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影? 冯立,2018年于巴黎
冯立
成都艺术家
一位善于从平常中发现特别之处的拍摄者。他发现了现实中诡谲的一面,把平常的生活场景以非平常的方式呈现。从2005年开始,冯立一直持续进行着他唯一的系列-白夜的创作。他游荡于城市之中,本能的用一种直觉的方式观察那些熟悉的人、物和景,并且直截了当的用闪光灯照亮那些在我们看来不可思议的瞬间。这些被闪光灯切割后的场景最终被转化成为凝结在时间中的某种诡异和出人意料的东西。2017年,凭借着白夜这一系列作品获得了集美-阿尔勒发现奖,于2018年在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举办个展并应邀驻地拍摄了阿尔勒白夜。
作品先后被美国纽约时报、美国LensCulture 、德国时代周刊、法国解放报、费加罗时报、英国摄影杂志、White Review-UK、瑞士ELSE杂志、荷兰GUP、日本NEWS WEEK、中国摄影、中国新闻周刊、新周刊等采访报道。系列作品《白夜》被英国现代与冲突博物馆收藏,并被收录于英国著名摄影史书THE PHOTO BOOK—18世纪以来难以逾越的摄影作品集,中央美院美术馆收录于央美馆藏精品大系-现当代摄影卷。
刘钢
策展人、创意品项创始人兼总监、艺术家
1983年出生于中国长沙,200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作为策展人以及创意品项总监,他立足本地实践并放眼海内外,以国际视野致力于通过创意品项这一文化品牌推动欧洲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沟通,在国内外的策划的重要展览包括:“放肆逐光”(西安);“现在的未来不是将来”(深圳OCT-LOFT);“海上世界灯光节”(深圳);“乌托邦·异托邦”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浙江);“我们从未不认识——中国当代摄影”(荷兰阿姆斯特丹FOAM摄影博物馆);荷兰当代摄影”(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等;
主持的论坛包括:“当代设计的边界、轮廓及未来”(广州美术学院);“摄影界的美术馆管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本期访谈内容为刘钢、冯立的对谈(上篇),以下简称刘与冯,
内容为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整理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摄影? 冯立,2018年于巴黎
刘 :你和摄影是怎么结缘的?
冯 :1991年,我从医学院校毕业以后,就被分配进了区上卫生局从事行政工作。因为不喜欢开会的时候坐一两个小时,所以每到开会时我总是抢着拍照片存档的活儿干。原因其实很简单,拍照我可以煞有介事地起来走动走动,还不用做会议记录、写会议简报等工作,因为我实在太不喜欢写东西。
当时单位上有一台美能达相机,在那会儿已经算是很高级了。我其实并没有什么拍照的经验,那时胶片相机是一门技术活,我还专门去新华书店买了几本摄影快速入门指南回家,自己摸索光圈快门的使用方法。这大概算是我最早的摄影启蒙吧。不过在这个时期,我对拍摄还没有形成爱好。
摄影? 冯立,2018年于巴黎
直到1995年,当时有一部电影叫《廊桥遗梦》,男主角是美国国家地理的摄影师,开着老旧的皮卡车、抽着骆驼香烟、兜里装着zippo打火机、用尼康机械相机在美国乡村一路拍摄......在当时看来十分潇洒,从此激发了我对摄影的兴趣。
1999年的时候,已经在机关里面工作了8年的我,开始越来越不甘心继续这样不痛不痒地生活下去了。我决心要做职业摄影师,去过一直以来向往的自由生活。递交了辞职报告后,局长并没有立刻答复我,只说了一句:既然你这么想做一名摄影师,宣传部的报社刚好需要一名专职摄影,我和他们总编很熟,你去试试吧。就这样机缘巧合的,我从卫生局调到了宣传部,成为了一名专职摄影师。虽然新的工作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自由,但至少拍照成了我工作的全部。
摄影? 冯立,2018年于巴黎
刘 :公务员工作和你的摄影创作之间有怎样的关联?
冯 :很多人都对我作为公务员的同时,又从事着专职摄影的工作感到好奇,对我来说只要和摄影有关的工作我都很感兴趣。我工作中的摄影感觉更像是新闻摄影和商业摄影的结合,虽然拍摄的内容和我自己的作品完全不一样,但这也算一种非常好的状态。因为我不需要花心思去区分哪些是工作的摄影,哪些是自己的摄影,相互之间是没有任何干扰的。在工作的同时,我也可以迅速找出符合自己的瞬间,何乐而不为呢?
