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日,“城市精神造就者”荣誉讲坛和文献展(第二季)——「思想实验者」张强艺术文献展在旁观者美学院隆重开幕。展览由重庆大学文博研究院院长/重庆大学博物馆米可馆长,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张楠木学术主持,重庆艺术美学学会会长邱正伦、北京清焰石董事长黄粤燕、金瓦奖创始人朱柏霖共同策展。
「思想实验者」张强艺术文献展是继「何智亚:一个人27年的寻根之路」文献展之后“城市精神造就者”荣誉讲坛和文献展系列活动的第二季,通过这样的活动在重庆沸腾的多元文化中将更多仰望星空、可以为这座城市树魂的人发掘出来、传递开来。他们是时代精神发展的见证者、经历者、参与者,他们的思想贯穿了整个时代发展的脉搏,他们的成就见证和塑造了时代的演变,是大时代文脉与城市精神的放大镜、显微镜和望远镜。我们可以通过“城市精神造就者”系列活动一睹重庆这座城市在文脉上扎根大地、向上生长的旺盛生命力。
张 强
1962年生于山东肥城
中国省部级专家“两江学者”终身荣誉
中国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评审委员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艺术学与水墨高等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泰山·当代视觉史高等研究院院长
英国温切斯特艺术学院荣誉教授
部分展览
比利时皇家艺术与历史博物馆(2019)
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首开“艺术学体系工作坊”(2018)
意大利威尼斯军械库——双面书法大型装置(2012与Lia WEl合作)
伦敦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首位当代艺术表演者(2002)
部分学术项目
主持策划“驭墨——布鲁塞尔水墨周国际学术论坛”(2019)
主持策划“驭墨——威尼斯水墨周暨国际学术论坛”(2018)
主持策划“中国在场——当代国际艺术高峰论坛”(2018)
主持策划“中国坐庄——全球化与多元化视野之中的艺术史重构”国际艺术学高峰论坛(2016)
部分获奖
2017海南国际艺术大展暨“思想先导大奖”(2017)
意大利威尼斯拉古纳大展“艺术机构特别奖”得主(2012与Lia WEl合作)
重庆市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6)
部分学术会议
出席“第三十四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并主题发言(2016)
出席“首届长安论坛”并主题发言(2016)
出席“全国书法新十年学术论辩会”(1987)
出席“全国首届书学讨论会”并主题发言(1986)
部分学术著作
“张强艺术学体系”四十卷(囊括学术著作约800万字22部、约40年的艺术经验18部),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2013—至今)
展览现场
「思想实验者」张强艺术文献展展现了张强教授行为书写、踪迹学、思想实验、双面书法、古典书画等多元的学术研究体系,他没有停在经验主义的陷阱里,而是不断探索更多更新的领域,通过对书法的再认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认知以及在当代语境下的再解读和再演绎,表现出强烈的对时代发展的洞见和思想实验性。
| 张强艺术、学术年表
| 张强艺术学体系27卷本及著作原始版本
| 张强部分封面杂志
| 张强书画作品
| “张强踪迹学报告”作品
| 张强+WEILia魏离雅(比)双面书法作品
重磅嘉宾
「思想实验者——张强艺术文献展」一开幕便引起了艺术界、学术界、金融界、投资界等领域的广泛关注,著名收藏家、艺术批评家/作家、城市规划专家、艺术家、金融家、大学教授、商协会会长、表演家等各界精英都来到开幕沙龙的现场,在旁观者美学院“文化客厅”温暖相聚。
金瓦奖/木兰奖创始人、旁观者美学院执行校长、《WATCH旁观者》杂志出品人、重庆市室内建筑设计联合会联席会长兼秘书长朱柏霖先生主持了文献展开幕沙龙
