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 精 彩 的 美 术 类 公 众 号 ///
记住传统,热爱生活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随着年岁的增长
越来越珍视民间的传统智慧
其背后的文化积淀
某一瞬间总能让你恍然大悟、拍腿称赞
上面这一部分传统民间廿四节气水墨画的
作者叫做“典婆婆”
初次听这名字时,小志还以为是
在街头拿着小马扎,懒洋洋的眯着眼睛
晒着太阳,唠着嗑的老婆婆
后来才知道“典婆婆”
其实是个85后的川妹子,
因不喜欢睡懒觉,不喜欢逛街
常被朋友们戏称是“妈咪”
所以干脆取名“典婆婆”!
微博:典婆婆摆闲画
“典婆婆”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
擅长用一支毛笔
画尽人间百态、市井生活
她说:寻常生活里,
有太多不经意的快乐和智慧
它们不应该被默默地隐匿于历史的长河
于是,她拿起手中的画笔
埋首5年绘出了她理想国中的廿四节气
从川美毕业后,她去了
伦敦艺术大学深造室内设计
在伦敦三年,她说自己迷恋上了街头文化
经常用一些废纸盒做画板
然后带几支毛笔,就跑去最繁华的
泰晤士河边卖画,一张画,一英磅
在此期间,她也曾因为无证经营
遭到过警察的驱赶
在那段开支不菲的海外求学生涯中
为了节约生活费
她为水果摊的老板画像,由此来换到水果
后来,她回忆说:
他们(伦敦人)觉得拿毛笔
画画这种形式,跟他们
西方是不一样的,会觉得有点意思
《谁是第一扇》
▽
回国后她在北京干着设计总监的工作
颇为程式化的工作让她感到枯燥
恰巧当时替朋友为国家大剧院
画了一幅话剧《王府井》的草图
一念之间辞去了光鲜的工作,走上了绘画之路
于是它又重拾画笔
开始画起了传统风格水墨漫画
对于传统,她说印象最深刻的便是
姥姥跟人摆龙门阵的时候
时常冒出几句歇后语
每次都把大家逗笑得前俯后仰
《最爱歇后语》
▽
“腊月里的镰刀 --- 难得清闲 ”
“腊肉上席--无需多言(盐)”
“腊肉汤煮挂面--有言(盐)在先 ”
“腊月三十洗长衫——今年不干 明年干!”
被老人们的可爱风趣感染
典婆婆也渴望学一肚子歇后语
于是就想着把它们画了出来
“七八月的南瓜 —— 皮老心不老。”
“七八月的高粱 —— 红透了。”
“典婆婆”说她现在的风格基于自己
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呆在农村
耍泥巴、掏蟹洞、捉蝌蚪,喂猪...
听着麦田里的风和日落
度过了无数个无忧无虑的时光
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
和小伙伴们一起猜拳玩游戏
跳橡筋绳和打游戏机
▽
藏猫猫和打翻牌
▽
瞎子摸痰盂和玩不干胶
▽
“典婆婆”是个很怀旧的人
她想用画笔重拾儿时的记忆
擦亮那些被蒙尘的民俗宝藏
这才是她想要表达的欲望所在
打弹珠和抽陀螺
▽
看漫画书和办姑姑宴
▽
画得多了,“典婆婆”更倾向于
用中国画的形式讲故事
又借画中的老太婆表达出来
她说画中的老太婆是经历了丰富的人生的
说的话既有趣又有幽默感
“在我心中,像我外婆说话就很搞笑
又有很多老故事给我摆,所以
我就想把这种人物形象塑造出来
给大家摆闲画,摆故事”
所以她也风格多变,画了很多个系列
有歇后语、民风民俗、自己的日常
和一些俏皮的小短漫...
《地铁施工》
▽
《伪球迷》
▽
幽默风趣,耐人寻味
不仅让人会心一笑
更忍不住感慨
民间文化的淬炼绝妙
这些画不但能承载中华文化的厚重
又透露着生活化的亲切和轻松
现在,她的主业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兼职创作水墨画的自由职业者
她说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
对传统的民间智慧越来越珍视
越来越能体味到它们深沉的历史感
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深刻的道理
而这个85后的“典婆婆”
就在婆婆这个独特的视角里
老派地窥探着这个世界
再向我们传达那些随着时代而黯淡
却仍然值得珍惜的东西
不忘过去
才能拥抱未来
-END-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