摄影? 冯立,2018年于巴黎
刘 :你在题材上多是以老成都为主,拍摄的地域与你作品之间有什么关系?
冯 :成都是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这里特有的生活气质和艺术生态,从古至今滋养了非常多的艺术家。目前在成都生活并以摄影为媒介的艺术家将近20人,虽然大家都生活在成都,但是几乎所有人的作品都不是关于成都本身的,大家彼此间保持着相对独立的思考,并沿着各自的创作风格和脉络进行属于个人的创作。作为一个地域化的群体,这种俗成是最不具有地域特征的创作。
我的摄影从一开始就没有明确的主题。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原因我很少有时间按照某个项目展开进行创作。所以我个人生活、工作的轨迹就成为了我创作的线索。这也是为什么我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在成都拍摄。但是这不意味着我的作品关于成都这个城市,其实,我照片里所体现的地域特征并不明显。我想表达的归根结底还是落实在人上面,我关心的是作为人自身所具有的复杂性,不在意所拍摄的对象是什么人、哪个国家的人。
摄影? 冯立,2018年于巴黎
所以,即便后来在巴黎的阿尔勒展览期间,我也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拍摄当地照片。除了照片里面的人物换成了外国人,环境是当地的环境,人物所具有的复杂性却是相同的。我想这也是不同地方的人在看我的照片时,都会产生某种共鸣的原因吧。
摄影? 冯立,2018年于巴黎
刘 :拍摄照片于你而言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冯 :我可以说是跟随直觉,通过简单的方式直截了当地来拍摄。我不需要留意光线、担心构图,更甚之我几乎都是采用竖幅的画面来拍摄。我把全部的注意力都留了出来,以便于去等待那些即将出现在我照片里的人,他们和我有着某种不期而遇的默契。我不用专门为了拍照花心思,因为生活中总会发生不可思议的事、偶遇林林总总的人。刚开始,我也想过更多地去调动自己创作的主动性,但是当我带着这种目的和想法时,总会一无所获。反倒安心生活的时候,那些可遇不可求的事物会自己找上门。
摄影? 冯立,2018年于巴黎
刘 :你的作品偏向纪录还是表达?这两者与你作品的关系是什么?
冯 :我觉得我的作品是带有主观色彩的纪录。我不是一个完全忠实的纪录者,因为我有自己的思考和为此提出的疑问。我的照片里面没有给出答案,问题本身就是答案,这是很重要的事情。在我看来,提出一个好的问题远远比给出一个答案来得高级的多,何况很多时候现实根本没有办法解释,也无从解释。即便是迎面而来的人,我也不希望在照片里面看到我的存在。不管是朋友还是陌生人,我只是一个旁观者,就像翻看一本书,默默地在这本书上、我觉得有意思的地方做记号。
摄影? 冯立,2018年于巴黎
刘 :怎么看待很多策展人、艺术评论家、艺术记者对你作品的描述及评论?
冯 :这些年,外界涉及到我文字的风格,基本上都离不开荒诞、凶狠、阴暗之类的词语,要么就是对我工作身份与作品之间反差效果的比较。我个人觉得或多或少都存有误读或是片面的解读。即便是我自己对自己也并没有完全准确的定义。既然没有标准答案,那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作品去说话吧。
摄影? 冯立,2018年于巴黎
刘 :你是怎么处理照片的?会考虑影像风格的问题吗?
冯 :我对照片的处理其实非常简单,以至于仅通过手机就可以完成,因为我不需要太多复杂的后期修图,只是调整必要的明暗关系,色彩反差而已。我从来不去考虑风格的问题,我觉得风格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和自身紧密联系起来的气质,学是学不会的。
图文编辑
宋兆云、Asoka、江捷
图片来源
冯立
当前展览 what's on
即将展出 forthcoming
往期精选 previously
SHM专访 | 高远:艾未未、徐冰、贾樟柯…我认识的陌生人
上海市浦东新区樱花路869号喜玛拉雅中心南区3楼,可搭乘7号线至花木路站或1013、976、花木1路、浦东11路、江南专线
3F, Zone A, No.869, Yinghua Road, Shanghai. Take Metro Line 7 to Huamu Road station or No.1013, 976, No.1 Huamu, No.11 Pudong, Jiangnan Line Bus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