| 米 可(重庆大学博物馆馆长、重庆大学文博研究院院长)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展览,不仅是张强教授个人思想实践的呈现,更重要的是从视觉艺术的角度展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新样本。他的思想实验和艺术实践也反映了世界史与中国社会、中国艺术的关系,是不可多得中国当代艺术的活体样本。从理论到实践,张强完成了视觉史对时下的中国思想研究与实验,向我们展现了新的艺术样本和形式。从古典主义到后现代,从传统文化到中国当代艺术,作为一名学者和研究者,张强向我们表述了从艺术史研究到当代艺术实践的新艺术境界,和丰富当代艺术的新认知和新方法,提出了新的中国当代艺术的方法论。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张强是当代中国艺术的实践者。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他都做了大量工作,从北京上海杭州,重庆到台湾韩国欧洲,都留下了张教授的艺术踪迹。他的行为书写,双面书写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因为较为前卫也引起了较多的争议。他有一套自己的研究方法。这套方法他本人称为张强艺术体系。他能够兼具学术研究与艺术实践,从而表现出非一般的艺术特质,注定了他将成为一个非同一般的艺术实验者。
| 张楠木(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这是一个变化的时代,是一个古老的艺术融入新时代的伟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张强教授是一个仰望星空的人,而当代艺术的转型带有很强的实验性,艺术家们走的是一条不寻常的路,要坚持下来不仅需要艺术家自己内心笃定,需要我们的肯定和支持,让他的实验一直走下去。这不仅是这个时代的需要,也是这个沸腾的城市的需要。”
| 邱正伦(西南大学教授、博导、重庆市美学学会会长)
人类历史就是不断城市化的历史。这个城市化在中国特别突出。过快的发展速度甚至让我们遗忘了城市精神的发展。在这样的疯狂的速度下生活的人们,究竟有没有冷静地思考过,财富的增长是否就是成功的唯一标准?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否就是城市发展的唯一尺度?城市的发展如此寻梦,但是回头看看,文化的发展在哪里?我们城市的精神究竟是什么?这让我想起张强教授所开创的踪迹学。这个踪迹学是人思考的过程、探索的过程。人类所有的文明,就是通过思考,一步步探索,然后经由行动所创造的。如果说,我们只是把他的这些创造看成是画或者是书法,就会显得很平庸。作为一个城市里面的居住者,城市就是我们人类用双手创造出来的文明。这个文明就是现代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人类去处理人与城市相处的关系。我觉得张强是一个敢于和这个时代挑战的人,我觉得不能用完美这个词,完整这个词也不准确,我觉得应该是一个TO-BE 的状态。我们今天太过于注重形而下的思考,“这次活动成功没有?有多少收入?”张强是这些人的对立面,从他保持沉默的状态来看,我觉得他一直都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他一直都在与这个世界对抗,做很多与世界相悖的事情。他本身不是去帮助城市发展的那群人,而是对城市发展抱有审视态度的人。这就是城市精神造就者。在今天这个时代,思想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我用一周来做比喻,一周正好七天,七天是一个创世纪的过程。星期一到星期五,身体上班,思想修整。周末两天,身体修整,思想睡觉。我们整个过程,思想压根就没有运作过。实际上,踪迹学也罢,造就者也罢,就是不断抵抗。这也是人类的价值所在。价值的皈依就是从人和世界、人和人的关系中,追问我们的内心,这就是精神的造就。
| 王小箭(著名批评家、四川美术学院教授)
“别人是书法入画,张强是画入书法,必须在当代艺术的路径去理解他的创作。用菲勒斯中心主义来看,文的符号可以用笔来表示,武的符号可以用枪来表示,都是男性延申,知识的力量就是男人力量。张强的艺术创作是对照着国际艺术的发展路径走的。”
| 赵有声(重庆大学教授、著名美学家)
