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影像与公共:大众的、小众的及其他
主讲人:毛尖、张慧瑜
主持、对话:罗岗
时间:2019年6月15日(周六)
14:30-17:00
地点:OCAT上海馆,一楼公教空间
请识别二维码预约参加
尽管“媒介”与“媒体”常被混用,但二者依然存在着根本的差别。乔斯利特(David Joselit)提醒我们,“媒介”以前是和最保守的现代主义“本质论”联系在一起的,后来则和格林伯格这个名字脱不了干系。因此,也可以说这是一个艺术史命题。而“媒体”则往往和通信模式如电视、电影及互联网、智能手机等联系在一起,严格地说它属于视觉文化和文化工业的范畴。若按克劳斯(Rosalind Krauss)的说法,录像或影像艺术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自足的媒介,而是一种半自律的“后媒介”或“新媒体”。问题在于,小众的录像或影像艺术与作为大众媒体的电视、电影以及网络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乔斯利特认为前者对于后者构成了一种“反馈的干扰”,但实际上,半个多世纪以来,无论是当代影像艺术本身,还是整个大众媒体生态,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二者的关系是否也在发生变化呢?值此展览闭幕之际,我们特别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毛尖教授和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张慧瑜教授,他们将从大众文化的视角切入,就“影像与公共”这一问题展开一次深入的探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罗岗教授应邀主持此次对谈。
毛尖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毛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著有《非常罪,非常美:毛尖电影笔记》、《乱来》、《这些年》、《例外》、《有一只老虎在浴室》《夜短梦长》《遇见》《一寸灰》等二十种。
张慧瑜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
张慧瑜,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雅博士后合作导师。研究领域为影视文化、大众传播与新闻社会史。出版专著《主体魅影:中国大众文化研究》、《视觉现代性:20世纪中国的主体呈现》等。近些年在《读书》、《开放时代》、《文艺研究》等发表论文若干。
罗岗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罗岗,文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兼及当代理论与思想史研究。近年来著有《英雄与丑角》(台湾人间,2015)、《预言与危机》(浙江大学,2014)、《人民至上》(上海人民,2012)等,编有《重返“人民文艺”》(上海人民,2018)、《现代国家想象与20世纪中国文学》(上海人民,2014)等。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