白描摹本(厚宣纸 附彩图)

需特殊定制请联系13834223302


刘移江,画家,永乐宫文物管理所副所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皮画”传承人。多年从事永乐宫壁画文化研究与推广工作,尤其白描作品成为众多院校的绘画教材。


永乐宫:高清大图免费下载


——————————  END  ——————————

感谢关注  欢迎转发

【 南山供秀 】

所有圈内大咖都在关注的平台

关注你所关注的,分享你所需要的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商城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