“看张强教授的展览是一个享受,也是一个修炼的过程,我们很多艺术家喜欢把自己从文人和知识分子群体中摘出来,不读书、不学习、不思考,只知道技巧,最后一无所出还心安理得地说自己不是搞理论的。但任何一个专业的人能把实践和理论分开吗?张强教授是正宗的知识分子的艺术大师,这是一般玩艺术的人羞于做耻于做不敢做的,他家里一长排的学术体系著作为中国艺术家挣了面子。他不是一个只玩技巧的匠人,而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大师。他跨越再现、表现之后走出现代表现主义的主体逻辑,打破主体,回归自然。在张强的踪迹学探索当中,充满着中国艺术超越性的灵感,打开了历史新的一页,既传承了中国传统的笔法和比例,又充满了随意的构成,把创造重新交还给造物主,去掉了主体性,归位于自然。张强同时还是一位专门研究最朴实最大气的但同时又被人忘记的、镌刻在高山野岭或广袤天空当中的古代的大字的专家。认识张强教授,切不可以用一种固定的模式,他思想实践、行为实践并不纠缠于一个小我的传统,而是跨越国度的人类的组成,进入了西方最高的艺术殿堂,牵连了、影响了、带领了全世界的艺术家共同开拓的跨越了民族文化传统的一种新型的先锋运动。
| 王小晖(著名艺术金融学家、收藏家)
“我与张强教授曾经合作了仙女山的行为书写,也见证了网络暴力,张强教授的艺术丰富了我这样一个和数字打交道的人,如果没有认识张强教授,我可能就是一位简单的金融从业者。”
| 许剑锋(重庆之间堂学术主持,著名城市规划专家)
“张老师送了我600多万字全套的书,我读到的感受是非常厚重的,让我思考动物与人的区别:动物只能在自己的生命周期里去展示他的踪迹,人类依托我们创造的符号、文字、绘画、思想,可以超越肉体在时空跨度内的踪迹,成为踪迹学之后更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踪迹学其实跨越边界,张老师总是在挑战边界,在界与不界之间寻找尺度。”
| 黄粤燕(北京淸焰石董事长、著名收藏家)
“当代艺术是与资本共同发展的,对一位先锋艺术家最大的支持,就是站在他的身边成为他的和经纪人。”
| 杨尚宏(重庆大学电影学院副院长)
| 陈方方(重庆大学文博研究院研究院、策展人)
| 冯洁(英国温切斯特艺术学院艺术史博士、西南大学副教授)
| 王建玉(四川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副所长)
此次展览是如何定位的呢,为什么叫做【思想实验者】?
张 强:这是因为“实验者”永远面对的是未知的世界,而不是已有的所谓“传承”。而“思想”层面上的“实验”,则意味着必须要从“已有知识”之前来思考问题。它是知识的重构力量。“实验”与“传承”之间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必须是思想纵深,观念先行,充满冒险性,而后者则是面向历史,考掘技巧,顺向演习。这个展览的背景,还在于我近年所提出的“世界实验书法”概念,它直接刷新了人们对于欧美“抽象表现主义”与书法关系的认知,同时,还有对于中国古代“实验书法”的考掘。这也是我以为,艺术家如果没有思想指向的话,仅仅是“形式与语言”的实验,将变得没有太多意义。在这里,“思想实验者”这个概念,不仅仅只是一种姿态与立场,同时,更是一种思想体系的展现。
此次展览如何体现思想性、体系性、实验性、公共性呢?
张 强:这个展览的核心是“张强艺术学体系”四十卷之中27卷的陈列,这里面,重要的理论部分已经包括在内,其体系性不言而喻。其思想性贯穿在我对于每个研究与写作课题的突破之上。很多人看到我的四十卷,惊讶于这种庞大的数字。其实,最重要的是背后所对于方法论的突破与知识谱系的重构。比如在1985年完成《中国绘画美学》之中,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便首次明确地把中国绘画美学思想定位于儒、道、禅,并且对于美学范畴进行独立研究、对于“意境”研究完全不同于流行的观点与视角。在1995年完成的《中国画论体系》之中,首次将“衍义”作为中国画论体系建构的先决前提,将一个凝固的历史框架,看做是一个动态的意义系统。而在2000年左右完成的《中国山水画学》、《中国人物画学》,则将“山水”、“人物”之前的“知识建构”,看做是一个学科成立的前提。而早在1993出版的《现代书法学综论》到1996年出版的《游戏中破碎的方块——后现代主义与当代书法》,再到“中国本土艺术现代化”(2018)七卷本丛书,为今日所倡导的“世界实验书法”概念,做出了富于时间长度的铺垫。由于以上的学术结论,都是面向未知空间的开拓,这便是其“实验性”的由来。至于公众性,去年5月在伦敦泰特所做的现场表演,被网络传播,据不完全统计,达到了6亿人次以上,其专题讨论、肆意点评的文字也达是十万条,其“公共性”自不待言。
此次展览的文献意义体现在什么地方,展出的重要的文献有哪些?
张 强:文献的意义在于,提供的是一种历史的概念与内涵,它是联结当下经验最可靠的逻辑线索,也是呈现出当下经验的必然走向。这次出示的创作年代最早的作品,是创作于1984年《话说黄河》。当时是为了全国美展而唯一一次参加的主题性培训班而创作出了,当时的主办单位为泰安市文联,尽管当时这幅作品当时在山东省的省展落选了,但是,可以看出我今天在国画手卷上线条的来源。多年未面世的《现代象形会意书法》,则创作于1987年,这组作品曾经参加过桂林的“中国新书法”。它的重要性在于,为三年后“张强踪迹学报告”的出现,提供了足够的“后反座力”。当然,文献展中其中两幅“张强踪迹学报告”的水墨图式,则是“行为盲写”作品创立的坐标,它是在1990年开始启动的。这次展览还首次展出的已经成为文献、具有古典风格的中国画“翰墨听香”册页,这套意趣盎然的册页,创作于1991年初春,问世之初便受到很多赞赏,被批评家认为是融会南北美学风尚的代表性作品。出版于1993年的专著《现代书法学综论》,这是一本被称为“现代书法史”的首部专著。收入了从中国书法审美嬗变到现代空间转换必然性的论证文章,以及从“机动书法”命名的“张强踪迹学报告”水墨图式,这些作品当时的针对性无疑是书法现代空间的拓展。还有就是1996年11月为了首都师范大学美术馆首次“张强踪迹学报告”展览,出版了专门的报纸;以及1998年为了“世纪·女性”展而专门出版的报纸。
对于这次展览,您的预期目标是什么?
张 强:这次展览其实是为了明年在北京的“张强踪迹学报告30年”大型展览的一个预演工作,同时,也希望有个借口,让我把自己的艺术年表做出来。这个年表比较详细、不带任何主观色彩地呈现出迄今为止的学术与艺术工作。这是因为,阐述艺术发展与思想创造逻辑的最好办法,就是客观地呈现出你曾经做过什么。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我自2002年秋,从山东艺术学院调入四川美术学院,转眼也将近17年了。在重庆,人们更为熟知的是2006年初的是张强“行为书写”作品——“仙女山互动书写七仙女”,还有就是无厘头“盲写”。这个文献展将使人们看到在“轻松、胡闹、瞎扯甚至精神病行为”背后巨大的知识体系。也让公众能够对于当代艺术、以及我所倡导的“世界实验书法”这个新概念背后的思想结构,能够有一个基本的认知。
在经历了去年针对您在伦敦泰特美术馆被“盲书”的网络风暴,以及上个月您与魏离雅博士合作在比利时的举办影响甚广的“驭墨:布鲁塞尔水墨周2019”,同时,你们的作品也进入了比利时皇家艺术与历史博物馆以后,再做这样一个展览,是什么样的心情?
张 强:依旧是“云淡风轻”。这是因为有一个基本的理性认知前提——外在的状况并不能改变什么。就像2002年在大英博物馆展览之后,《中国日报》记者对我采访时所提问“登上了世界级的殿堂,感想如何!?”我当时回答:这些社会性的曝光,只是增加了作品的传播度,对于作者本人及作品的实质性存在,并没有任何改变。所以,艺术家必须要做到宠辱不惊,毁誉淡然,因为这是你持续创作下去的基本态度和条件。
>>>更多精彩花絮
直击2019 纽约军械库艺术博览会 细数那些受瞩目的亮点作品
多元之下,边缘化的绘画重新激活——当代绘画的五个个案 | 亚洲艺术 · 现场
重塑古城历史意义 第二届平遥国际雕塑节7月启幕 | 亚洲艺术
欢迎订阅,点击关注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